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绿道

绿道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一般是林荫小路,供行人和骑单车者(排斥电动车)进入的游憩线路,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带等自然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它具备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等综合功能。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以及国内一些地方都有比较成功的实践,如珠三角绿道网、成都绿道、武汉绿道、长沙绿道等。

绿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公园规划时代。20世纪一直以开放空间规划为主。而在景观设计中,绿道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与景观相交叉的人为开发的走廊。“green”表示绿色诸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即道路。

绿道定义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它具备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等综合功能。

从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性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绿道”的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或绿带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

现代的绿道定义: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该定义强调了五点: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

欧洲绿道协会的定义:绿道是专为非机动车旅行保留的交通路线,以综合方式开发,以改善周边地区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些路线的宽度、坡度和表面条件符合标准,以确保它们适合所有用户并且降低用户旅行风险。

美国作家查尔斯·利特尔在其1990年出版的《美国的绿道》对绿道的定义:沿自然走廊(如河岸、河谷或山脊线)或沿铁路通行权(已转换为休闲用途)、运河、景观道路或其他路线建立的线性开放空间。它是供行人或自行车通行的自然或景观路线;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景点或历史遗址以及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开放空间连接器;在当地,某些带状或线性公园被指定为公园大道或绿化带。

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

功能类型

绿道分类

欧洲绿道协会的分类

参考资料

《美国的绿道》对绿道的分类

参考资料

中国绿道分类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绿道功能

绿道从乡村深入到城市中心区,有机串联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兼具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

生态功能

绿道能发挥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空间,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为都市地区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

社会功能

绿道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场所,可供居民安全、健康地开展慢跑、散步、骑车、垂钓等各种户外活动;同时,提供大量的户外交往空间,增进居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经济功能

绿道能够促进旅游观光、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并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能够提升土地使用价值,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文化功能

绿道可以将各类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串联起来,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感受历史的风采;同时,可以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位。

发展阶段

第1阶段

(1867~1900年):早期的绿道规划

过去10年的绿道文献一致称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为绿道运动之父,奥姆斯特德最具特色及最早的绿道是波士顿公园系统,通常被誉为“翡翠项链”,奥姆斯特德的公园系统由绿道和绿色空间组成,连接了富兰克林公园,经过阿诺德植物园以及牙买加公园到达波士顿花园和波士顿公园。该系统长约25km,联结了麻省的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剑桥大学,使之通达查尔斯河。奥姆斯特德的追随者查尔斯•艾略特,创造了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方圆600平方千米的公园系统或绿道网络,通过5条沿海河流廊道将波士顿郊区的5个大公园或绿色空间连接起来。

第2阶段

(1900~1945年):景观设计师的绿道规划

20世纪早期出现很多景观设计师,如奥姆斯特德兄弟。1903年,他们提出建设一条长64.37km的公园系统,简称为“40英里环线”,奥姆斯特德兄弟开创的工程由后来的绿道设计师们扩展成了225.31km的环线。为了将美国国家公园和旅游胜地等重要游憩景观联结起来,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许多景观设计师也投入到公园道的规划当中,规划了大量的公园道。

第3阶段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环保运动影响下的绿道规划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学术界盛行环保之风。威斯康星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麻省大学的3个学术小组成为景观规划研究的主要中心,并且都发表了一些代表性的成果。

第4阶段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绿道运动的命名

查理斯•莱托认为是已故的威廉•H.怀特(William H. White)首次使用了绿道这个词,1959年威廉•H.怀特在城市土地研究所出版的专著《保卫美国城市开放空间》中创造并使用了该词。20世纪80年代还发生了两起重要事件,推动了绿道运动的传播。其一,总统委员会在《美国户外报告》(1987)中极力提倡“畅想未来:有生命的绿道网络;其二,查理斯•莱托的代表作《美国的绿道》出版(Little,1990)。该书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并简要总结了16个绿道项目。

