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疏脉半蒴苣苔

疏脉半蒴苣苔

疏脉半苣苔(学名:Hemiboea cavaleriei var. paucinervis)是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下的一个变种,分布于中国广西、贵州省南部和云南省东南部。亦见于越南北部。生于海拔260-1600米山谷林下石上。

形态特征

疏脉半蒴苣苔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上升,高20-150厘米,无毛,不分枝或分枝,具4至15节,散生紫斑。叶对生;叶片稍肉质,叶干时纸质或厚纸质,边缘全缘或具少数锯齿,两面通常无毛,稀于叶面疏生短柔毛,侧脉较稀疏,每侧4-8(-9)条。

聚伞花序假项生,具3-12花;花序梗长0.5-6.5厘米,无毛;总苞球形,直径1-2.5厘米,顶端具尖头,无毛,开放后呈船形;花梗长2-5毫米,无毛。萼片5,卵状三角形、椭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5-7毫米,宽2-4毫米,无毛。花冠白色、淡黄色、或粉红色,散生紫斑,长3-4.8厘米,外面疏生腺状短柔毛;筒长2.3-3.3厘米,内面基部上方4-6毫米处有一毛环,口部直径13-18毫米,基部上方直径6-8毫米;上唇长6-10毫米,2浅裂,裂片半圆形,下唇长7-15毫米,3浅裂,裂片宽卵圆形。雄蕊: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0-15毫米处,狭线形,长10-13毫米,花药近圆形,腹面完全连着或上方连着;退化雄蕊2,稀为3。中间1个小,长2毫米,顶端截形,侧面2个长5-7毫米,顶端头状。花盘环状,高1-1.2毫米。雌蕊长1.7-2.5厘米,子房线形,无毛,柱头钝形。蒴果线状披针形,长1.5-2.5厘米,多少弯曲,基部宽3-4毫米,无毛。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繁殖

最常见的插方法是叶插。多在天气逐渐温暖的4-6月进行和10月上旬进行。基质选用蛭石。因其透气保水性均较强。生根效果比珍珠岩粗砂、园土都好。扦插床以珍珠岩为底层基质。上层铺上蛭石,预先浇透水。从生长健壮的成熟母株上采完整无病虫害的一年至多年生叶片,保留3-5厘米叶柄。用小木棍在插床上扎出小孔再将叶片插入,随后浇水。10-30天内愈伤组织形成。50天左右根系和幼苗出现。小苗生长出3-5叶时便可取出栽植。

栽培技术

栽培容器的选择:可使用素烧盆、瓦盆等容器。植株根系因为盆壁透气的原因发育良好,地上部分生长旺盛。但是凡接触盆壁的肉质叶片,往往会萎蔫或腐烂,冬季尤其严重。换用塑料盆之后情况大有改观,由于塑料盆的透气性较差,因此在栽植时,在盆的下部1/3处均垫上陶粒或大粒珍珠岩以利透气排水。同时由于使用这些透水物,盆底排水孔处应该用纱窗网遮挡。以防鼠妇蜗牛蛞蝓等将其变为躲藏场所。

光照的控制:栽培时提供良好的荫蔽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中午11-15点之间。遮荫率控制在50-80%之间。

浇水和湿度:喜生于湿润之地。栽培基质如若表土3-5厘米变干燥时就必须浇水,浇水必须浇透。务必使水自花盆底孔流出。中国北方的水基本为碱性。因此无需像养护南方喜酸性花木那样事先对水进行酸化处理。保持空气湿度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应该保证60-80%左右的空气相对湿度。过高的空气湿度容易引起真菌的大量繁殖,因此适当保证空气的流通。有助于调节小环境中的湿度和湿度的均匀分布以及二氧化碳的补充。浇水的时候切忌浇到叶面上。尤其是冬季水温和室温相距甚远时。轻则叶面产生斑点。重则整片叶子或植株腐烂死亡。

温度:最适温度在18-27℃,低于此温度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移栽和分盆:一般栽植两年或以上的植株,体量增大。根系密集。往往有根从排水孔长出的情况。此时便应该及时更换大一号的盆,注意保证及时换盆和更换栽培土。花芽多在12月份出现。2月份中下旬花梗多尚未伸长,植株未开始生长,此时可换盆,或于11月底换盆亦可。将土坨从原盆中取出,清除下部腐坏及多余的根系和部分已经缺乏养分的土,换入新盆,四周填入新培养土即可。之后浇水,于荫蔽处缓苗。1周后即可正常养护。

病虫防治:常见的有蚜虫卷球鼠妇蛞蝓

蚜虫少量发生时可人工杀灭,大量暴发常发生于花葶开始抽长花朵发生时。此时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灭杀。

卷球鼠妇多取食植株的幼嫩部分。严重时往往造成植株组织的溃烂和诱发病害。可适用50%磷胺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者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灭杀。

蝓亦多食用植物幼嫩部分。尤为严重的是它们嗜食花的雄蕊花药部分。对人工授粉和杂交育种会造成严重危害。可在植物周围以及台架上喷洒敌百虫溴氰菊酯,或撤上生石灰粉及饱和食盐水防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