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61防空导弹(英文:HQ-61 Anti-航空器 导弹 ),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的第一代中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红旗-61防空导弹在概念上基于克隆的“阿斯派德”多用途的导弹导弹。一辆 6x6 陕汽SX2150在可回转升降发射器上携带两发子弹。该型防空导弹系统由导弹、跟踪照射雷达、射击指挥仪、弹库、发射架和发射控制台以及各种辅助设备组成。“红旗61”的雷达和射击指挥系统都采取了稳定和防腐蚀措施。射击指挥系统采用了一台专用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导弹弹库为直立回转式结构,发射架为双联装式。由液压系统驱动,具有纵横向稳定性,可在航行条件下随时发射导弹:发射控制台用于导弹发射前的检查、预先装定数据等,此外,其它各种设备也都按舰空导弹的使用要求配套设计。
红旗-61防空导弹先作为地空导弹于1965年8月开始预先研究,1966年1月列入国家计划,1967年中央军委将地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研制,1986年12月试验成功,1988年11月批准红旗-61防空导弹设计定型,1992年批量列装中国海军053H2G型护卫舰。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自1940年英国海军以舰载机空袭意大利塔兰托港得手后,来 自空中的攻击成了各国水面舰艇的最大威胁,验证了法国飞行先驱阿代尔的预言:“谁掌握天空,谁就拥有世界。”
1948年,在美国海军“威奇塔”号重巡洋舰上,“小猎犬”导弹开始试装,其弹体垂直贮存于甲板下方,采用双联装回旋发射,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舰空导弹系统。以此为开端,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三T系统(“黄铜骑士”、“小猎犬”、“鞑靼人”),苏联“海浪”、“风暴”、“奥萨”,到英国“海蛇”和法国“玛舒卡”,舰空导弹陆续研制装备,逐渐取代传统高射炮成为海军舰艇对抗空中威胁的有效防御利器。
与此同时,中国海军尚处于近岸防御的海上游击战时代,建设刚刚起步,目标确定近海,舰艇以轻型为主,突出打造“空、潜、快”,至于投入高、周期长的水面舰艇,自然排在发展末位。对国外那种只有大中型舰艇才能承载的第一代舰空导弹,中国从技术到平台,从装备到人才,各个方面都不具备研制条件。
舰空导弹是从军舰上发射,攻击空中飞行目标的武器系统。它主要由导弹、测量与制导设备、导弹发射装置和舰面支援设备组成。舰空导弹与高炮等传统的防空武器相比,具有作战空域大、杀伤威力强、单发杀伤概率高等优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反舰导弹的陆续装备,低空突防、电子干扰等新的战术手段层出不穷,国外第二代舰空导弹开始发展相应的低空反导能力。这时的中国海军虽已 初步具备近海活动能力,但水面舰艇的对空武器还是高射炮,舰空导弹还是一片空白。而中国海军所承担的作战任务却开始扩展,保卫海洋国土的战争开始出现,舰艇防空要求大大增加。尽管中国海军在1974年西沙海战中以劣胜优,但从防空角度看来,这次胜利多少带有一定的侥幸色彩:仅凭当时的中国空中力量,基本无力为海军提供西沙海域的制空权保障;如果当时南越出动空军发起攻击的话,中国舰艇将面临严重的攻顶威胁!因此,中国海军的天空安全开始成为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舰空导弹的研发提上议事日程。
研制启动
1965年8月,中央军委提出了研制中低空地空导弹的要求,中国第七机械工业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二院以25所为主开展了中低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同年9月,在王卫、钟山的主持下,制定了中低空地空导弹航空武器系统的初步方案,并定名为“红旗-41"。
1966年1月,为体现60年代的先进水平,中央军委决定将中低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列入国家计划,并将“红旗-41”改名为“红旗-61"导弹。同年3月,地空导弹研究院25所提出了武器系统的方案论证报告,随即展开了预研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由于海军防空力量较为薄弱,舰艇迫切需要装备性能全面的对空导弹。基于这一情况,1967年中央军委决定将“红旗-61”地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并转由上海机电二局负责研制。1970年5月,海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工业部7院、上海机电二局等单位共同确定了装舰方案,协调了导弹装舰与舰上设备的接口关系,随即开展了“红旗-61”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因为导弹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需要各门类的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为此,中央军委指示12个研究所、11个工厂、两个试验基地和有关配套协同单位共同承担这一系统的研制工作。