第5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绿道运动的开端

有关绿道的会议论文自1997年开始激增,1997年第一次在葡萄牙举行的“环境挑战”国际会议发表了J.法伯斯和M.格罗斯(M.Gross)的《从流域管理到绿道规划》(Fábos等,1999a,b),以及《绿道规划对文化与自然的平衡》(Ryan等,2001)。世界各地的网络绿道文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站里。

他国绿道

日本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集、自然资源匮乏,而建设绿道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矛盾。日本城市绿道建设以2公园加1新城的方式为代表,包括名古屋市大通公园、札幌大通公园和港北新城社区级绿道。日本绿道网设计得异常精巧,多沿河修建,道路不宽,也往往没有明显的标识,但树木花丛错落有致,30年以上的大树也随处可见。城市绿道还担负着为定居或路经城市的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的重任。日本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日本对国内的主要河道一一编号,加以保护,通过滨河绿道建设,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同时,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新加坡

新加坡于1991年在其发展概念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遍及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串联网络。该网络系统将连接自然的开敞空间(如红树林湿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等)、主要的公园(如区域公园等)、体育与休闲用地(如高尔夫球场、露营地、体育场等)、隔离绿带(如居住新镇之间地缓冲绿化带)等六类开敞空间,与滨海地区连接,计划20-30年完成。

该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的健身径,还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所,保持生物多样性。在此基础上,2001年的概念规划进一步提出了提高绿地空间可达性的目标,要求通过公园串联系统将公园、新镇中心、体育设施和公共邻里连接起来。在2002年《公园、水体规划及个性规划》中,提出了将串联绿化廊道的总长度从2003年的40公里,增至2015年的120公里的目标。

美国

美国是最早推出“绿道理念”的国家之一,美国最早、最长的“准绿道”首推蜿蜒于美国东海岸的艾巴拉希亚小路,途经美国14个州,全长约3300公里。之所以称之为“准绿道”,是因为它跟时下设计周到的绿道还不同:这条诞生于250多年前的小道经过几代人的加宽和奠基,到19世纪初叶时已发展为马匹和人力车可通行的交通要道。再后来,小道上越来越多的路段被铺上了水泥、沥青或草坪,自行车、摩托车乃至小汽车都能顺利通过。1987年,舶自英伦的“绿道”(GREENWAY)一词首次在官方文件《美国总统委员会报告》上正式出现。该报告提出:“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能使居民方便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放空间,使整个美国在景观上能将乡村和城市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延伸穿过城市和乡村。”此后美国加大了绿道建设的力度,并最早将其视为一项重大经济产业进行规划,同时还审时度势地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美国已拥有各种等级的绿道10万公里,总长度列世界各国之首,而且每年还都要规划建设绿道数千条之多。美国绿道建设的要求是:所有居民都应能在15分钟内从家或工作场所到达最近绿道。此外,在绿道理论研究和功能开发领域,美国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

为改善旧工业区及旧城区的城市形象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7个主干绿道整合了区域内17个县市的绿道网络,将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并通过绿道法律体系的建设保证绿道质量,并提升了绿道周边的土地价值。

法国

法国绿道有卢瓦尔河(La Loire)流域绿道,法文名称意译即“骑自行车的卢瓦尔河”。卢瓦尔河流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的世界自然遗产,此绿道位于法国中西部地区,全长近800km,横跨法国卢瓦尔大区和中央大区2个行政大区、6个行政省、8个大中城市以及1个地区级自然公园,沿途设有14个自行车租赁和维修服务点,150个可接待自行车的餐饮住宿点,是法国重要的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自然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同时也是欧盟“绿道网”(规划全长60000km)的重要组成部分。卢瓦尔河绿道三分之二的线路紧沿卢瓦尔河两岸。27%的线路为独立的自行车“绿道”,24%的线路借道机动车道路(无交叉),37%的线路借道交通流量少(≤500辆/天)的公路(可交叉),还有12%的线路为城市自行车道(带)。

