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沙三集》是一部1999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萧萐父。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十余年已刊和未刊文稿及诗词吟稿。
图书信息
作者:萧父著
ISBN:10位[7806599649]13位[9787806599648]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1999-5-1
定价:¥40.00元
内容概要
《吹沙三集》是巴蜀书社出版的《吹沙集》、《吹沙二集二》的续编,主要辑存了作者最近十余年已刊和未刊文稿以及诗词吟稿。纵观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民间学术文化思潮,经过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的思想解放及思潮的反复,到了新世纪,又有人将90年代概括为“反思的年代”。既日“反思”似乎就应当是“文化热”的消退;“反思”这里隐含对于80年代文化思潮中启蒙取向的后退和拒斥。有一种所谓“超越模式”的提出,他们把文化启蒙心态视为“有问题的心态”,认为只有取消、解构启蒙,才能进入“正常发展”。
内容包括思史纵横、嘤其鸣矣、序跋选存、师友评说、湖海微吟和编后絮语六部分。在《吹沙三集二》中作者仍然坚持早期启蒙思潮说,并进一步论述它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坚持早期启蒙说,是为了从16世纪以来我国曲折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寻找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的起点。如实地把早期启蒙思潮看作我国自己文化走向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看作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必经历程,这样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才有它自己的历史根芽,才是内发原生性的而不是外烁他生的;如果不是这样如实地看待和尊重这段文化自我更新的历史事实,而把中国文化看作一个僵化的固定不变的“体”,我们势必又会陷入“被现代化”、“被西化”的体、用割裂的处境。正视并自觉到明清之际崛起的早期启蒙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现代化价值的生长点、是正在成为我们中国文化自我更新之体。这样,我们才可能自豪地看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既勇于接受西学、又自觉地向着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认同的形象是多么光彩和大气;“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弗失固有之血脉”是多么强的文化自信。如此,所谓中西对峙、中西殊途的狭隘观念也就失去了依据。我们所面对的将不是“文明冲突论”所夸张的儒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而是中西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会通融合。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正如它的历史发展道路,也不应当是一元的和单轨的,而应当是多元的、多轨互通的。在《吹沙三集=》里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和着重论述了早期启蒙说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早在楚简中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儒、道由互黜而又互补的思想,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呈现一个多元发生、多极并立、多维互动的态势。丰富多彩的和而不同,恰是中国和谐文化的核心思想。
去年在珞珈山召开的“新儒学第七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送去的贺联是:
多维互动,漫汗通观儒、佛、道。
积杂成纯,从容涵化印、中、西。
丙戌中秋节于珞珈山麓 慧命相沿话启蒙——明清文化名人丛书总序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既有它古代的辉煌、中古的繁荣与停滞,更有它自己纲组化生出的近世的黎明,有它自己的思想启蒙或文艺复兴的特定时代。从晚明到“五四”,可视作一个同质的文化蜕变历程;其文化主流是启蒙性质的思潮一再崛起,经过坎坷曲折的历史道路,终于走到空前开放的今天,迈向无比光明的未来。这一文化蜕变历程,发端于17世纪的明清之际,在中国思想史上正可与纪元前“轴心时代”的周秦之际媲美。这一时期的中国,无论社会经济结构或是思想文化形态,都处于新旧代谢的特殊转折时期,封建母体中内发原生的新经济萌芽正催生着早期启蒙思潮的自动滋长。在当时时代潮流中涌现出的一代文化巨人,尽管他们还背负着各种沉重的包袱,但他们适应时代的要求,勇于冲破囚缚,呼唤启蒙,从内心深处进发出的新思想的火花,总是那么光芒四射,宛如俄罗斯童话中的丹柯燃心为炬一样,照耀着我们民族苦难史中一代代觉醒者走出黑暗的迷宫。对这一代早期启蒙者的独特贡献、批判锋芒、智慧创造、人格风范、倔强灵魂,理应予以充分重视和潜心研究。由于明清之际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畸形的中国近代史相衔接,又与同时期欧洲历史的变迁具有貌异实同的深层可比性,且与如何确立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尺度密切相关,因而吸引了20世纪海内外不少研究者关注中国哲学启蒙这一重要课题。各种论说,蜂出并作,争论很多。处于世纪之交,对以往的各种争论给以重新审视和具体评说,显然是有意义的。
