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科学研究院,是台湾最高的军事科研机构,于1969年7月成立。台湾“中科院”位于距离台北市西南40多公里的桃园县龙潭乡,占地300公顷,包括6大研究所和4个中心。分别是航空研究所、飞弹火箭研究所、资讯通信研究所、化学研究所、材料光电研究所和电子系统研究所;以及系统发展中心、系统维护中心、系统制造中心和资讯管理中心。

简介

中山科学研究院,在台湾地区亦简称为“中科院”,1969年7月1日成立于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原直属台湾当局“国防部”,为一级单位,现隶属于台湾当局“国防部”军备局,为二级单位,但院长和军备局长均为中将。中山科学研究院有6大研究所和4个中心。

作为台湾军事科研重镇,台湾“中科院”聚集了岛内大量科技精英,有科研人员6300人,技术人员8500人,其中军事研究人员占三分之一,基本上都是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成功大学、交通大学的重点研究所里招收的。有关资料显示,台湾“中科院”为台湾秘密研制了大量武器,其中台湾的核武器研制就是由“中科院”牵头的。

历史沿革

1965年筹建,1969年7月1日正式成立于台湾桃园县龙潭大汉溪畔。原为“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的一个兵器科研单位。1983年划归“参谋本部”直接指挥。其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1965~1978年,主要目标为人才培训,研制了“青蜂”“雄风”“天弓”等导弹;1979年后,大规模研制生产战略、战术武器,以适应台湾的防卫战略需要,包括制空、制海、反登陆等,以制空最为优先。

1965年台湾当局“国防部”成立“石门科学研究院筹备处”唐君铂中将为筹备处主任。筹备处初设核能、火箭、电子3个研究作业组;同年6月,改名为“中山科学研究院筹备处”,该处下设3所,总员额约600人,1968年筹备处增设第4所。1987年因张宪义叛逃,所属的核能研究所移交给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原子能委员会。

中山科学研究院最初以“‘国防’自主、科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与自制”为目标。1994年7月起配合台湾当局“国防部”成立的“军民通用科技发展基金”,开始推动军民通用的科技研发,即“军民通用产合开发计画”,以此成立“中山科学研究园区”,将研发成果及经验实务转移至军民通用科技的发展上,为台军防卫科技研发之专责机构。

目前中山科学研究院由于经费不足,人力资源单位规划从2006年开始,以5年时间裁员4000人,希望这次最大规模裁员,把中山科学研究院目前近万人员额,在2010年精简到6000人,藉此维持中山科学研究院正常运作。

组织机构

中山科学研究院现隶属于台湾当局“国防部”军备局之下,院内的主要编制有6个研究所、4个研究中心,包括:

航空研究所

飞弹火箭研究所

资讯通信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材料光电研究所

电子系统研究所

系统发展中心

系统制造中心

系统维护中心

资讯管理中心

武器研发

青蜂飞弹

昆吾飞弹

天马飞弹

工蜂四型多管火箭

工蜂六型多管火箭

台湾雷霆2000火箭炮

天剑一型飞弹(仿自美国AIM-9响尾蛇导弹

天剑二型飞弹

雄风一型反舰飞弹

雄风二型反舰飞弹

雄风二E型飞弹

雄风三型反舰飞弹

天弓一型防空飞弹

天弓二型防空飞弹

历任院长

阎振兴1969-

唐君铂郝柏村1982-1989

叶昌桐

沈方

陈友武1998.8.1-2001.7.15.

刘金陵2001.7.南京地铁16号线2004.6.1

龚家政2004.6.1-2007.12.1

金寿丰2007.12.1-今

主要任务

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隶属台湾“国防部军备局”。主要任务是建立“国防”研发体系,提高军事技术水准,担负三军主要航空武器系统的设计和生产等。

人员分类

人员近2万名,分为三种类型:①科技研究人员。主要是大学毕业的研究人才,包括研究员、副研究员等。②技术人员。主要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人员,大多是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③支援人员。包括行政和后勤人员等。为提高科研人员的水平,还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到欧美国家进修,半数以上攻读各种博士学位。

社会事件

2023年2月22日上午,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中的“腾云号”大型无人机在台空军花莲基地进行飞行测试,起飞失控突然冲出跑道“吃草”,失事现场曝光。

参考资料

台军“腾云号”无人机冲出跑道机身毁损 失事现场曝光.今日头条-新华网.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