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丑钺
亚丑(又称 亚醜钺),为商代青铜器,是一种作战兵器,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市苏埠屯1号商墓,现藏山东博物馆。
亚丑钺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长方形,为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亚丑钺在古代除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和刑具外,更重要的则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亚丑钺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名称由来
亚丑钺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亚丑钺)。
文物外观
亚丑钺呈巨斧型,钺身的两面透雕着一幅龇牙咧嘴的人面兽相。它有弯钩状的眉毛,兽状鼻子,一双环眼,两只圆耳朵,还有一张张口状的嘴角上撇,暴露出野兽状尖牙利齿的嘴巴。在亚丑钺兽耳的下方,有图腾形状的铭文,为“亚丑”二字,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在钺的两面共有四处,每面的铭文又正反对应。它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
出土发掘
亚丑钺于1965年青州市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1号商墓于1965年,由山东博物馆王恩田等数位学者组成的考古队所发掘。亚丑钺出土于1号大墓的墓道内,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一件大钺,与亚丑钺形制基本相同,由于这两件钺从造型到体量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出土后不久,第二件即被调往北京,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亚丑钺则留在了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文物用途
亚丑钺最初只是一种生产工具,后来逐步演化为劈砍类武器;商周时期,随着青铜业的发展,铜钺出现,周武王伐商,在牧野誓师时,就手持一把金黄色的钺,此时,钺已经成为征伐和军权的象征;《国语·鲁语》载“大刑用甲兵,次之用斧钺”,表示钺也能作为刑具。
作战兵器
钺原本是斧类的兵器,所以除生产外,首要的功能是实用作战武器。《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就是以铜钺作为守护的武器。
砍头的刑具
牧野之战后,商纣军队被击败,纣王自焚,周武王用手中所持的代表王权的铜钺斩下了纣王的头,悬于白旗之上;又用玄钺斩下纣王爱妃妲己的头,悬于较小的白旗之上。
军事指挥权
夏商周时期采用战车和步兵配合作战,指挥作战的君主或统帅位于指挥战车上,站在左侧位置,手持黄钺(青铜钺)指挥作战。这铜钺有肃杀之威,天子和较大的奴隶主贵族才有使用的特权。
权力的象征
《殷本纪》也说:“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逐伐桀。”可见钺应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王公贵族使用的武器。由此又引伸出钺的另一个用途,即权力的象征。《国语·鲁语》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韦昭注:“斧钺,军戮。”钺除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和刑具外,更重要的则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汉以后,钺成为专门象征权力的重要礼器,只有贵族和官员才能使用:汉代官员出行时,仪仗队里需要配备钺车;汉到唐,皇帝出行的仪仗队里都有钺车,使用黄钺;唐以后到清,钺依然用于代表皇权,由皇帝的仪仗队手持斧钺,成为专用的仪仗用具。
相关研究
文物解读
亚丑钺铭文中间是由左上部的“酉”旁和右边的“鬼”旁组成的“醜(chǒu)”字,“醜”字周围的一圈与甲骨文、金文中的“亞”字近似因此被称作亚字形,这两者结合成为“亚醜”般来说“亚”是亚旅、众大夫或为武官之称,因此凡带有亚字形的青铜器都是重器,是主人身份尊贵的象征,所以亚字在商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亚醜”铭文的发现是证亚醜族真实存在的证明。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商代发现的图形文字,是古代国族的名号,亚醜钺(yuè)的出现,将神秘的亚醜族再次推到大众眼前,据他推测,亚醜一族可能生活在商王朝的东方,也就是山东青州一带,在苏埠屯商墓发现的亚醜钺,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亚丑钺纹饰的研究
亚丑钺纹饰的来源
殷商时期是青铜器纹饰发展的黄金时期,与夏朝相比,纹饰排列更严谨有序,制作更加精致复杂,造型愈加神秘肃穆,寓意也更加丰富。张孝光先生曾经将殷墟青铜器的纹饰分为三种类型:几何纹样、写意的动物纹样和变形的动物纹样。在这三类纹样中,无论是简单的几何纹样,比如圈点纹、弦纹,或者较为复杂的云纹、雷纹、云雷纹,还是写意动物纹饰以及变形动物纹饰,分析下来都蕴含了强烈的巫术和宗教意蕴,体现了一种当时独特的审美形式。