舰空导弹长期装置在舰艇上,作战使用环境较为复杂和恶劣。考虑到温度、湿度变化以及盐雾对元器件的腐蚀,必须采取防腐蚀措施,舰体摇晃、振动、噪声对导弹发射的影响很大,所以要增强稳定性,还要考虑导弹发射对舰上设备、人员的影响。此外,还要与舰上其它系统兼容,互不干扰;因此,舰空导弹系统的研制和试验比地空导弹更复杂,要求也更高。
试验改进
“红旗-61”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本来就很复杂,改作舰空导 弹后,技术难度更大,加上当时适逢“文化大革命”,使研制和试验工作陷入僵局。1970年9月,修改后的遥测弹进行飞行试验。1973年,上海机电二局根据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对导弹弹体结构、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进行改进设计,同时在自动驾驶仪中采用了晶体管电路等新技术。
1975年3~4月间,4枚舰空导弹在导弹试验基地进行遥测弹的飞行试验,全部获得成功。1976年,又成功进行了武器系统对接和导引头与雷达对接试验以及导引头捕捉靶机试验,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1976年12月,“红旗-61”导弹真正装上了军舰,在导弹护卫舰上进行导弹发射、航空武器系统跟踪伞靶和遥测弹射击伞靶等3项试验,进一步检验舰上制导设备以及制导系统的导引精度,测定导弹在发射架上的运动参数和导弹的初始散布,考验发射架的工作可靠性,测定导弹发射时舰面的噪声和振动情况。这次试验历时45天,护卫舰出海14次,轰-5型飞机出动13架次,发射了两枚模型弹和两枚遥测弹,结果是两枚模型弹试验获得成功,两枚遥测弹均未击中伞靶。这次试验是舰空导弹首次在舰上进行,虽未完全成功,但却为后来的海上打靶试验奠定了基础。
1978年,舰空导弹在辽西地区导弹试验场进行了半实物模拟打靶试验,这次试验采用数学模型和真实设备相结合的方法组成导弹系统,用目标模拟器代替真实靶标,对9条弹道、80多种情况进行了400多次有效的精度测定,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证实制导系统性能优良。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在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遥测弹射击381型伞靶试验,检验航空武器系统的协调性、可靠性、导引头的制导精度。试验结果是第一枚未成功,第二枚准确命中目标,制导雷达和其他设备工作正常,达到了预期目的。
为加强导弹研制工作的责任制,1978年8月开始设立总设计师制,昊中英、梁晋才先后担任总设计师,毛宗维、谢根清、谢宪章先后担任副总设计师。
1980年底,导弹护卫舰携带“红旗-61”战斗弹到海上进行实弹试验。然而,由于导弹引信未动作,试验失败。1981年春,“红旗-61"导弹在导弹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又两次出现引信早炸的严重问题。这样引信成了“红旗-61"号导弹能否定型的关键问题。1981年2月,上海机电二局经多方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新型引信,解决了引信提早动作的致命缺点。
为进一步提高和保证“红旗-61”舰空导弹航空武器系统的质量,由上海机电二局更名的上海航天局从1983年3月开始,组织进行了排除故障、整顿质量的工作,发现410项问题和故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问题都较好地解决了。
成功定型
1984年11月,经过全面改进的“红旗-61"导弹在导 弹试验场展示了良好的作战能力。两枚导弹射击靶机全都直接命中目标。1986年11~12月,“红旗-61”导弹再度进行海上实弹试验,分别对不同空域点的靶弹和靶机进行射击,结果击落5枚“海鹰-1”号靶弹和两架“长空-1”号高空靶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1988年11月,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红旗-61”导弹系统设计定型,中国第一代舰空导弹的研制历经20多年终获成功。
1992年,装备“红旗-61”的新一代中国国产护卫舰053H2G型护卫舰在上海沪东造船厂批量生产。
技术特点
气动布局
红旗-61导弹外形为细长圆柱弹体,头部呈 尖卵形,有 4 个全动式三角形弹翼呈“十”型配置在弹体中部,4 个固定的三角形尾翼呈X型位于弹体尾部。全动弹翼和固定尾翼在弹身上的配置为串联“十 - X ”型,弹翼和尾翼夹角为45度。
弹体内部构造从前到后依次为:雷达半主动导引头舱、自动驾驶仪舱、舵机舱、战斗部和引信保险执行舱,最后是火箭发动机舱。
动力装置
红旗-61导弹动力装置,使用的是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的燃料为四氢吠喃加铝粉。
制导装置
红旗-61导弹制导装置,其自动驾驶仪系统由23所研制,关键设备采用脉冲多普勒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控制导弹的运行,而且还要控制地面发射架同步随动。为满足舰上使用要求,跟踪照射雷达改由厘米波长的单脉冲跟踪雷达和厘米波长的连续波照射发射机组成,并增加了天线稳定平台和防腐蚀措施。射击指挥仪主机为1台专用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配有模-数、数-模转换装置,并采取了防腐蚀和稳定措施。
战斗部
