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集藏传佛教文化与贺兰山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旅游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内,西邻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东接宁夏平原,南北距阿拉善盟盟署所在地巴彦浩特镇均在30公里范围内,公园总面积为3455公顷。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95年,由北寺旅游景区和南寺旅游景区组成,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山地由草原向荒漠过渡地带,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8.5℃。公园内既有草原、荒漠和针叶林,也有多种灌丛、草地、阔叶林等;随着海拔升高和水热等自然因素的递变,公园内的植物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1种,如马鹿、岩羊、黑鹳等,其他动物还有马鹿、岩羊、马麝、蓝马鸡等。
2002年,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59处国家森林公园之一。2006年,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历史名胜十大景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段下部,行政区划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西邻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东接宁夏平原,南北距阿拉善盟盟署所在地巴彦浩特镇均在30公里范围内,分为南寺景区和北寺景区,公园总面积为3455公顷。
贺兰山南寺旅游区位于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6′35″-105°52′30″,北纬38°38′30″-38°41′30″。其范围包括雪岭子沟、瞻卯山、南寺沟、寺沟门、广宗寺(俗称南寺)等。东西长8.5千米,南北宽5.4千米,总面积2355公顷,北距盟所在地巴彦浩特镇30千米。
北寺旅游区位于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3′-105°56′,北纬38°43′-38°51′。北寺沟内建有阿拉善盟较大的寺庙——福音寺(俗称北寺)。东西长5.7千米,南北宽3.7千米,总面积1100公顷,南距盟所在地巴彦浩特镇28千米。
气候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山地由草原向荒漠过渡地带,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量大,冬季寒冷且漫长,春季回暖缓慢,秋季凉爽且早至。气候有明显的垂直梯度分布规律,年平均气温8.5℃,大于10℃的积温为3370℃,年平均降水量250~300mm,降水日数30~50天,主要集中在7至8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43%,一年中4月、5月相对湿度最小,12月、1月相对湿度最大。年平均蒸发量为2100~2337mm,是降水量的8-10倍。无霜期110~130天,积雪厚度50~100mm。
地形地貌
内蒙古自治区贺兰山长期在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强烈切割的中心地貌。其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坡度陡:从山脊至山谷,相对高度大都在400m以上,山地坡度约为30°,部分在40°以上,峡谷处悬崖陡峭,极为险峻。由于降水的侵蚀作用,山顶多呈浑圆状,沟谷呈现V形谷。
水文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表水属黄河水系,山区沟系发达,地表水丰富,有13条沟系常年有清水溪流,水质甘甜,近似矿泉水,20年平均径流量3320万立方米,是巴彦浩特镇及阿拉善盟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源头。在森林公园边缘有水磨沟区水库、塔尔岭水库和红旗泡水库,总库容量15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当地农、牧业生产及生活用水。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属天山地槽褶皱系,地下水储存于第四系孔隙潜水或承压水层,在20米以上富水性较好,单井出水量大于20立方米/小时,但潜水埋藏较深,多在20-50米之间,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2克/升,pH值在7.8-8.2之间,水化学类型复杂。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复杂,植物种类丰富,并具有独特的种群。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既有标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属性的草原和荒漠,也有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系列中的针叶林和疏林草原,还有多种灌丛、草地、阔叶林等。