亚丑钺器身的纹饰被铸成张口怒目的人面像,威猛庄严,极其生动传神,而殷商出土器中也有不少雕刻人面兽罩的青铜器。据殷商及以前的纹饰,推测亚丑钺上的纹饰是由饕餮纹演变过来的。纹的雏形形成于良渚时期,当时它造型粗略、装饰简单,到了殷商时期,兽角扩大,眼睛缩小,还有一张极为呲裂的大嘴巴。此时的饕餮纹是一个正面展开的由多个动物部位组成的复合体,它整合了羊(牛)角、牛耳、蛇身、鹰爪、鸟羽等,这种神秘的怪兽形象有着被人们熟悉的动物器官,被认为是由商代及史前部族图腾的标志组合而成,类似于后代的“龙”的形象。
青铜礼器上的饕餮纹饰龇牙咧嘴,面目狰狞,使人一看便心生恐怖,形成一种威慑感。这正象征着奴隶主阶级高高在上的权威和暴力,同时又是神的权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为商周祭祀活动所服务的,其特有的祭祀性和形象特征以及象征意义等对其他纹饰产生了影响,比如亚丑钺器身的人面兽相纹。这一纹饰的弯钩状眉毛类似于饕餮纹的角,或者和部分饕餮纹的眉毛是极其相同的,它的兽状鼻子和饕餮纹的从鼻子到额饰也都非常一致。嘴巴和耳朵虽然不是特别相同,但是都具有一张龇牙咧嘴的大嘴巴,而亚丑钺的耳朵则是简化了,更趋向于人耳,这正体现了此亚丑钺的一大特点——人面与兽面共存。
亚丑钺兽面纹与人面纹的共存
亚丑钺的纹饰是人面兽相纹,即在人面上有一个兽状牛鼻子、一双圆兽耳,它是人面与兽面特征的结合。这种纹饰的产生说明了当时在同一纹饰上可以同时具有人面与兽面的特征,二者共同生存、可互相转换且依赖。比如有的半人形顶上会有抽象的虎耳、盘羊或牛水角,或在更像是基于兽性的面具上单独出现的人形特征。它们的可转换性和相互替代性反映了王室纹饰宗教基础的意义,即统治者希望利用一种载体同时将人的特征和神兽的特征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一种力量,它不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威力,而在于统治者用这些怪异的形象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来指向某种似乎是超越一切的权威神力的观念,来产生更大的超能力,实现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这不但是商代与更早期宗教的主要特性,也是商人强调人兽变形的主要意图。人面兽相纹作为商代的一种变形图像,不仅证明了人形和兽形是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的,也证明了它是商王朝强化王权统治的一种间接的手段,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在实行这一象征因素时寄希望于它能实现人类世界到超越自然的未知世界的跨越,他们希望在具有强大力量的自然环境下,能够得到神的启示和力量,离“神界”能够更进一步,突破自己在现实生活的能力。
纹饰所反映的审美文化
亚丑钺器身的人面兽相纹样在风格上最大的特征是狞厉、威猛。它作为一个国家或部落的图腾或权利的象征符号,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人们的神祇。它对自己的氏族部落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而对异氏族、部落则可以形成震慑恐吓的影响,这种形式与那个充斥着战争、祭祀、屠杀、神秘的社会时代以及担负着娱神功能的青铜器载体相适应,它表现的是人们对自然和猛兽的敬畏,以及对神权、祖先的崇拜,代表人们希望通过将人面兽相纹铸在青铜礼器上来寻求神的庇护,并得到神权的力量。殷商时期,先民在特定时代要求下,以青铜器上的纹饰为载体,创造出了为神权和政权服务的可沟通天地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使得王权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为增强。
商人在创造这些纹饰时,并不单单从审美角度来考虑的,而是在乎它能不能作为神的象征起到神的作用。就像德国的艺术史家格罗塞曾经指出的那样,原始民族的多数艺术作品都不单是从审美动机出发的,而同时想使它有实际作用,而且往往后者是主要动机,审美的动机只是满足次要的目的而已。所以商人会选择一些狞厉凶猛的纹饰,不仅仅出于审美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出于表达某种有用的观念,因此人们在对天地、神灵、自然祈祷时,除去用意识来表达自己心愿之外,还希望能有一种符号,给与人们一种直觉和直观的东西,来达到暗示和警示,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参考资料
国宝说|亚丑钺不丑.腾讯网.2024-05-18
亚丑钺的前生后世.半岛网.2024-05-18
亚醜钺.山东博物馆.2024-05-18
文物界的表情包“扛把子”——亚丑钺.手机新浪网.2024-05-18
看见文物 | 亚丑钺,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贵遗留.澎湃新闻.2024-05-18
跻身文物音乐会顶流!齐鲁瑰宝“亚丑钺”又火了!.澎湃新闻.2024-05-18
最初的“尚方宝剑”是一把黄金斧子?.百家号.2024-05-19
“笑脸”青铜钺 证明一个部族的存在.百家号.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