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黑翅萤(学名:Luciola kagiana)为萤科萤属下的一个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北、重庆市碎黄毒蛾浙江省等地。

红胸黑翅萤体长1.0—1.2cm,宽体黑色,中胸腹板及前胸为桃红或粉红色,后胸腹板及足之腿节基部覆有黄灰毛:发光节白色,略为偏黄。夜行性,发橙红光。

2023年8月,红胸黑翅萤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布

红胸黑翅萤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北、重庆、台湾、浙江等地。

栖息环境

红胸黑翅萤多于森林中下层植被间活动。

形态特征

红胸黑翅萤体长1.0—1.2cm,宽体黑色,中胸腹板及前胸为桃红或粉红色,小楯片及翅鞘接合线黄褐,后胸腹板及足之腿节基部覆有黄灰毛:发光节白色,略为偏黄。夜行性,发橙红光。除了捕捉辨识外,还可用本种发光的颜色辨别,黑翅萤发绿色光,本种发红色光。

发光行为

发光起源

红胸黑翅萤属于萤火虫的一种,化石证据和相关研究显示波罗的海琥珀中的Electotreta 和Eoluciola属萤火虫距今约4500万年,而缅甸琥珀中的Protoluciola属萤火虫腹部有发光器官,意味着至少1亿年前萤科祖先昆虫就具备了发光能力。在有关萤火虫发光行为起源的研究中,Bocakova等基于当时已有的证据假设了生物发光现象独立起源了两次,萤火虫基因组阐明了甲虫生物发光的平行起源。萤火虫闪光信号起源于幼虫阶段,后进化为成虫的两性交流信号,闪光信号在萤科中趋同进化了两次,部分萤火虫闪光信号独立进化了3次,既利用闪光信号进行求偶,又模拟其它种类萤火虫的求偶信号进行捕食,如Photuris属的雌虫模仿其他种类的特异闪光信号而捕食该种的雄性成虫,从而使自己获得较多的营养,提高产卵量。

发光特性

除了个别昼行性萤火虫成虫不具备发光的能力,大多数夜行性萤火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可发光。成虫通过腹部发光器进行发光和调整频率,发光的主要作用包括利用光信号交流、求偶、警戒和诱杀等,其中,成虫用闪光来吸引异性进而求偶交配或捕食其它种类萤火虫的成虫或遭遇敌害时警戒同类,美国白灯蛾发光是为了照明和警戒敌害或种群内的沟通交流,蛹一般不发光,但遭到人为干扰或天敌侵犯时可以发光用来抵御,部分萤火虫蛹初期发光物质会在身体内四处流动全身可见发光,蛹末期的发光物质会聚集在尾部。卵发光可能是类似幼虫和蛹的警戒行为。生物荧光也可作为群体的防御信号;萤火虫被蜘蛛网粘住或被捕捉时,它们会发出沮丧信号来警告其它个体;有些幼虫的生物荧光也是一种防御信号,据此萤火虫幼虫栖息地蟾蜍对萤火虫具有厌食性;萤火虫的生物发光对蝙蝠具有威胁恐吓作用,因此蝙蝠不喜好捕食萤火虫。萤火虫腹部发光这种交流方式已经演变成一个相当复杂的交流系统,它通过发光展示自己的物种、性别和健康状况,还可以作为种群聚集的信号。

基本生态

雌虫常爬行至五节芒叶片尾端等待雄虫。常与黑翅萤重叠。每年5—6月,成虫羽化。雄萤在夜晚飞行发光,雌、雄均发出固定频率的单脉冲闪光信号。闪光频率高。

保护现状

2023年8月,红胸黑翅萤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研究

为明确红胸黑翅萤(Luciola kagiana Matsumura,1928)(Coleoptera: Lampyridae)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熠萤亚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相关研究人员对红胸黑翅萤的线粒体基因进行了测序、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胸黑翅萤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317bp,包含了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22个转运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对21种萤火虫(其中19种为熠萤亚科,2种为萤亚科)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萤科(Lampyridae)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特征一致,但在线粒体全长、控制区长度、A+T含量偏向性以及基因间隔特征上在亚科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基于这21种萤火虫的13个PCGs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红胸黑翅萤与熠萤属(Luciola)萤火虫聚类在一个分支上;熠萤亚科与萤亚科萤火虫各自聚成一个分支;熠萤亚科间同属的萤火虫种类都分别单独形成一个分支。该研究表明分子分类技术能极大地促进萤火虫分类学系统的完善,提升萤火虫分类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参考资料

中国萤火虫品种有哪些?一起来看看.青神县融媒体中心.2025-04-13

Lampyridae.GBIF.2023-05-21

Lampyridae.NCBI.2023-05-21

Lampyridae.ITIS.2023-05-21

11种萤火虫被列入“三有”名录,其中2种发现于峨眉山!.乐山新闻网.2025-04-13

..2025-04-15

..2025-04-15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4年第43卷第7期文章速览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