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鲛科
银鲛目科(Chimaeridae Bonaparte, 1831),又称短吻银鲛,是软骨鱼纲银鲛目的一个科。全世界共有2属24种,中国台湾现有2属2种。银鲛科的鱼类在西方被称为“鬼鲨”或“幽灵鲨”。
形态特征
银鲛全为卵生,所产的卵具卵鞘,呈长颈、纺或瓶状,通常有一对窄或宽的薄翅构造,但功能不详,银鲛每次在海底产出一个或一对卵,孵化期可长达八个月。孵出的银鲛与成鱼相似,仅尾部较短。此外,公鱼除了在腹鳍後方具有称为“交接脚”的交配器官外,在头顶上还有呈指状突起的辅助交配器──额鳍脚,据说在交配时可以用来扣紧母鱼。
银鲛科鱼类长相十分诡异:全身银白,成鱼光滑无鳞,幼鱼有时在头及背上存在盾鳞,头大身体小,吻部短钝,尾部细长,有一对大眼睛,口则在腹面,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上有一个大型的硬棘,具有毒腺,能自由竖起或下垂,整体乍看下似乎带著幽灵鬼魅的气息,因此西方人称它们为“鬼鲨”或“幽灵鲨”。银鲛目是深海底栖鱼类,偶尔会被底拖网所捕获,可见於大溪或南方澳的下杂鱼堆中。黑线银鲛是本科鱼类中数量较多的一种,主要特征是两边体侧各有一条褐色纵纹,侧线呈波浪状。
分布范围
银鲛科分布在全球温带和热带海域,从极地到热带,从大陆棚上缘到三千公尺之间的深海均有分布。大多数物种限于200米(660英尺)以下的深海,但一些物种,如斑点鼠鲛和兔鲛,也可以在相对较浅的水域被发现。中国有2属4种,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生活习性
银鲛科鱼类底栖,卵生,肉食。它们的口在头的腹面,上颌有二对、下颌有一对永久性的齿板。它们通常以底栖的海胆、二枚贝、腹足纲和甲壳亚门,甚或小鱼为食。银鲛科的鱼类的最大总长度在38厘米至150厘米(1.25英尺至4.92英尺)之间,取决于物种。
下级属种
银鲛科分为银鲛属(Chimaera)和水兔鲛属(Hydrolagus),其中银鲛属有多种,如古巴银鲛(Chimaera cubana)、乔氏银鲛(Chimaera jordani)、大西洋银鲛(Chimaera monstrosa)、欧氏银鲛(Chimaera owstoni)、黑线银鲛(Chimaera phantasma)等。水兔鲛属则包括大西洋兔银鲛目(Hydrolagus affinis)、非洲兔银鲛(Hydrolagus africanus)、阿氏兔银鲛(Hydrolagus alberti)等多种。我国有黑线银鲛(Chimaera phantasma)和曾氏兔银鲛(Hydrolagus tsengi)两种。此外,还有一些新近描述的物种,如白鳍银鲛(Chimaera argiloba)、巴哈马幽灵鲛(Chimaera bahamaensis)、南方银鲛(Chimaera fulva)、开普银鲛(Chimaera notafricana)、短棘银鲛(Chimaera obscura)等,以及水兔鲛属的墨西哥湾银鲛(Hydrolagus alberti)、淡色幽灵鲛(Hydrolagus bemisi)、斑点鼠鲛(Hydrolagus colliei)、黑幽灵鲛(Hydrolagus homonycteris)等。还有一些化石种,如加拿大鲛属(Canadodus)的物种,见于加拿大Sooke组,属于渐新世时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