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现有敬文图书馆、云龙校区分馆、贾汪校区馆等三地馆及艺术、工学专业分馆,馆舍总面积26102m2,拥有4424个阅览座位,馆藏文献总量279.8万余册(件),其中中文普通印刷本图书150.8万册,外文印刷本图书6.6万余册,古籍5.9万余册,期刊合订本20.7万册,中外文电子资源折算馆藏95.7万余册;中外文献数据库30余种。现有正式职工116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馆员55人。

图书馆规模

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前身为1952年江苏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建立的藏书室,校址在无锡市。1957年,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定名为江苏省师范专科学校,并于次年暑假迁至徐州市,1959年6月 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亦定名为徐州师院图书馆。1989年9月,于1984年成立的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徐州师院,馆舍面积和馆藏数量均有增加。1996年5月徐州师范学院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11月,教育部同意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亦随之更名。1999年9月由朱敬文基金会捐资1300万元人民币及其省教委共同出资兴建的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的敬文图书馆落成使用,大大改善了该馆的办馆条件。

1999年10月,由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捐资1300万元人民币及省教委、学校共同投资兴建的15520m2的敬文图书馆落成开放。敬文馆庄重大方、宽敞明亮,现代化网络设备条件居全省先进水平。具有网络信息检索、WWW浏览、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制作阅览、影视音乐点播欣赏等功能,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式的图书馆,具体数字化建设能力,成为徐州师大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学校形象的文化性标志,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依托和重要体现。以敬文馆的建设为契机,根据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图书馆需求的变化,在管理模式、功能定位、文献布局、服务方式等方面作了认真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在全国高校首创学科文献中心体制,文献按学科专题集中,打破传统的图书与期刊、中文与外文分藏、教师与学生分流、样本库封闭的模式;在服务方式上,实行全开架(100%),大流通(80%可外借),延长开放时间,实行无休息日开放制度,每天开放13.5小时,并不断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尤其加强多元化的信息服务,着力实现图书馆信息传播功能、终身教育功能的文化娱乐功能,使其成为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基地,力求"将信息变为知识,让知识发挥作用"。徐州师大图书馆与国内外不少高校图书馆以及部分省市图书馆建立了馆际协作关系,还积极开展与港台地区以及国际间的文献资料交换工作,逐步形成文献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网络。先后接受时有恒先生捐赠书刊13342册,台湾著名出版家、新文丰出版公司董事长高本钊先生捐赠的价值900余万元新台币的新文丰全部出版物,并接受日本朝日新闻资深记者松泽秀雄先生生前个人藏书万余册。鉴于徐州师范大学地处的江苏省徐州市是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图书馆于1993年建立了"徐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自1989年以来,图书馆相继开办了图书馆学、文献信息管理和应用专业的成人教育大专班、函授班以及专业证书班,具有图书、情报与语文学教学研究的坚实力量。

图书馆馆藏

文献资料是图书馆藉以服务的基础。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十分重视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经过50多年的积累, 馆藏文献已达到较为可观的规模。至2010年底,馆藏实体文献总量239万册(件),其中中文普通印刷本图书199.8万册,外文印刷本图书7.2万余册,古籍5.9万余册,期刊合订本24.8万册,缩微、音像资料1.64万件;中外文献数据库40余种。

图书馆收有丰富的大型丛书。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万有文库》,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以及八十年代中国台湾省出版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丛书集成续编》等等。鉴于徐州师范大学地处的江苏省徐州市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图书馆于1993年建立了《徐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着力于徐州市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志、地方人物以及地方出版物的收集工作,在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下,资料捐赠进展顺利、文献积累速度较快。

我馆于200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藏书中有善本321种(其中明刻62种,清刻259种)。古籍又以经部小学类和集部书数量较多,品种较为齐全,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字书、韵书训学著作在我馆都有收藏。如顾广圻段玉裁题跋、毛扆五次校改的朱印本《说文解字十五卷》、有"常熟市翁同龢藏本"、"德州市繁露书屋藏书"印的明崇祯1年(1628年)毛氏毛晋本《尔雅注疏十一卷》、清康熙顾校刊本《埤雅二十卷》、钤有康有为"御赐天孝堂"、 "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印的明刻《新刊增补古今名家韵学渊海大成二十卷》、明嘉靖17年(1538) 刘储秀补刻《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一卷》、清康熙6年(1667) 符山堂本《音学五书三十八卷》、清康熙35 年(1696)宋 本《古今韵略五卷》、清康熙6年(1667)刻本《广韵五卷》、明崇祯7 年(1634)金陵书林胡正言十竹斋本《六书正五卷》、清乾隆8年(1743)黄晟重刻《隶辨八卷》。

