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徐善良

徐善良

徐善良,硕士。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硕导。浙江海洋大学本科学位,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宁波中心副主任,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波市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水产苗种专家组专家,“海水围塘高效育苗与养殖科技服务团队”首席专家。致力于海洋经济动物繁育理论与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和教学30余年。

人物经历

2017年,入选海洋学院“最美海洋人”推荐名单。

主要研究方向

海产经济动物的苗期营养与生态系育苗;海水鱼类能量代谢与健康养殖;动物性饵料生物高效培养系统的开发及应用。主持了浙江省重点攻关及重点项目“深水网箱适养鱼种筛选、繁育及产业化”、“银鲳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海洋水产动物育苗期生物活饵料的规模生产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宁波市重大攻关项目“银鲳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参与欧盟第六框架计划“海岸带复合系统中的生态养殖研究(SPEAR)”、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等的研究,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与严小军等合作完成的“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海水活饵料高效培养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取得了“培养小型水生动物的生物反应器”等13项国家专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卓越贡献

徐善良是研究银鲳人工繁育第一人,并获得银鲳人工育苗成功。多年来,在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及育苗工程的规划设计方面成绩显著,为20多家海水育苗企业的建设提供过技术规划和施工设计。尤其是海水鱼类和泥蚶苗种的高产稳产培育技术分别处于浙江省和全国领先地位。2005年将自主创新的一项“集苗倒池”新技术应用于泥育苗生产,提高生产效率3倍以上,为我国泥蚶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贡献。近几年来,应用科研成果及自主创新技术,帮助水产育苗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获“2011年度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个人”   。

《东南商报》记者眼中的"鱼痴"老徐

徐老师是谁?如果你在浙江搞海水养殖,连徐老师是谁都不知道,同行肯定会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你:“小子,养鱼没几天吧!?”

上个月,记者随徐老师下乡指导养殖户。他身穿T恤、休闲裤,拎一个黑色公文包,头发梳理得很整齐,脸上有两片极具标志性的“渔民黑”,与传统教师的书生形象很不一样。

有人说徐老师是“财神”,有出奇制胜的“金手指”;也有人说徐老师是“阿拉大师傅”,有问必答,打工的跟着他都能“逆袭”成功,还有人说徐老师是“鱼痴”,做10多年银鲳鱼的“奶爸”……

宁波市科技局给了记者的一份徐老师的简介:徐善良,51岁,中共党员,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服务基层30年。看上去,挺平常的,徐老师真有坊间传说中的那么神奇么?……

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情怀(评论:王籍)

科技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之中。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徐善良教授,用自己三十年扎根东南沿海,从事海水养殖科技指导的经历,对此做了最好的诠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科技的崇拜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在众多海水养殖专业户眼中,徐老师成了“宝贝和活财神”。但徐老师对于科技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常说“水产养殖科技往往更多的是实践经验、操作方法的总结与提炼。我们只是比渔民们多发现一些,早认识一点而已。”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徐老师不仅热衷于把自己的实验基地搬到田间地头,更善于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技术,把自己的科技生命与基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对虾养殖到贝类育苗,再到鱼类繁育,徐老师的科研历程几乎经历了我国海水养殖科技发展的历次浪潮。曾几何时被视为“秘技”的对虾养殖技术,而今已是寻常,而以往的海中珍馐,如今已爬上百姓家的餐桌,不光是对虾、泥蚶大黄鱼都是如此。这也证明“科技发展,只有相对的领先,科技的生命与意义更在于推广与实践。”正是有着对科技发展最深切的认知,徐老师更愿意在推广海洋科技的道路上,作一名播火者和领路人。

全年365天,半数以上的日子奔波于东南沿海的山村岛屿;多少个春节长假,孤守在实验基地里,测水温、看鱼情……这些让人难忘的经历,充满了艰辛,也不断地加深徐善良对农业、农村的理解和感情。 “我自己出身于农民,大半辈子又是在和农民打交道,农民的疾苦,一年的期盼,往往就在一池鱼苗的生机上。我们不光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才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好方法。”抱着对农民的深厚情感,徐老师像一块磁石“有教无类”,身旁不光聚集着育苗场的场长,也有基层的养殖专业户;有致力海水养殖业的大中专学生,也有想学习技术的外来务工者。近三十年的扎根基层搞科研,他不仅在基层中发现了技术,传播了技术,更是创造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也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徐老师总把自己比作是个“过滤器”、“放大器”,但他收获的是海洋科技不断进步并转化成生产力的喜悦,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与关爱。这就是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质朴情怀。