国内发展

中国绿道起源于广东增城区,2008年,增城结合城市功能区划,将自行车健身径引入生态景观林带,拓展林带功能,带动乡村休闲旅游,成为全国最早的绿道雏形。增城绿道已建成553公里,形成国内最美、最长、最安全、穿越景区(点)最多的绿道网络体系。因为绿道,农家乐盛行,促进了乡村经济振兴。由此,国内各地纷纷开展绿道建设,并逐步由最初的市民休闲健身之道向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转化。

在中国,“绿道”建设方面将景观设计学、社会学、交通学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一是指设计一种“绿色”景观线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游玩,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二是在社会学方面,不仅在大自然中建设“绿道”,更注重提高民众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三是在交通学方面,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其中绿道由绿廊、慢行道、驿站和标识系统组成。

珠三角绿道网

2010年2月广东省政府颁布了《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规划纲要》,到2012年底,珠三角九市共完成2372km的省立绿道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主要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景观破碎的城市化地区珠三角,把幸存的生态斑块用绿道网进行连接,通过人工措施的“廊道”完善珠三角景观格局;二是划定不小于3~15米的绿道绿化隔离带及划定绿道两侧不小于20~200米的管控地区,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完善城市化地区的生态廊道;三是在生态廊道中修建慢行径,把绿廊变为绿道,让市民在使用中关注绿廊,在关注中保护绿廊,从以前划线死守的“防守式保护”向“积极式保护”转变,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户外活动空间,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为乡村发展带来机会。总的来说,具有网络连接功能的绿道网建设打破了原来只在城市之外孤立进行生态修复的状态,绿道向城外的伸延为市民架起了与外部自然联系的桥梁,而其向城市的伸延,又把自然的绿脉引入了城市。

项目主线长度特色途经

1号绿道:主线长约310公里,主要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江大海为特色,西起肇庆双龙湖旅游度假区,经佛山、广州、中山至珠海。

2号绿道:主线长约470公里,主要沿珠江东岸布局,以山川田海为特色,北起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经增城区、东莞、深圳市,南至惠州巽寮湾。

3号绿道:主线长约360公里,横贯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闲为特色,西起江门帝都温泉,经中山、广州、东莞,东至惠州。

4号绿道:主线长约220公里,纵贯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态休闲为特色,北起广州芙蓉嶂水源地保护区,向南经佛山终至珠海御温泉。

5号绿道:主线长约120公里,纵贯珠江三角洲东部,以生态休闲为特色,北起惠州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经东莞南至深圳银湖。

6号绿道:主线长约210公里,纵贯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滨水休闲为特色,北起肇庆贞山,途经佛山市江门市,南至江门古兜温泉。

北京跟进

2024年5月22日,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规划师、新闻发言人石晓冬在《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天蓝水清、森拥园簇、秩序壮美、和谐宜居的花园之都的发展目标。根据规划,本市将构建5000公里以上的各级绿道网络,推动绿色空间加速向城市建设空间渗透。

规划提出,加强全域自然要素管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现绿色空间的“多规合一”,持续推进首都生态文明的高品质建设。以太行山燕山为生态森林屏障,以永定河潮白河等5条河道贯通山水人城,以两轴展现大国首都形象,以3道公园环构建游憩体系,以9条楔形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深入挖掘首都山水价值与人文特色,划定15片花园城市精华示范片区,打造精品首都花园名片。

规划还提出,加强全域彩化,以“春新彩、夏浓绿、秋斑斓、冬银墨”为主题,加强植物色彩搭配设计,构建观格局、观山水、观历史、观风景的四季观景视廊体系,形成25个重点管控视点和49条战略视廊。

成都绿道

2010年9月,成都市开始打造绿道,截至2012年,已建成1263公里,公里数已居全国前列。包括锦江区198绿道、友爱绿道、天府绿道等。

武汉绿道

武汉的绿道建设于2012年起步,当时建设的第一条绿道,是东沙绿道示范段。之后,武汉编制了绿道建设十年规划,规划至2021年,完成总长2200公里的绿道建设任务。截至2020年,武汉绿道总长突破2000公里。虽然武汉绿道建设的总长度在全国并不处于领先位置,但武汉的绿道建设与山水自然资源相结合,凸显出了环山、环湖、滨江的特色,并向“成环成网”逐步推进。

