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绒野螟
竹绒野(拉丁名是Sinibotys evenor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分布于江苏省、安徽、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缅甸。主要为害孟宗竹、慈竹。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 9-13 mm,翅展 26-29 mm;雄成虫略小。体金黄色,触角深黄色。翅金黄色,初羽化时色更鲜艳,外缘有一条黑褐色宽边,缘毛密而长,金黄色,绿毛与外缘间有一列6—7枚黑点。前翅前缘黑褐色,外横线在中室处内倾与中横线相接,内横线从前缘到后缘完整清晰;后规中横线弯曲。前足基附节第一节,在基部及端都各有一黄色环,其余为银白色,腹部末端背面褐色。
卵:扁椭圆形,长径 1.lmm,短径 0.9 mm。初产时乳白色至淡黄色。卵粒饱满,中间略隆起。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20-28 mm。头橙黄色,体淡绿色。胸部各节背面有三决褐 斑,被背线分割为六块,前胸前面四块黑色;腹部冬至背面有黑斑2块。前胸气门前上方有一个较大的黑斑,中、后胸两侧各有三黑斑,成三角形排列;胸部各节足上方有一个黑斑;腹部各节两侧有三个黑斑,垂直排列于气门上下,上一下二;腹部第一、二、七、八、九节腹面各有四个黑斑,排成一列,横置各节中部。
蛹:体长 13-17 mm,初为金黄色,后为红褐色。臀棘有三个微突,生有小钩八根,中间微突上着生小钩二根,两边微突上各生一根,余四根着生于臀棘两侧;腹末与臀棘交界处,着生小钩一对。
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幼虫越冬,翌年4月底幼虫老熟化蛹,5月上旬为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羽化,5月底成虫产卵,6月初初孵幼虫危害,6月底到7月中旬,小幼虫在竹叶虫苞中越复、越冬。 2月底、3月初气温回升,越冬幼虫子晴天中午在老虫苞中取食;3月中旬,幼虫从老虫苞中部咬一小孔爬出,吐丝缀3—4片竹叶成苞,在其中取食。越冬后的幼虫有弃旧苞结新萄的习性,换苞时间多在清晨或阴天;幼虫也常于清晨爬出虫苞吸取露水。4月下旬,近老熟前的幼虫可结8—10片竹叶为苞,苞用丝缠缀较松,外层竹叶尖端不贴在虫苞上。虫龄越大,换苞次数越多,竹上空虫苞越多,据4月底调查,郁闭度0.4的竹林,竹上空虫苞率为59.42%;郁闭度0.6的竹林,空苞率为71.89%。经解剖虫苞,5片竹叶以上的虫苞均有幼虫,5片竹叶以下的虫苞均是空苞,占总虫数的85.37%,幼虫老熟时,竹上空虫苞率高达90%以上。幼虫6龄,每次脱皮时需停食5—12小时,脱皮时头壳完整,脱下头壳及蜕留在虫苞中。幼虫历期约11个月,全部生活在虫苞中,危害较重的时间仅1个半月。幼虫老熟前,结一新虫苞,吐丝缀叶较为牢实。幼虫在虫苞中取食较少,排完体内粪便,在虫苞内中下部吐丝,化蛹时将臀棘钩于丝上。在竹林中,化蛹虫苞多分布在孟宗竹中下层的竹枝上,上层竹枝上很少,且多为空苞。蛹经12天左右羽化为成虫,成虫全天羽化,以晚上为多,约占60%。羽化时,成虫从蛹背裂缝中爬出,立即钻出虫苞,在竹叶或竹枝上爬行,行动迅速,经5—10分钟,翅已全展,成虫停住,6足紧抱枝叶,翅突然竖立背上,随即放下,展翅完毕。成虫停息半小时后,便可飞行,清晨、白天羽化的成虫,停息在竹枝叶上,待晚上再飞行。成虫白天少活动,多静伏于竹叶下、灌木、杂草丛中。成虫羽化后,性器官未成熟,需飞出竹林吸取花蜜补充营养,尤喜取食板栗树花蜜;成虫白天也取食花蜜,常从2000多m外的毛竹林中飞往栗属上取食花蜜。一棵树,万头蛾,上下飞舞,颇为奇观。成虫趋光性很强,用黑光灯诱灯,一般在D时半扑灯,以20:用一22:30最多,占防%以上,24时后很少扑灯。成虫对清水粪、腌咸菜胆巴有较强的趋性,一缸清水粪或一盆咸菜卤水能招诱千头成虫前来取食。成虫经一星期补充营养后,便可交尾。交尾多在蜜源植物地内进行,少数在竹林内进行。交尾时间多在22时到次日4时半,每次需时约50分钟。雌成虫交尾后即飞到当年出笋小年夜的孟宗竹林,选择已换过竹叶的小年竹,在毛竹中上部竹叶背面产卵。产卵多在夜晚进行,产卵块,每个卵块有卵16—52粒,每一雌虫平均产卵180粒,最多可达273粒。成虫选择当年小年竹林产卵,是因为小年竹在下年要出笋,在冬季及翌年春季竹叶密茂、肉厚、翠绿,幼虫有丰富的食物;卵若产在大年竹上,到冬季竹叶枯黄,翌年春节落叶,幼虫无食物而死。卵经2天便失去光泽,呈水渍状,半透明。经4—6天可见卵内幼虫大颚,经7天孵化。初孵幼虫经3—4小时停息后,便分散爬行到竹叶正面吐丝结苞,每一虫苞有幼虫1—15条,最多 32条。幼虫在虫苞中取食竹叶尖端上表皮,当竹叶表皮被取食 15-35%时,幼虫出苞分散爬行,选完整的竹叶,吐丝纵缀成“饺子形”的虫苞,每苞有幼虫1条。幼虫在虫苞内仍取食竹叶尖端的上表皮,但每次取食量很少,、因而在竹叶尖端留有很多小块污白色的斑膜。分时尖端被食1/4后,幼虫从虫彭中部咬一小孔爬出,再给新的虫苞,在越冬前一般需换虫苞2-3次,虫粪也排在虫苞中。3龄幼虫排尽体内粪便后,不吃不动,于虫苞中越冬。天敌有长尾𫛭红嘴蓝鹊、画眉、小噪鸟等取食幼虫及成虫;蜘蛛目、蚂蚁、步甲捕食幼虫;绒茧蜂寄生幼虫。卵有赤眼蜂。踊期有甲腹茧蜂。寄生菌主要为白僵菌,一般寄生率为25一32%,最高可达 65%。
分布
国内分布::江苏省、安徽、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国外分布::日本、朝鲜、缅甸。
危害
主要为害孟宗竹、慈竹。幼虫卷叶取食,严重为害影响下年度出笋。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结合竹林抚育,清除林间、林缘小灌木,减少蜜源植物;冬季削山松土,可以增加过冬幼虫死亡。
(2)物理防治:根据成虫趋光性,于成虫盛发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3)生物防治:注意引放天敌,并加以保护,发生不重时尽量不要施用农药。可在5月底于小年夜竹林内释放寄生蜂,每亩7万头。
(4)化学防治:在3月中下旬,于竹林喷撒2.5%敌百虫粉,每亩3kg,或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
保护及保存现状
自然野生
主要用途和价值
环保与生态用途
开发利用现状
野生未开发利用
保护建议
不详
参考资料
中国风景园林网 竹绒野螟2010-2-5.dict.chla.com.cn.201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