走出“象牙塔”:大学教授找到用武之地

乐清市翁垟街道三屿村,提起宁波大学徐善良老师,全村老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民吴新豹原先对泥蚶养殖一窍不通。徐善良来村后,手把手地教吴新豹,现在吴新豹不仅成了技术能手,办了泥蚶育苗厂,还兼并了三个育苗厂,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吴新豹激动地说:“是徐恩师把我引上了现代农业的致富路。”当地人告诉记者,徐善良帮助他们在育苗方面的创收超过5000万元。

渔民亲切地称为“育苗大王”

位于温州市南面的乐清市翁镇山屿村,上世纪末期,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自滩涂海产品养殖和捕捞及虾塘养殖。由于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减少,许多家庭劳动力都处于闲置状态,当时整个村里只有两家育苗场。自从1998年宁波大学老师开始指导泥蚶育苗开始,育苗场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近几年,育苗场的生产种类从当初单一的泥蚶育苗已经扩展到包括菲律宾蛤仔、缢蛏等其他贝类育苗、对虾等多种海产品的育苗和养殖,基本解决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使山屿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海珍品育苗养殖基地。

常常被当地渔民亲切地称为“育苗大王”的课题组成员徐善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动物型饵料的研究,尤其是他对浙江省泥蚶人工育苗的突破功不可没。为解决渔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徐善良和裴鲁青骆其君徐继林等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从1998年开始,又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进行了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的研发,并于2000年试制成功。2005年,他将自主创新的“集苗倒池”新技术用于泥蚶育苗,提高倒池率300%。

被戏称为鲳鱼“奶爸” 11年驯服了性子很野的鲳鱼

鲳鱼骨子里带着几分倔强和野性,必定要挣个鱼死网破,也绝不退缩。所以,当人类想要对鲳鱼进行人工养殖时,它就像是一匹不好驯服的野马,宁愿饿死也绝不服输。这也让鲳鱼人工养殖成了一道世界难题。昨天,从宁波大学传来一个好消息,该校生命学院教授徐善良教授和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在洞头区研究的人工养殖鲳鱼已初步成功,下一步将规模繁育,降低成本,使得养殖鲳鱼能够尽早上餐桌。

2000年,作为宁波市餐桌上的重要鱼类,宁波科技局、宁波海洋渔业局对鲳鱼的人工养殖进行立项,徐善良从那年开始,当起了鲳鱼“奶爸”。这“奶爸”不好当,毕竟它是一条活在深海里的鱼。给它吃什么?要补充什么营养?水温又要维持多少?这些都是世界上水产专家少有涉及的领域。人工养殖鲳鱼的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除了性子烈外,人工养殖的温度不好掌握。摄氏度7度至摄氏30度,是鲳鱼能够承受的环境,而人工养殖放在鱼池里,冬天需要靠锅炉,夏天要制冷。另外鲳鱼还有多动症,在水里它会一直一直绕圈游动,几乎不停歇,能量消耗非常大,加上在正方形的池子里,它们经常因为不拐弯而撞得遍体鳞伤。鲳鱼偏偏又天生一张小嘴巴,每次只能吃一小口,所以,要想不断给鲳鱼增加能量,让它长肥,喂饲料的过程就很折磨人。徐善良叫来了他的研究生帮忙,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到傍晚,大点的鲳鱼每天要喂四次,小的要喂六七次。他常常看到研究生们是一边往池里撒饲料一边打哈欠。为了解决受伤的问题,徐善良为鲳鱼们换了一个直径5米的圆形鱼池。原本以为这样一切就好了,然而,2007年,徐善良还是被鲳鱼折磨到整夜没法睡觉,都快放弃了。因为徐善良发现,在自己手里养着的鲳鱼总是越养越瘦,“整条鱼瘦得像刀片一样!”这让研究了7年鲳鱼的徐善良感到深深的绝望。直到后来与东海水产研究院联合,徐善良才继续了下来。他发现问题出在饲料上,普通的饲料无法满足鲳鱼的需求。徐善良换了一种适合鲳鱼的“奶粉”:用马鲛鱼和进口饲料1:1配置,并掺入了钙粉、鱼肝油等10多种原料。果不其然,鲳鱼奇迹般长大长肥了。徐善良觉得,这可能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养殖,鲳鱼开始慢慢适应了。现在,徐善良这个“奶爸”调教出来的鲳鱼已经能够自行产卵,进行繁殖了。

参考资料

关于2017年度海洋学院“最美海洋人”推荐人选公示.宁波大学海洋学院.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