自贡绿道

釜溪河复合绿道,全长6.3公里,面积210公顷。这条复合绿道是川南地区的最大复合绿道,它以自贡釜溪河为纽带,以盐文化为主线,串联古镇文化、民俗文化。

长沙绿道

2014年2月,长沙市在新公布的绿道专项规划(2012-2020)中提出,长沙绿道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为“一心两纵、八射四联”,总规模为1336公里,共包括12条市域绿道与21条城市绿道。其中,“一心”指的是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绿道网,“两纵”指的是沿湘江两岸构建的连接长株潭及湘江两岸沿线城市的两条纵向绿道,“八射”指的是八条连接都市区与市域范围内其他区县、名镇名村以及旅游景区等自然历史人文节点的放射状绿道主线,“四联”指的是四条市域绿道的补充联络线。

青岛绿道

作为典型海滨丘陵城市的青岛,正充分利用山海城相连的独特优势,多措并举促进绿色增长,全力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工作,建成绿道800余公里。2022年起,青岛还将绿道建设列入公园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任务。完善全市绿道系统规划,通过绿道充分串联山体、河流、公园、道路,形成公园城市网格体系。重点实施3项绿道骨架工程,完善“一线、一环、三山”绿道体系,“一线”指滨海绿道,“一环”指城区绿道环,“三山”指浮山、太平山、午山环山绿道,逐步建成蓝绿交织、内外一体的绿道系统。

规划启示

乡村绿道规划启示

构建融合交通、旅游观光、旅游体验、休闲度假、运动养生为一体的主题体验道。

设置“畅达+便行”的交通系统

将公交枢纽、车站和码头等设施作为绿道休闲系统的重要节点,并设置景区专线、县城公交和绿道专线的“三线合一”旅游专线。

设置大尺度的景观节点

利用山水田园和优美生态资源,因形就势,将山林、水体、村落、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串联,整合沿途的景点、人文景致、特色民宿、文化民俗、美食特产等,形成田园景观、自然景观、民俗村落景观、特色小镇景观等。使乡村绿道功能从单一的交通转换成“交通+观景”双重功能。

构建丰富的休闲度假点

(1) 营地类项目,包括帐篷营地、创意营地、鸟巢营地、木屋营地和房车营地,可以为游客提供或静谧或有趣的度假体验。

(2) 民宿类项目,因地制宜设置丰富的民宿类型,如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打造生态庭院民宿;改造森林边界上的村民住宅,加入现代简约元素打造森林民宿;对于古村周边区域,依托历史文化传承,打造以文化展示、交流为主题的民宿。

(3) 酒店类项目,在绿道沿途依托滨水、山林、稻田和花田等景观,以及古建、古宅等,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设置酒店类项目。

完善服务节点设施配置

服务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补给、换乘的场所,根据慢行通道功能及服务区域的大小,休闲驿站应分级规划,配建相应的租赁设施及休憩服务设施。

特色节庆活动组织

结合绿道,可以开展自行车运动/赛事、慢跑、芝加哥马拉松赛赛事、徒步穿越等特色节庆活动,擦亮绿道品牌,快速聚集人气。

城市绿道规划启示

绿道景观性建设

景观性,就是指城市绿道建设中的绿化要素通过合理配置,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审美特征的景色、风景、风光所表现的特性。在绿道建设中,绿化涉及到地理、生态、园林、建筑、文化、艺术、哲学、美学等多个方面。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从“绿道”核心理念出发,根据绿道类型以及绿道慢行道类型及周边环境,合理选用植物品种,有针对性的进行种植设计,大统一,小变化,改变以往片面追求道路绿化设计“美化、美观”的局限性,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一)根据城市绿道所处的交通道路关口这一具体立地环境条件,植物的选择应以耐干旱、耐瘠薄、株形好、病虫害少的乔、灌、草本植物,以减少养护费用。同时注重其防晕、防眩的功能;种植方式多为群植,表现植物群落的整体美,栽植形式的变换距离以五公里左右为宜。

