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应顺

应顺

应顺,字华仲,出生于今河南项城市南顿上头村,生活在东汉中后期。他在汉章帝时期被推荐为孝廉,随后成为负责处理政府文件的尚书郎,之后晋升为右丞。

人物简介

应顺,明帝时(58-76年)为太尉。建初中(76-84年),举孝廉,为尚书郎,转右丞,出为冀州刺史,再迁东平相。永元(89-105年)中,历左冯(见《陈宠传》),和帝时(89-105年)为河南郡、将作大匠。公廉约己,明达政事,廉直无私。侍后母孝。生十子,皆有才学。中子叠,江夏区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人物评价

他秉持廉直诚信之道,办事极为公道,朝廷选派其担任冀州(现今河北柏乡北)刺史一职(专司监察之责),不久后又迁升为东平县(今山东东平县东)郡守。此人对上不阿谀奉承,对下不骄横跋扈,在职位上尽忠职守,做到赏罚分明。

年仅 10 岁的刘肇(89—104)登基之时,朝政已然被大将军窦宪兄弟所垄断。窦家在京师横行霸道,就连地方官吏也大多出自其门下。窦宪率领军队驻扎在河西,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需派人送礼,唯独应顺没有送礼。后来窦宪败亡,那些曾贿赂过窦宪的人皆被罢免,而应顺却因此在朝野声名显著,步步升迁,最终出任“河南郡”“将作大匠”(九卿之一,主管宫廷建设)。在任职期间,他廉洁奉公,为朝廷节省建筑经费达上亿钱。应顺的十个儿子,皆因才能出众而闻名于当时。

依据史书记载,项城应氏家族的显名始于应顺,在汉魏至晋的 300 多年间达到鼎盛,在政坛、文苑声名显著的子孙有十余人(参见附录)。实际上,应氏家族在应顺之前,当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时,还出过一位不愿为官的“隐士”应曜刘知远聘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治理天下,应曜在淮南隐居,也同时被聘请。然而他并未应聘。当时有一段民俗音乐称:“商山四皓,不如淮南一老。”由此可见,应曜的学问和威望还要高于“商山四皓”。至于应顺是否为应曜的后代,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便妄加猜测,但他们同为“应”氏,这一点当无疑义。宣统三年《项城县志》中有其传记。

附录:史载南顿应氏家族部分名人录

两汉——

应曜:淮南隐士。

应顺:官至“将作大匠”。

应叠:应顺的儿子,官至“江夏郡守”。

应郴:应叠的儿子,官至“武陵郡守”。

应奉:应郴的儿子,官至“武陵郡守”。

应劭:应奉的儿子,官至“军谋校尉”。

参考资料

应顺(东汉).求闻百科.2024-09-18

应顺.ChineseTextProject.2024-09-18

应顺.词典网.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