1. 简单百科
  2. 东刘家疃

东刘家疃

东刘家疃原名刘家疃,因村西新建同名村落而更名。该村位于海阳市朱吴镇西南部,历史悠久,曾发生过多次历史事件。

历史沿革

元朝末年,刘姓居民在此建立村庄,最初命名为刘家疃。后来,为了区分两个同名的村庄,这个村子更名为东刘家疃。另一种说法是,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两兄弟分家,长兄孙宦于同年八月从大夫疃搬迁至此,建立了东刘家疃。崇祯末年,张姓家族从昌阳县应格庄迁移而来。

地理位置

东刘家疃位于海阳市中部偏西,朱吴镇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0′,北纬36°51′。东北与陶家沟村相连,西邻刘家疃,北侧通过朱泉路与下涝泊村相对,东南方向与大金石青村相邻,东南角与锁子前村接壤。属于朱吴镇管辖,距离镇政府驻地约12公里,市政府驻地约30公里。

行政区划

全村总面积约为0.9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芋头、蔬菜等多种作物。截至2002年,村里共有119户,303人。主要姓氏包括孙、张,其中孙姓人口占比达90%,其余为汉族

主要事件

- 1940年春季,八路军第十六团解放了东刘家疃。

- 1941年,在攻打吉格庄中国国民党顽固派秦毓堂部队的战斗中,孙永香缴获了一挺机关枪和一匹战马,交给了第十六团,因此受到了表彰。

- 1942年3月,由于叛徒告密,党员孙永香、孙永安被逮捕。同年11月,日军在胶东地区的大扫荡期间,杀害了村民孙永君。

- 1946年秋季,成立了首个合作社(村社)。

- 1955年冬季,组建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1956年春季,东刘家疃、刘家疃、西乐畎三村联合创办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1958年秋季,进行了大规模的炼钢活动并实施了公共食堂制度。

- 1981年,村集体投入2.65万元建造了一个水库,灌溉面积约6.7公顷。

- 1983年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96年修建了4公里长的河道。

- 1997年投资超过1万元建造了一座拦河闸。

- 2000年,孙希华个人筹资兴建了一个中型养猪场。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55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为105公斤,总产量约为9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量增至313公斤,总产量达到了15.6万公斤。1983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平均亩产量上升至359公斤,较1978年增加了46公斤。2002年,平均亩产量达到560公斤,总产量约为18万公斤。自1987年起,村党支部鼓励村民种植果树,共种植了13.3公顷的苹果树。但由于管理不当,收益有限。1992年,又种植了6.7公顷的板栗树。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为35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84万元,林业收入3万元,畜牧业养殖收入162万元,其他行业收入8万元。

第二产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刘家疃只有少量的手工制造业,如制作麻布、渔网等,从业人数约20人,收入仅能维持生计。1962年,村里开办了粉坊和磨坊。1991年,孙宝彬筹集资金建立了芋头半成品加工厂,雇用了150多名工人,当年收入达到14.5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达到68人,收入总额为38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6万元,建筑业收入12万元。

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积极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先后开设了商店以及电气焊、修理、餐饮等行业。200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20人,收入总额为32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业收入4万元,商业和餐饮业收入16万元,服务业收入12万元。

社会事业

文教科技

1939年,东刘家疃建立了小学。1945年,与周边村庄合办了小学,随后又成立了完小。1962年,由于学生数量增加,村里出资3000多元建造了9间教室,成立了初级小学。1972年,三个村的小学合并,投资2900多元建起了新的学校。1974年,联村共同投资设立了刘家疃联中。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村共有1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村委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经常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授课,或者派遣人员外出学习新技术。

生活水平

解放前,村民的人均粮食年供应量不到10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水平逐渐提升。1954年,人均口粮达到292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供应量为312公斤。2002年,全村拥有各类车辆36辆、电话25部、电视机116台(彩色电视约占40%)、冰箱6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道路状况不佳,大部分房屋都是草屋,人均居住面积不足7平方米。随着社会的发展,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多数家庭住进了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已扩大到18平方米。

集体福利

1982年,村集体投资3.1万元,实现了全村电力供应。1985年,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投资4.9万元,使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党政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

1936年,昌阳县兰家村的徐明山在刘家疃的一家药店发展了孙文香成为共产党员。1946年成立了党支部,孙文香担任首任党支部书记,当时有党员5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动员了28人参军,组织了数百次支援前线的工作队,参加了渡江、鲁南等重大战役。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时,全村有党员9名。2002年,设有2个党小组,党员总数为28名。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包括孙文香、孙宝殿、孙宝章、孙宝亭、孙守涛、孙建华等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6年,设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更名为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开始设立村民委员会。历任村行政负责人包括孙文香、孙永贤、孙宝殿、孙永波、孙宝章、孙京禄、孙宝亭、孙永田、孙寿义、张京国、孙建华、孙京悦等人。

参考资料

刘家疃村——新时代农民生活比蜜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4-11-19

海阳市朱吴镇东刘家疃村卫星地图.海阳市朱吴镇东刘家疃村卫星地图.2024-11-19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朱吴镇东刘家疃村.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