(二)用于引导行车方向,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对向车流,这类绿地一般都不宜种植高大的乔灌木,以免影响司机行车视线,多种植小乔木、矮灌木,花卉或铺设草皮。而在交道绿岛或高速的入口、道路平交的节点处,则注意点缀景石、园林小品,起到标志作用,并通过景题等手段深化”绿色廊道”主题。

(三)城市绿道绿化景观建设的方法:1、景观配置中植物种类形态的运用;2、绿道植物的景观性配植;3、 利用乡土树种创造绿道的地域与文化景观特色。

绿道功能性建设

功能性是指绿道建设中绿化要素服务性的发挥,如绿化树木的绿化、遮阳功能,园林小品为人类提供休憩娱乐、展示某地文化、提供指示的功能,比如体现在文化性上的绿道各要素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的延续;体现在生态性上的绿道中各要素在改善绿道及其周围环境如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城市绿道既要美化环境、传承地方文化、塑造良好地方形象,又要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使这些要求在设计中得以综合体现。

(一)绿道绿化传承历史人文风貌

由于绿道绿化与地方风貌、历史、人文特点相呼应,设计内容上综合考虑了各地城市的环境结构、地方历史文化及城市发展精神风貌,其景观性充分发挥了绿道的社会文化功能。

(二)发挥绿带贯通功能,保护生态多样性

城市绿道设计,一般在景观上都包括远山丘、村落、城市建筑、天空和青翠绿地,有多种景观层次、多样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观体验,把人对自然的友好经验注入设计,加深了景观文化内涵。

(三)以人为本塑造休闲空间

绿道绿化设计要以人为本,仔细分析当地城市居民观光、生活的特点,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

参考资料

上海2020年前建成112公里环城绿道,保护生态还能赏景.澎湃新闻-今日头条.2024-05-27

「中中带你看郑州」美丽绿道串起诗意生活.郑州广播电视台-今日头条.2024-05-27

2035年郑州都市区将建成 “一轴、三水、三山、三环五廊”绿道网.中原网.2024-05-27

已开工32个项目,今年南昌已建成城市绿道57公里.文旅新4线-今日头条.2024-05-27

长沙划定城市绿道建设规模.中国新闻网.2024-05-28

New England Greenway: Greenway History.umass.2024-05-28

1500 余公里生态绿道 1025 个公园 构建贵阳生态网络体系.贵阳网-今日头条.2024-05-27

陈新光:美国“绿道理念”对中国绿道建设的启示.全球化智库(CCG)-今日头条.2024-05-27

Метады Зялёных Шляхаў.greenways.2024-05-28

什么是绿道.connectwithtn.2024-05-28

绿道.aevv-egwa.2024-05-28

绿色通道标准.greenways.2024-05-28

我市城市慢行系统工程开建.漯河市人民政府.2024-05-29

绿道的定义.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2024-05-29

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景观中国.2024-05-27

看看这些世界经典绿道.封面新闻-今日头条.2024-05-28

美国的城市绿道.光明网.2024-05-28

「经验借鉴」后工业文明奇迹之花: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的创新探索.陕西韩城旅游-今日头条.2024-05-28

打造美丽乡村,绿道的构建要点和设计原则你要懂.美丽城乡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9

「行业观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思路: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探讨.全国能源信息平台-今日头条.2024-05-28

骑行秋天里别样的风景线,发现更多旅途的美好.广东旅游-今日头条.2024-05-28

北京构建5000公里以上绿道网络,推进265条道路林荫化建设.新京报-今日头条.2024-05-28

成都绿道把健康和诗意镶入百姓生活.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5-28

武汉绿道总长突破2000公里,可在武汉与广州之间“铺”上一个来回.长江日报-今日头条.2024-05-28

自贡建成20余个公园绿地.自贡网.2024-05-29

八百公里绿道,舒展宜居宜业宜游新空间.掌上青岛-今日头条.2024-05-29

10分钟让你了解城市绿道绿化的景观性与功能性,超全面. 湖北省风景园林网-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