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征君传
《孙征君传》是由清代作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的历史人物孙奇逢的故事。这篇作品因其深刻的人物描写和历史背景的生动再现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广泛选用。
人物生平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出生于北直隶容城。他年轻时性格豪爽,崇尚高尚的气节,且品行端正。他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立志要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但却不愿意被迫出仕。在他生活的年代,高攀龙、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吸引了众多士大夫加入其中。然而,随着魏忠贤的崛起,许多官员纷纷依附于他,将东林党视为异己。在这种情况下,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遭受迫害,甚至惨遭杀害。孙奇逢与其他人士如鹿正、张须陀中等人共同致力于拯救这些受害者的遗体,他们的行为被称为“范阳三烈士”。
抗击阉党
孙奇逢曾在孙承宗手下工作,后者时任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负责蓟、辽地区的军事事务。孙奇逢通过秘密渠道向孙承宗提出建议,希望他能够上疏请求觐见皇帝。这一举动引起了魏忠贤的恐慌,导致孙承宗未能顺利返回京城。尽管如此,孙奇逢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还拒绝了来自各方的推荐和任命,选择避居易州五公山,带领弟子们从事农业生产,并继续教授学问。
清朝时期
清朝建立后,孙奇逢被授予国子祭酒的职位,但他坚辞不受。之后,他搬迁至新安县,并最终定居于苏门百泉。在那里,他接受了一座名为夏峰的庄园,并亲自参与农业劳动。他的住所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学习。孙奇逢最初推崇陆九渊、王守仁的思想,但在晚年转向融合朱熹的学说。他在个人修养方面非常严格,曾为父母守丧长达六年。他对待他人不分贵贱,总是真诚相待,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即使是在杨涟、左光斗等人遭到迫害的时候,他也得到了魏忠贤身边人的同情和保护。
去世与纪念
孙奇逢在夏峰居住了二十五年后去世,享年九十二岁。他的逝世引发了广泛的哀悼,各地学者每年都会在他的故居——百泉书院举行祭祀活动。此外,容城县与刘因、杨继盛一同受到祭祀,保定市则与孙承宗、鹿善继共享涿州学宫的祭祀。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的人,都尊称他为“夏峰先生”。
文本特色
方苞在撰写《孙征君传》时,遵循了他的“义法”理论,注重选取最能体现人物精神特质的事例,展现了孙奇逢的刚直正义和坚守志节的形象。方苞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
作者介绍
方苞(1668-1749),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人。他曾任康熙进士,因文字狱入狱,后获释。方苞是桐城派文言文的重要代表,倡导“义法”写作理念,重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他的著作《方望溪先生全集》收录了他的诸多作品,其中包括《孙征君传》。
参考资料
孙征君传.豆丁网.2024-08-23
孙奇逢.古诗文网.2024-08-23
方苞.古诗文网.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