图书馆接受了时有恒先生的一批捐赠书刊共13342册, 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出版平(精)装书、杂志、线装书、外文书,辟有专室陈列。叶圣陶先生在封笔以后破例为该室题写了匾额:"时有恒先生捐赠藏书之室"。时有恒先生(1905-1982年)是中国现代作家、藏书家,徐州市人。早年曾参加"五"运动,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后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时先生和鲁迅先生有交往,鲁迅杂文《答有恒先生》即因时氏而作。时先生曾分别向绍兴市上海市、北京鲁迅纪念馆、博物馆捐赠了书刊。赠我馆的图书有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发行机构的出版物,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早期译本和有关论著,有抗战时期印行的杂志以及有颇高资料价值的徐州市地方文献,不少都是今日不可多得之书,具有文献或版本价值,有的刊期可补国内图书馆的缺藏。线装书中的元刊本《松雪斋文集》、稿本《张修府日记》、《清毅先生谱稿》等也十分珍贵。而《烈女惊魂传》、 《奇异双坛记》等通俗涉说则为研究家们所未曾寓目。图书馆还接受了丰县籍台湾著名出版家、新文丰出版社会司董事长高本钊先生的捐赠书,高先生身居海岛,情系桑梓,为推动乡邦文教,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慷慨将一批价值新台币约900万元的珍贵图书馈赠我校。高先生赠书,按《中图法》分类统计为1504多种4118多册,但因其中有许多合订本及丛书,故其单书总量远不止此数,估计不少于40000种。不仅数量可观,且多为精品,学术性资料性极高,版本价值文物价值极大,确是一笔难得的宝贵文化财富。

徐师大图书馆的报刊亦是十分丰富,在馆藏期刊中,中外文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期刊、专业期刊和知识性科学性期刊交相辉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出版发行的书刊资料,尤以二、三十年代主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刊物较齐全,如《文学周报》、《小说月报》、《语丝》周刊、《莽原》周刊、《现代评论》周刊、《紫罗兰》、《礼拜六》等,我馆都有收藏。而完整的馆藏报纸《申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救国时报》等,则是研究中国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中国文学极为珍贵的资料。

近年来,图书馆调整文献结构,加大商用电子资源、自建特色资源建设力度,至2010年,拥有中外文献数据库40余种,自建数据库8种。光盘数据库有:中国古籍基本库、中国法律法规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等;中文网络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资源库、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社科技报刊篇名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等;外文网络数据库有:Springer-Link、Elsevier, Kluwer Online、EBSCOHost、PQDD、EI等;自建数据库有:“徐州市师范大学教学教参数据库”、“师大文库”、“徐州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徐州教学联合体随书光盘数据库”、“汉画像石数据库”、“徐州教学联合体资源共享平台”等一批特色资源数据库。

开放时间

自1999年9月开始实行无休息日开放制度,周一至周日8:00至21:20,均有部门对外开放。

资源分布

借阅规则

借书规则

1.图书借阅以"妥善管理、加速流通、方便读者"为原则,以保障我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指导思想。

2.读者一律凭本人校园卡(借书证)入馆借阅图书。校园卡(借书证)仅限本人使用,如有转借、涂改等情况则暂停其借书资格1个月。

3.所借图书应如期归还,逾期不还按规定收取资源占用费。

4.所借图书需妥善保管,如有污损、撕页或遗失等情况应按规定赔偿。

5.师生离校、休学须还清所借图书,并到图书馆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离校;本人因故不能亲自办理清还手续的,可由家属或同学代为办理图书清还事宜。