首先是关于明清中国是否存在过新经济萌动和早期启蒙思潮的“有无之争”。早在19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就有中国文化自身不可能孕育出现代性因素的论说。这一学说曾影响1929—1937年的中国社会史论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提出了中国不存在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背景的论说,这一学说伴随70年代世界性的“韦伯热”而传人中国;与此同时,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早年提出的关于东方现代化的“冲击一反应”模式亦传人中国。这一切,对80年代的中国文化讨论颇有影响,于是,“超稳定系统论”、“文化彻底重建论”等流行一时。1994年,《顾准文集》问世,著者以其特殊遭遇受到广泛同情而令其书亦风靡学界,其中关于英国因特殊优越的历史条件而成为现代化之发源地和典型形态并因之而逐步扩散于全球的观点,亦随之广为流行。与此相应,认为明清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则被斥为“荒唐”、“非历史主义”;判定中国有早期启蒙学说的观点,则被斥为“唯物史观的教条”或“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国”。以上诸说的立论,从不同侧面展开,却指向了一个逻辑结论,即中国只能“被现代化”——“被西化”或“被俄化”,而诸说共同的理论前提及方法学基础,则是“西方中心论”和“东西殊途论”。
唯物史观作为“通古今之变”的一种历史诠释理论,经过人类历史学长期积累,到19世纪中叶合乎规律地产生,而到20世纪又得到不断发展,它本身绝非教条。它虽然产生于西方,却以人类史为对象;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国”,要求对中西各民族的社会历史作一视同仁的考察,于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引古筹今,预示未来,作出泛应曲当的合理解释。事实上,要超越“西方中心”与“华夏中心”的两端对立,走出“东
西殊途”的“超稳定系统论”的误区,只有借助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要超越“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国”与“以中国的眼光看西方”的争辩,只有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这一论点出发,则只能肯定中国的现代化的原动力来自中国社会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从而确认中国有自己的内发原生的早期现代化萌动和早期启蒙思潮;同时,由于世界各民族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各有其特殊性,所以现代化的转型方式和道路亦各有其民族特色。上述我们执著的观点,其方法论基石是:对比中西而辨其同异,别其共殊,以“世界史眼光”注视“中国式特色”。
作者简介
萧萐父,祖籍四川井研,一九二四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七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曾受教于万卓恒、张真如、金克木教授之门;后在成都华阳中学等校任教,曾主编《西方习报·稷下》副刊,并被蒙文通先生聘为尊经国学专科学校西方哲学教席。建国后,参加接管华西大学,五十年代中被派往中央党校、北京大学进修,继调武汉大学哲学系。现任武汉大学中国哲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中国周易学会顾问,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学术顾问团成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曾多次参加或主持国内外举行的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已出版的主要著述有:《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中国辩证法史稿》第一卷、《船山哲学引论》、《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王夫之评传》、《吹沙集》三卷、《鲲化鹏飞》、《吹沙纪程》等。
目录
自序
思史纵横
“东西慧梦几时圆?”——1998年1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楚简重光历史改写——郭店楚简的价值和意义(1999年10月珞珈山首届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熊十力全集》编者序
“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2001年9月7日珞珈山)
“欲从今古究长河”——缅怀吕振羽同志
“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
王夫之经济思想发微
船山人类史观述评
[附]吴根友《哲理诗心船山魂》
[附]许苏民《萧父先生船山学方法论述要》
元极哲思“和”字深
关于改革开放的文化思考——1984年9月19日在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组织的报告会上的讲话
嘤其鸣矣
“神州慧命应无尽,世纪桥头有所思”——萧莛父教授访谈录
“漫汗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访萧莛父教授
“非佛非儒,吾只是吾”——熊十力哲学的根本精神
关于《熊十力全集》的访谈
序跋选存
慧命相沿话启蒙——明清文化名人丛书总序
《王夫之评传》弁言
应当重视辩证思维的民族特点——序田文军、吴根友《中国辩证法史》(简编)
传统价值观转换问题的当代思考——序《鲲化鹏飞》一书
序谢宝笙《龙·易经·中国文化的起源》一书
序王仲尧《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一书
陆学小议——序王心田《陆九渊知军著作研究》
吴根友新著《从李贽到戴震》题词
亡友陈君吉权自选诗词集之一《沉舟诗草》题记
怀念邵融
佛教哲学简介——八十年代研究生专题课讲义之
师友评说
星空德律寻佳句,哲命诗魂化典辞
吹尽狂沙始到金
“神州鼎革艰难甚,唤起幽潜共启蒙”——浅谈萧教授的学术思想
吹沙觅金心火之传
萧萐父和中国启蒙哲学研究
萧萐父先生“明清启蒙”学术史观之演进
湖海微吟
一、湖海微吟(续)
二、联语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