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蛉蟋属

黄蛉蟋属

黄蛉蟋属(学名:Anaxipha)为草蟋科的一个属。

形态特征

小黄蛉蟋外观娇小玲珑,体形细狭,通体金黄色或麦秆色,有光泽,整体形同一粒小的黄金瓜籽。随着虫龄增长,体色也逐渐加深,光泽随之消失。头部近圆形,前胸背板近方形,表面密被细毛。前翅较狭长,几乎到达腹部末端,半透明,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尾须细而长。小黄蛉头部近于圆形,前胸及背板却近方形,全身密被细毛。雌虫前翅短,不到达腹部末端,后翅通常退化。雄性前翅较狭长,将近到达腹部末端,半透明,上面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点。雌虫、雄虫的尾须都很细长,有0.25cm左右。雌虫的产卵管呈弧形向上弯曲,长0.2cm左右。触须较长,可达1~2cm,相当于其体长的2~3倍。它的后肢也很细长,超过它身体的长度,在诸多昆虫中独具瘦长清秀之美。这种小鸣虫的音色音质因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其鸣声最优美的被鸣虫爱好者称为“黄金蛉”,意思是赞誉它的鸣声圆润悦耳,犹如金蛉摇动时发出的声音。

白天黑夜均善鸣叫。鸣声轻悠柔和,声如“齐,齐,齐,齐(Qi)……”,节奏较缓慢,鸣声连续无间断。

代表物种

中文名: 安徽黄蛉蟋

俗名别名: 大黄蛉、黄针蟋蟀、安徽黄蛉

拉丁学名: Anqaxipha sp.

繁殖方式: 卵生

食性: 南瓜、西瓜皮、苹果、梨子和稀饭,偶尔还可喂点小蛆虫一类的荤料以增加它的营养。

安徽黄蛉蟋因其全身纯黄色,仅颈部有一段颜色较浅,故被称作“黄蛉”。它虽和小黄蛉看起来只是体形大小的区别,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安徽黄蛉蟋体长0.7-0.8cm,体宽约0.25cm,触须长0.30.35cm,头部及前胸背板各具2条宽带,后足股节外侧也各具2条深色条纹,内侧靠近端部各具有1个暗色圆斑。其头上的复眼为灰绿色,前翅发达,覆盖整个腹部、前胸略呈方形,其触须很长,比身长要长4-5倍。安徽黄蛉蟋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在严冬季节,仍须注意为其采取保温措施,以确保其安全越冬,若措施得当,可饲养到翌年3-4月。

体长0.7~0.8cm;体宽约0.25cm;触须长0.30.35cm

鸣叫积极性很高,白天黑夜都鸣叫,傍晚清晨鸣叫更欢、更响亮,节奏较急而快,声如铃、铃、铃……”连续不断,声音清晰而有韵味,比金蛉子还清脆响亮。

安徽黄蛉蟋应选体大而背宽者,这种虫大多比较强壮,寿命较长。其次应挑前肢长而大的,这种虫符合鸣叫声优美响亮的要求。

下属物种

黄蛉蟋属包括多种物种,其中包括但不限于Anaxipha adventicia、Anaxipha agaea、Anaxipha ainigma、Anaxipha allardi、Anaxipha allotria等。这些物种分布在世界各地,具有各自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例如,黑脖黄蛉蟋(Anaxipha gritorquis)就是黄蛉蟋属下的一种物种,它们的多样性和广泛分布显示了这一属昆虫的适应能力和演化成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