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叔琳

黄叔琳

黄叔琳(1672—1756),幼名伟元,字昆圃,又字宏献,号金墩、北砚斋,晚号守魁。清代大臣,学者。康熙进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詹事,内阁学士礼部、刑部、吏部侍郎。时推为巨儒,世称北平黄先生。著有《史通训故补》、《文心雕龙辑注》、《观北易抄》、《诗经统说》等。

人物生平

清代北京金墩黄氏五子登科的佳话还在现时中传承着,清时,顺天大兴黄村金墩人黄华蕃的五个儿子(黄叔琳康熙辛未科探花,黄叔琬康熙己丑科进士,黄叔琪康熙乙酉科举人黄叔敬康熙己丑科进士在康熙年间任巡台御史一职,黄叔康熙癸巳科举人),而这个家族的“五子登科”包含着“兄弟同榜(黄叔琬和黄叔敬同为康熙己丑榜进士)”及黄叔琳的“探花及第",这可以说是佳话中的佳话。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康熙帝辛未科探花黄叔琳,其年仅二十便探花及第(中国古代一甲进士最年轻之一),历任山东省学政,江南乡试大主考,浙江巡抚,詹士等职,其在山东任学政其间,以兴贤育才为己任并建白雪,松林两书院,发展当地文教事业,后任浙江巡抚期间,他在当地兴修水利,惩治地方恶霸。不仅在为官时政绩卓越,他在著书,藏书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家中他更是以孝誉著乡里,奉母于九十余岁,雍正帝手书“德门寿母“匾额来表彰他的孝道。黄叔琳少年便进士及第,在他八十岁时还经历了比八十大寿更具世人瞩目的荣耀,乾隆十六年他与此科的进士同赴恩荣宴(清代国家为新近登科的文进士举办的庆功宴),行重赴恩荣之盛举(士子进士登科宴),可以说他是有清一代官员中不多的“全活儿人”,八十五岁卒。他的儿子黄登贤,也继承了黄氏家族的传统,十六岁时考中举人,乾隆元年便进士及第,其历官,户部主事,左副都御史山东省学政等职(父子同为山东学政,相当于今天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一职)他在山东督学期间,效法其父之作为,整顿士习,鼓励文教,最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六十八岁卒。生前遗言“生于山东,死于山东,命也。生于学署,死于学署,数也。吾分止此,夫复何憾!”感人肺腑。可以说黄氏父子为发展山东的文教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族成员

金墩守魁黄叔琳探花家谱世系简图(直系兄弟从略其详细见黄登贤传)即:莆田市黄石金墩黄氏始祖1世黄府(1130-1210年南宋初节度判官副都统赠太尉谥清惠赐庙号为金墩)---2世黄安石3世黄近4世黄(近四子徙居黄石沙堤)---5世黄禄---6世黄德---7世黄---8世黄衡---9世黄恭---10世黄华---11世黄九---12世黄必相---13世黄谕(因官于益都县丞遂居焉)---14世黄幼琮---15世黄履顺---16世黄尔悟(徙北平宛平黄村金墩)---17世黄华蕃(即尔悟甥儿立为嗣子随亲生母黄尔珍姓)---18世黄叔琳(探花浙鲁总督晚号守魁)---19世黄登贤---20世黄符采---21世黄尧闰。其军城金墩黄氏祖祠联载曰“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两相国”;“榜眼探花卿督及第,凤翔叔琳文武巍科”;“法司宗伯宰辅安邦,光升汝良锡衮治国”。

人物事件

黄叔琳学识渊博,才力丰赡,其著述,涉猎经史子集。经学著作有:《砚北易钞》12卷(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九易类存目三有著录),阐发河洛之精蕴,《周礼节训》六卷,《夏小正注》一卷和《诗经统说》,历史学著作有:《史通训故补》二十卷,《黄昆圃年谱》一卷;子部著作有属于“杂家类”的《砚北杂录》(无卷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昆虫草木,几经史所载,旁及官小说,据其所见,各为采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四十三杂家类存目十有著录),属于”小说家类”的《砚北丛录》(无卷数),为黄氏巡抚浙江时所作,杂采唐宋元明及清代说部,亦盖以耳目所闻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五十三小说家类存目一有著录),集部著作有:《文心雕龙辑注》十卷,(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四十八诗文评类一有著录;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九,诗文评类录有全文)。金墩守魁先生平生雅好《文心雕龙》,称此书“盖艺苑之秘宝也。观其包罗群籍,多所折衷,于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遗。缀文之士,苟欲希风前秀,未有可舍此而别求津逮者。”(见《文心雕龙辑注》自序)然《文心雕龙》问世后,久有文字误脱、衍入之病,所谓“句字相沿既久,别风淮雨,往往有之”(同上)。时至明代,有许多学者作了大量校定《文心雕龙》原文的工作,如王惟俭《文心雕龙训》、梅庆生《文心雕龙音注》等。黄叔琳看到前人的校注“中间脱讹,故自不乏,似犹未得为完善之本”,于是”偶以暇日,承(梅)子庚之绵蕞,旁稽博考,益以友朋见闻,兼用众本比对,正其字句”(同上),校订原文,细加注释及若干评语,于乾隆三年(1738)九月,着成《文心雕龙辑注》,原刻为乾隆六年养素堂本。卷首有黄氏自序、南史刘传、例言、元校姓氏及目录;卷末有姚培谦跋。注附当篇后,眉端有黄氏评语。金墩守魁黄先生辑注,刊误正讹,征事数典,皆优于明代王氏《训诂》、梅氏《音注》远甚,为清中叶以来最通行之本。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月,纪昀对黄叔琳辑注本加了评语。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两广总督卢坤将黄注纪评本以朱墨套印刊行。近代李详,今人范文澜杨明照校注;《文心雕龙》,皆以黄叔琳辑注本为底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