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子前村位于海阳市中部偏西,朱吴镇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1′,北纬36°51′,全村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2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苹果、板栗、蔬菜等。

基本概况

万历年间(1573-1619年)建村。因村北有一大石头,形状如锁,故命村名锁子前。东北与张家兰村相接,西南与大金石青村相望,北与陶家沟村相邻,南与西口村相连。隶属朱吴镇。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3公里。2002年,全村有309户,8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1‰。有孙、杨、丁、赵、彭、于、王、陶等8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孙姓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51年成立互助组。

1952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个。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建村北水库。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1.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45公斤,总产83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535公斤,比 1978年增长55%。2002年,粮食亩产563公斤,总产32万公斤;发展蔬菜大棚3个。 1966年,扩建果园8公顷。1968年,新建板栗园5.3公顷。1992年,新建果园 13.3公顷。

1994年,开发荒山栽植干果6.7公顷,建苹果园12公顷。2000年,全村果品总收入达到10万元。改革开放后,畜牧养殖业发展很快。2000年,有养鸡大户2户,养牛、养猪、养羊户若干,畜牧养殖业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546万元,其中农业200万元,林业25万元,畜牧养殖业321万元。

第二、三产业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建磨坊2座,油坊2座;妇女从事刺绣、勾花加工;新上毛衫加工2户;外出经商的4户,开商店的3户。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00人,收入244万元,其中工业50万元,运输业50万元,商饮业140万元,服务业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1年,本村成立小学,时有学生38人。1981年,重建学校1所,校室27间,有教师5人,学生120人。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8人。 1982年,村购买电影放映机1台,供村民看电影,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村民外出讨饭的很多。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75公斤,全村收入12.1万元。

2002年,全村有各种机动运输车100辆,摩托车20辆,电话60部,电视机200台,电冰箱20台。村庄建设建国前,街道弯弯曲曲,只有人行路,住房大都是小草屋,人均住房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6年,开通村南路口。1994年安装自来水,建桥2座。1998年,改造电网,建塘坝1座。2002年,村内道路畅通无阻,村民住的都是宽敞明亮的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0年,孙振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1年,成立党支部,孙振林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蒋保田斗争,组织支前队随军作战。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时,全村有党员20名。2002年,有党员62名,其中1945年以前的老党员3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孙振林、孙立盛、孙作亭、孙连安、孙孟祥、孙连法、孙孟云、孙成祥、孙良学。1998年,村党支部被评为海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

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彭凤义、孙殿崇、孙元歧、孙作亭、孙连作、孙友福、孙连安、孙连法、孙长彬、孙振胜、孙良学、孙守科、孙廷科、孙成祥、孙连国。1998年,本村荣获市模范村称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