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胡子,灰褐色,扁圆的头上有八根胡须,鱼身无鳞有斑点。这种鱼适应性强、生长快,味似鳗鲡目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除食用外尚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促进伤口愈合,具有补血、益阳市等功能。
简介
革胡子鲇(Clarias leather),又称尖齿胡鲶、埃及胡子鲇、八须鲇等。原是非洲尼罗河的野生鱼类。1981年,从埃及引入中国大陆在广东省试养。其鱼含肉率为56.03%,肉粗蛋白质含量高达79.48%,粗脂肪含量为9.18%。
形态特征
革胡子鲇头部扁平,后部侧扁。颅顶骨中部有大小两个微凹,头背部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骨质突起。体延长,后部侧扁。有须4对,其中颌须1对,位于口角,长度超过胸鳍基部;颐须2对,鼻须1对,均短于颌须。上下颌和犁骨上密生细齿。胸鳍和尾鳍钝圆,背鳍、臀鳍特别长,止于尾鳍基部。体表裸露无鳞,体色灰青,背部及体侧有不规则苍灰色和黑色斑块。胸腹部为白色。
生态习性
革胡子鲇属于底层鱼类,一般都在水体下层活动,厌强光。喜欢栖息在阴暗处。性情温驯,在池塘中不打洞筑巢,夜间活动频繁,常成群结队索饵。适应生长温度范围为8~38℃,生长适温为18~35℃,当水温低于12℃时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最低临界水温是6.5℃。鳃上器官发育完善后,能在低氧环境中生存,离水后在保持体表湿润的情况下,可存活3d左右。
革胡子鲇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刚出膜3~4d的仔鱼以自身卵黄为营养,鱼苗鱼种阶段以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蚯蚓、摇蚊幼虫及其他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型鱼、虾、螺、蚌肉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革胡子鲇既食动物性饵料,也食植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
繁殖
革胡子鲇性腺发育属非同步多次产卵类型,繁殖能力强,性成熟年龄为10~12月龄。一般一年可繁殖3~4次。革胡子鲇的繁殖季节一般在4~9月,繁殖盛期为5~7月。繁殖适宜水温为22~32℃,最佳为27~32℃。低于20℃或高于32℃时,产卵活动受抑制,18℃时基本不产卵。体重0.25~0.5kg重的革胡子鲇的产卵数为1.5~6.5万粒,体重0.75~1.25kg的雌鱼怀卵量为11.3~17.8万粒。雌雄鱼发情后,常于池边水草处产卵、受精,卵子具粘性。附着于水草或人工鱼巢上,在水温30℃时,卵子从受精到孵化出膜约需20h。鱼卵产出后,不久会被亲鱼吞食,所以原池较难孵出鱼苗。饲养技术短胡鲶不论单养或混养,应抓住如下技术环节:一、池塘条件:池塘面积3—5亩为好,水深1—1.5米,要求进、排水方便、池堤坚固、防漏保水、底部平坦、年终能干池抓鱼。鱼种放养前要干池消毒。二、鱼种规格:小苗要经小池短时间强化到体长十厘米左右在五、六月放养,规格为求一致。大小悬殊,会造成互相残杀,这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关键。三、饵料充足:饵料充足可减少互相残食。养殖初期以鱼粉、细糠、豆饼等混合饵料为主,日投饵量约为鱼总量的5—10%,每日分三次投饵(即上午、中午及晚上)。随着鱼体长大日投饵量的比例逐步减少,日投饵量可改为二次。除投混合饵料外,多投一些青饵料如漂萍等,还可适当施一些猪粪。四、做好防逃工作:短胡鲶抢水能力较强,进、排水口要有拦鱼挡网设施,防止鱼逃逸。
参考资料
革胡子鲶的成鱼养殖技术.www.foods1.com.201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