红旗-61导弹的战斗部,不是采用传统的破片杀伤,而是连续杆式杀伤战斗部。用长约几十厘米筷子状钢条焊接在一起,首尾相连。战斗部引信起爆以后,环状体高速喷射出去,遇到目标后,切断毁损目标。该战斗部的杀伤范围比破片战斗部要小一些,但毁伤效果好,目标只要碰上,就会被击毁。战斗部的起爆药属于高能炸药,是用TNT炸药和黑索金等按一定比例配制。
发射装置
红旗-61防空导弹的弹库为直立回转式结构。发射 架为双联装式,由液压系统驱动,具有纵横向稳定性,可在航行条件下随时发射导弹。发控台用于导弹发射前检查,实施预装定等。各种技术保障设备按舰空导弹使用要求配套设计。
性能数据
红旗-61/红旗-61B防空导弹参考数据:
衍生型号
红旗-61A
由于海军急需新型防空导弹,根据调整后的计划,1967年研制单位将 红旗-61防空导弹改为舰空导弹系统进行设计。1976年中国研制单位,又组织力量继续地空导弹系统研制。1986年地空导弹定型,其生产型命名为“红旗-61A”。
“红旗-61A”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2联装发射架、6×6越野车底盘、跟踪照射雷达和指挥控制站组成。该导弹采用单级固体发动机,弹翼成十字型配置在弹身中部,尾翼和弹翼相差45度,尾翼呈X型配置在弹体尾部。该导弹采用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寻的制导,弹长3.99米,弹径0.286米,最大速度3马赫,最大射程10千米,战斗部为连续细杆杀伤式。经改进后红旗-61A防空导弹的单发杀伤概率达75%,后装备于中国海军“江卫-Ⅰ”护卫舰,构成了中国海军最早的导弹防空力量。
红旗-61B
红旗-61B(代号:HQ- 61B,又称:海红旗-61,北约代 号:CSA-N-2)舰空导弹,海基型红旗-61B型舰空导弹于1975年开始上舰试验,1986年进行海上设计定型飞行试验,顺利定型。
“红旗-61B”导弹采用半主动寻的制导、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波雷达导引头、半主动引信和制导引信、小型化自动驾驶仪、液压操纵、燃气涡轮发电机、链式战斗部(重40公斤)、单脉冲跟踪与连续波制导雷达、稳定平台、回转式弹库、双联装随动发射架、导弹自动化检测等技术。导弹重量尺寸接近西方早期的“海麻雀”舰空导弹。
早在1965年,中国海军就计划在65型护卫舰基础上发展053K型护卫舰(北约代号:“江东”级护卫舰),基本任务是在中近海执行护渔护航任务,并在战时掩护和支援022型导弹艇及鱼雷快艇作战。两年后,军委做出决定:将正在研制的“红旗”-61地空导弹转为舰空导弹,列为053K的预定主战装备。最初的设想是:舰各1座7231型“海红旗”-61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各含弹库及12枚备弹)。以及ZL-1照射雷达、ZH-1指挥仪和火控设备等。再加上主副炮、反潜配置,以70年代的技术标准看,排水量1600吨的053K如能按期满装服役,凭着全面的武器装备、清晰的火力层次的舰艇,担负海上防空任务的053K与负责反舰的051型驱逐舰(“旅大”级)相配合,战斗能力将很可观。
但由于红旗-61B导弹研制进度拖延太久,053K型护卫舰的2号舰532舰还没等安装上原定的导弹系统就退役。该舰前后甲板上没有发射装置,桅杆上也没有381型对空搜索雷达和目标照射雷达。
红旗-61B的改进型以6联装发射架的形式出现于053H2G型护卫舰的前甲板上。其巨大的发射筒外形让西方国家一度误以为是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实际上这是由于红旗-61采用了“+-X”且不可折叠的弹翼布局,才使得这种射程不过十几公里的导弹有如此巨大的发射筒。
服役动态
红旗-61防空导弹研制成功后,装备中国海军舰艇: 053K型护卫舰(江东级)首舰鹰潭号,采用双联上蹲式发射架;053H2G型护卫舰(江卫Ⅰ),采用H/EFB02型六联装箱式发射装置。江卫Ⅰ级护卫舰“安庆”号(舷号539)、“淮南”号(舷号540)、“淮北”号(舷号541)、“铜陵”号(舷号542)共建成4艘。
053K型舰首舰鹰潭号护卫舰,于1975年3月15日服役。红旗-61防空导弹样机在陆上调试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匆匆装舰,导致某些本来在陆上就可发现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带上了舰;由于该型导弹当时尚处在研制中,方案也时有变动,这就要求已装舰的发射装置样机需做相应的改动。因而从1971年9月至1978年冬,红旗-61导弹一直处于调试后又修改,修改后再调试的反复研制中。从1978年至1980年,结合导弹研制试验,该导弹样机进行了多次发射试验。1986年,最终完成红旗-6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定型考核试验。
1988年3月14日,鹰潭号舰参加南沙赤瓜礁海战,与其他舰只协同击沉越南舰艇一艘,重创两艘。
总体评价
红旗-61防空导弹的研制,采用比较落后的圆锥扫描体制半 主动雷达制导系统,对于低空目标探测、攻击能力较差,难以对抗飞鱼导弹这样掠海目标。后来为红旗-61换装了更加先进的单脉冲导引头,战术技术指标有所改善,配备在053H2G型护卫舰上面,不过性能与海军要求仍旧有一定距离。
参考资料
解放军机械化步兵师防空系统.AIR POWER AUSTRALIA.2024-03-21
403 Forbidden.中国军网.2024-03-21
中文:组图:中国陆军防空部队红旗61甲型防空导弹.新浪网.2018-03-16
中文:解放军舰空导弹发展史:从海红旗61到海红旗10 (3/28).中国青年网.2018-03-16
中文:中国海军升级053H3型护卫舰 换装红旗10舰空导弹.新浪网.20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