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明堂(?-1872年2月),清朝陕甘回民义军首领,伊斯兰教阿訇,回族,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赫冶家人。

赫明堂于1857年至1858年间,因痛恨清朝官吏歧视和迫害回民,在云南省参加回民起义,后回渭南市仓渡镇,秘密组织群众,进行起义准备工作。1862年为响应太平军捻军入陕,在陕西临渭区发动回民起义。1864年,陕西回民军失败,退往陕、甘交界。1866年又招集部众九千余人,活动于镇原县宁州(今宁县)和崇信县等地。同年被推举为十八大营元帅之一。1869年在甘肃省南部临洮县(今临洮)、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与马占鳌的甘南回民军联合抗清。1872年2月,因反对马占投降,被马捕交清军,毙于河州。

人物简介

赫明堂(?-1872)清末陕西回民叛军领袖。

陕西回族伊斯兰教阿訇,1857年至1858年间(文宗咸丰七年至八年)曾和任武云南省参加回民叛乱,后回渭南市(位华县西)仓渡镇,秘密组织教众进行叛乱准备工作,

1862年(穆宗同治元年)陕西回民叛乱,他是首领之一。

1864年陕西回民军失败,退往陕甘边界,据说曾接受“招抚”,投降甘陕提督雷正绾,并被安置于黑城子。

1866年又招集部众九千余人活动于镇原县(位庆阳市县西南)、宁州(今宁县,位庆阳县东南)和崇信县(位镇原县南)等地。

1869年马化龙在宁夏准备投降清军,他率其余部退往甘南部临洮县(今临洮县、位兰州市东南)、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1913年改为导河县)一带,与马占鳌的甘南部回民军联合抗清。

1872年(穆宗同治十一年)2月,太子寺之战以后马占鳌投降左宗棠,他反对投降,被马占鳌捕获交清军,毙于河州。

个人生活

赫明堂有五子,为了留下自己的血脉,他把自己的5个儿子分别安置在5个大营参加起义。幸存下来的赫氏后人因而也有几个分支,其中,赫明堂最小的儿子跟随白彦虎去了国外,其后人定居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有人统计,赫明堂的后人有1000多人。

参考资料

陕西回民起义.陕西省图书馆.2024-07-04

赫明堂.赫明堂.202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