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文物本体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武氏祠内存有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聂氏宗祠石刻构件四组40余件。祠内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了40余则历史故事画像。
东汉末年,嘉祥武氏世代为官。刘志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其后世子孙始在墓前建武氏祠堂。后历经洪水,石室被淹没地下。在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学家黄易于嘉祥武氏祠附近,发现20余块汉画像石。之后不断发掘,武氏祠重见光明。新中国成立后,于此建立了文物保管所,设立了陈列室。1962年建立了石阙保护室。1972年将旧房墙壁中的画像石拆出,移至阙室陈列。1995年,修建后展厅。2004年,武氏汉画像石移入陈列室,并设玻璃罩封存保护。
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擅长石雕之人以石为纸,将当时的生活场景、历史典故、神话仙人以及祥瑞灵异等题材雕刻于其上,诸如豪宅、贵族宴饮、车马出行之景,三皇五帝、孔子见老子、周公、荆轲刺秦等历史人物与故事,还有人首豹身且披发戴胜的王母娘娘、蛇身人面交缠的伏羲女娲、太阳中三条腿的金乌、月亮里口含野生灵芝的蟾蜍等形象。
建设历程
东汉时,武氏家族数世为官。刘志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其后世子孙开始在墓前建武氏祠堂,精工细作,经过数十年建造而成,祠内石刻包括石阙、石狮、墓碑、画像等。
发掘历程
由于黄河等周边河流的淤泥埋没,石祠大部分都深埋于黄土之下。在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学家黄易于武氏祠附近,获得20余块汉画像石。随后经过规划保护,就地建造房屋,把画像石镶嵌在墙壁间,外面环绕石墙,将双阙围于其中,门上匾额题字为 “武氏祠堂”。
此后,一些人陆续把零散的汉画石添加到聂氏宗祠内,并且进行拓墨传播,在中外书刊上多有记载,毕沅、瞿中溶、容庚等还专门做了考证与著录。1941年,美国学者费尉梅依据画像拓片对祠堂开展复原工作,不过未能完成所有祠石的复原。直至198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原石的全面勘查,重新对武氏祠进行配置复原,最终确定有武氏祠画像石、前石室、左石室3座祠堂。
方位布局
武氏祠位于嘉祥县城南10公里处的紫云山北麓,是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刻建筑群体,文物本体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原祠前石室为武荣祠,左石室为武班祠,武梁祠居中。
武氏祠整体结构为:前首是狮子,后是石阙,然后是神道,通往诸墓。每座墓最前是墓碑、祭坛,其后为聂氏宗祠,最后是坟墓。
建筑特征
武氏祠整体采用全石结构构建,包括石阙、石狮、石碑以及祠堂的各个部分,均由石材雕刻而成。
以武氏祠画像石为代表的武氏祠,是由东、西山墙,前、后壁及屋顶盖石这几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屋舍建筑。每一座石祠都具有一种类似谷仓一般,下为矩形、上为三角尖顶、接近锥形的构造。
武氏祠内山墙石刻画像自上而下分为五层,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例如:武梁祠西壁画像第一层刻神话故事,第二层刻远古帝王,第三层刻孝道故事,第四层刻刺客故事,第五层刻车骑。
主要文物
武氏祠内存有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聂氏宗祠石刻构件四组40余件。祠内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40余则历史故事画像,有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展现蔺相如、荆轲等忠臣义士故事,有闵子、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事迹国像,也有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
东阙、西阙
武氏双阙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石质建筑之一,也是现存唯一一对保存完整的汉代石质子母阙。武氏双阙是武氏家族墓地的陵门,呈楼阁形,母阙外附较小的子阙。子阙偎依母阙,皆仿照砖木建筑形制。下有底座,上呈斗拱。阙身刻文字及画象。武氏双阙面向西北,人们习惯称为东阙和西阙。两阙形制相同,但雕刻内容各异。
东阙:又称左阙。阙的形制、大小全同西阙。母阙由三石垒成。其前、后、左三面有画象,右面接连子阙。
西阙:高340厘米,底座东西宽258厘米,南北宽140厘米。上斗东西宽200米,最顶东西宽110厘米,西阙分母阙、子阙、阙斗、底座几部分。母阙身由三石叠成,其前、后、右三面各有画像,左面连接子阙。
东狮、西狮
这对石狮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雕刻成型的、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石狮子之一。两个石狮皆足立石座之上,昂首扭颈前视。各高124厘米,长145厘米,宽(加石座)40厘米,形制相似。石狮雕刻时间,狮后石阙(西阙)有相关记载:“建和元年太岁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日癸丑,孝子武始公,弟绥宗、景兴、开明使石工孟孚、李弟卯造北阙,直钱十五万。孙宗作师子,直四万。”建和是刘志的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雕刻此狮已一千八百多年。
汉画像石
武氏祠中存有许多汉画像石。其中《远古帝王图》是对黄帝、大禹等圣王形象刻画的开山之作。伏羲女娲手持规与矩,寓意着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质朴哲理。头戴斗笠、手持耜、身着短布衣的大禹,彰显出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品格。画面末尾的夏桀骑坐于两名女子身上,展现出其好战虐民的形象,与其他帝王形成强烈反差,警示后人莫要重蹈覆辙。《孔子见老子画像》中,两位先圣躬身互拜的场景背后,是儒道两种思想的深度交流与融合。而《荆轲刺秦王图》《闵子骞御车失棰图》《钟离春说齐王》等画像对古代忠勇义士、孝子、烈女的生动勾勒,传达出汉代忠孝仁义的道德圭臬与价值理念。
武氏祠诸多作品已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诸如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塑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伏羲女娲图像、高校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插图等,皆源出此处。
开发与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武氏祠的建筑与石刻文物特别重视,而且于此建立了文物保管所,设立了陈列室。
1961年,武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建立了石阙保护室。1972年将旧房墙壁中的画像石拆出,移至阙室陈列。1995年,修建后展厅。2004年,将武氏汉画像石移入陈列室,并设玻璃罩封存保护。
2014年11月,武氏祠景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价值影响
嘉祥武氏祠汉像石、汉像砖是我国东汉时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刻建筑构件,内容广泛、思想深邃、雕刻精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是汉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世界瑰宝” 、“中国汉代历史百科全书”。
相关记载
武氏祠曾在北宋时期受到当时学者的关注,在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中有所记载。南宋洪适将部分榜文与图像收录于《隶释》和《隶续》,并命名为 “武氏祠画像石画像”。
参考资料
汉画像石上的清廉故事——武氏祠.中共济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官网.2024-03-16
泉娃畅游武氏祠,探寻刻在石头上的世界——书画部嘉祥研学写生活动.微信公众平台.2024-12-01
速来寻宝!藏在济宁各大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二).微信公众平台.2024-12-01
何以中国|嘉祥武氏祠:石刻艺术的璀璨明珠.百家号.2024-12-01
【携程攻略】携程旅游攻略,自助游,自驾游,出游,自由行攻略指南.携程.2024-12-01
何以中国丨嘉祥县武氏祠:石碑石像诉说汉之风韵.百家号.2024-12-02
来济宁,看嘉祥武氏祠的“全国之最”.济宁文旅.2024-12-01
何以中国|嘉祥县武氏祠:石碑石像诉说汉之风韵.济宁新闻网.2024-1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凿刻在石头上的神山,古人心中天堂的模样.腾讯网.2024-12-02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4-12-01
走进武氏祠,上古帝王款款而来.微信公众平台.2024-12-02
解锁济宁千年石刻密码(8)|武梁祠西壁画像.百家号.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