随着海拔升高和水热等自然因素的递变,植物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海拔在1400~1600m的是山地荒漠地带;海拔1600~2000m的是山地疏林草原带,在海拔1600~1800m的山前洪积扇地带,生长着以红砂、珍珠、猪毛菜、松叶猪毛菜为主的荒漠旱生植物带,局部地方有以沙冬青、蒙古扁桃为建群种的灌木荒漠分布;在海拔1900m左右生长着以长芒草、大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原亚带;海拔1900~3100m的是山地针叶林带,在海拔2400m以上生长着以青海云杉为主的天然次生林;海拔3100~3500m的是高山灌丛、草甸带。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植物种类区系成分多样,是来自蒙古、东北、青藏高原及其他植物成分相互渗透的汇集地。森林资源是贺兰山生物资源的主体,其主要树种为青海云杉、油松、山杨、杜松等。南寺旅游区的森林覆盖率为41.6%,北寺旅游区的森林覆盖率为31.6%,森林大都呈片状生长。随着山势增高,植被呈垂直分布,由山地荒漠草原向山地疏林草原、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过渡。维管植物357属788种、2亚种和22个变种,其中原产地模式标本植物40余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如沙冬青、革苞菊、蒙古扁桃、羽叶丁香。经济植物、药用植物也十分丰富。
动物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陆生脊椎动物26目78科352种,其中两栖爬行动物共2目8科19种,鸟类18目55科279种,兽类6目15科43属54种。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脊椎动物有5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1种,如马鹿、岩羊、黑鹳等,其他动物还有马鹿、岩羊、马麝、蓝马鸡等。
历史沿革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95年。2002年12月2日,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同意建立白草洼等59处国家森林公园的批复》。当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下发《转发国家林业局关于建立白草洼等59处国家森林公园批复的通知》,批准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立项。2006年,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历史名胜十大景区。
重要景点
贺兰山南寺
贺兰山南寺又名广宗寺,蒙古语名“沙经巴德如拉格其苏木”,藏语名“噶丹吉楞”,坐落于贺兰山主峰巴音笋布尔西北麓一个群山环绕的峡谷地带,占地约1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000多米,是阿拉善盟三大寺院系统(广宗寺、延福寺、福音寺)之最,它有围绕其周围方圆百十公里的八大庙宇组成,是当地和周边地区乃至一些国外(蒙古国)信教群众向往朝圣的地方。南寺聚集了大量的具有文化考古价值的珍贵佛像、佛经和佛教文物、佛教艺术精品,还聚集了大量以金银珠宝为原料的珍贵法器。
贺兰山南寺是仓央嘉措肉身供奉之地,其佛教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南寺根据六世达赖喇嘛仓扬嘉措的遗愿,由他的弟子和众多信徒在他圆寂后十年建成,即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清代爱新觉罗·弘历为该寺赐名“广宗寺”,并授刻有满、蒙、汉、藏四种文字寺名的乾隆御笔金匾,落款是“大清乾隆岁次八月十六日”。至此南寺有了正式名称——广宗寺,此后又制定了寺规。
景区可分为宗教人文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宗教人文景观有南大门牌坊、金刚口(石雕佛像群)、卫拉特行营、红庙、黄庙、藏经塔、多吉帕姆塔、大经堂楼、毡帽山庙、塔尔珠克召等;自然生态景观有雪岭子、阴阳界、牦牛塘、巴彦笋布尔敖包、冰沟、还愿石、三剑映月、神牛恋主、神僧吟五色池、降魔、神泉等。
贺兰山北寺
贺兰山北寺又名福音寺,是阿拉善盟王之子皈依六世班禅后创建的,原名“准黑德”,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爱新觉罗·颙琰十一年(1806年),阿拉善第五代王玛哈巴拉以工程告竣上报与理藩院,嘉庆皇帝赐名“福音寺”。贺兰山北寺在历史上遭受过多次劫难。同治八年,北寺首次遭毁。光绪三年(1877),由于道布曾呼图克图的努力,部分殿堂始获修复。1932年,阿拉善第十代王达理扎雅又捐资修缮了朝克沁多根(大经堂)。“文革”时期,寺庙再次受破坏。直至1982年,才重新修复。全寺有大小庙宇15座,建筑物百余栋。主庙旁置有白塔,高10米。
贺兰山北寺旅游项目有北寺沟景区玛尼堆、千指峰、一线峡、石祖石母、石雕佛像、骆驼峰、卧象汲水、活佛遇仙石、沐浴潭、白塔、福因寺、转经阁、阿旺丹德尔纪念塔、状元峰、瞭望塔、贺兰山原始森林、观霞亭、朝霞亭、福音洞、云台峰、阿拉善敖峰等景观。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2024-10-30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nmghlsgjslgy.2024-10-30
植树节,看看内蒙古的绿色家底.内蒙古新闻网.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