借书办法

1.办理认证

(1)新生入学后须参加图书馆“新生利用图书馆入学教育培训”,经网上考试合格后,由图书馆按照学校提供的校园卡信息统一开通图书借阅功能。

(2)新入校教职工须凭校园卡及有效身份证明在敬文图书馆服务总台证件管理处办理认证。

(3)非校园卡用户办理借书证参见附件(非校园卡用户借书证办理及管理办法)。

2.借阅数量与期限

(1)借阅:在规定借书总数内,教职工、离退休人员、研究生在各阅览室、专业文献中心可借图书册次为2册,本科生在各阅览室、专业文献中心、外文书库可借图书册次为1册,其他类型读者在阅览室、专业文献中心只提供阅览,不提供外借服务;特藏文献、古籍、工具书、期刊只提供阅览服务。

(2)续借:图书到期前读者可在OPAC(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上自行续借1次;续借期限同原借期,自原借期期满之日算起;过期图书和已被预约图书不办理续借手续。

(3)预约:读者根据需要可以预约已被借出的图书,可预约图书册数见上表;读者可登录图书馆主页(OPAC)查询预约图书到馆信息,到馆的预约图书在预约架上保留7天。

(4)复印:读者复印书刊资料,借出2小时内归还,逾期不还记违规1次并暂停借阅书刊1周。尊重作品的知识产权,复制以合理使用为原则,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者责任自负。根据知识产权法相关规定,学位论文和1949年以前出版的书刊不提供复印,所有版权书刊只可复印全书的1/3以内。

(5)光盘借阅:随书光盘借期为24小时,逾期不还记违规1次并暂停借阅书刊1周。还回要检查,如有损坏按随书价格赔偿。

3.过期处理

对未能在规定日期之前归还图书的读者,按每册每天0.1元收取资源占用费。

4.书刊赔偿

(1)读者对借阅的书刊应注意保管和爱护,不得批点、涂改、污损,如发现上述情况视书刊损坏程度由借阅人按原书价1-2倍赔偿。

(2)读者遗失外借书库图书,1990年以后的版本按图书原价(多卷图书按整套图书价)5倍赔偿;遗失专业文献中心、图书阅览室的图书,按图书原价(多卷按整套价)10倍赔偿。1990年以前的版本分别按原价10倍和20倍赔偿。遗失有收藏价值的孤本图书按原价50倍赔偿。

(3)读者遗失现期期刊按本刊全年订购价格赔偿;遗失合订本期刊按全年订购价格5倍赔偿。

(4)多卷集图书、期刊赔偿后,读者不得以任何理由索要其他卷册书刊。

(5)遗失之书刊,如无书价,由本馆根据版本、页数和市场价格等酌定价格赔偿。

(6)偷盗书刊或故意撕毁、剪裁书刊,发现后除追回原书刊外,还应给予原书刊价20倍处罚,最低处罚额度为200元,并记违规和暂停借阅书刊1个月。同时,图书馆将与学工处、有关学院联系,给予纪律处分。

(7)集体借书由个人负责保管。所借书刊如有遗失、污损或损坏应由负责借书刊者按规定赔偿。

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

1.高校通用借书证

我校教师、研究生、科研人员可办理江苏省普通高校通用借书证。此证每年换发二次,上下半年各一次,图书馆信息咨询部负责办理事宜。

(1)持通用借书证可在省内任何一所普通高校阅览或借书,读者首次到目标馆使用通用借书证时,须携带本人有效证件到该馆相关部门办理注册、确认手续方可使用。

(2)通用借书证的有效期为一年,期满可续办,每证一次限借图书4册,年借书总册次为50册,借满50册证件自动失效。

(3)通用借书证读者必须严格遵守各成员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借阅规则,如有违反者,均由个人按成员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借阅规则接受处罚。

(4)通用借书证作为读者享受共享服务的主要凭证,仅供本人使用,不得转借他人,并须妥善保管,如有遗失,可在任何一成员馆办理 挂失手续。

2.馆际互借

我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建有馆际互借关系,教师、研究生需到上述图书馆借阅专业图书时,可到信息咨询部办理代借手续,并交纳对方馆收取的资源使用费。凡馆际互借图书丢失或损坏的,按有关图书馆规定由借阅者赔偿。

3.文献传递

我馆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图书馆等建有文献传递服务关系,教师、研究生需要我馆没有的图书、期刊论文、部分学位论文等原文文献时,可到信息咨询部办理文献传递手续,并交纳原文传递单位收取的资源使用费。

地址:和平路57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