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威汉简

武威汉简

武威汉简,是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旱滩坡古墓群磨嘴子汉墓群的汉简,共计500多枚。

1957年7月,考古学家在古凉州城西南15公里处的旱滩坡古墓群发掘了一座夫妻合葬墓,出土了480枚木简,其中469枚为《仪礼》简,另有11枚涉及日忌、杂占等内容。这批简出土时未有散乱,极少有破损的残简零札,共计九篇,字数达27298字。1959年,凉州磨嘴子18号汉墓出土木简10枚,被称为“王杖十简”,长约23厘米,宽近1厘米。1972年,武威市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的旱滩坡汉墓出土了《医药简》,共78枚,内容涵盖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1981年,磨嘴子18号汉墓又发现了包含26枚木简的《王杖诏令册》,补充了之前出土文物的内容,反映了两汉时期的尊老敬老政策。1996年,经国家文物局鉴定,武威汉简中的《仪礼》简、“医药简”及“王杖简”均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历史沿革

1957年7月,在古凉州城西南15公里处的旱滩坡墓群,考古学家发掘了一座编号为6号的夫妻合葬墓。该墓中出土了480枚木简,其中469枚为《仪礼》简,其余11枚为日忌、杂占等内容。这批简出土时保存完好,共计九篇,文字完整,字数达到27298字。

1959年,凉州磨嘴子18号汉墓再次出土木简10枚,被史学界称为“王杖十简”。这些简长23.2~23.3厘米,宽约1厘米。

1972年,原武威市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的旱滩坡汉墓出土了《医药简》,共计78枚木简。这些简牍的内容涵盖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多个领域。

1981年,磨嘴子18号汉墓又发现了《王杖诏令册》,包含26枚木简。这些简牍与之前的出土文物相互补充,记录了两汉时期尊老敬老的政策和案例,是研究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关系的重要资料。

1996年,武威汉简经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确认其中出土的《仪礼》简、“医药简”及“王杖简”均为国宝级文物。

汉简介绍

《仪礼》简

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市磨嘴子发掘出一批珍贵的《仪礼》简,这批手写本经书共存469枚,包含27298字,是当前所见最古老且部分完整的包含9篇《仪礼》的版本,这批汉简以木简为主,由松木制成,长度在50.5至56.5厘米之间,宽约0.8至1厘米,每简约有60个字,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考古工作者认为,这批简册并非专为殉葬而作,而是墓主人生前诵读的经书。此外,与《仪礼》简一同出土的“日忌杂简”揭示了墓主人可能生活在西汉成帝年间,并可能与文学活动有关。这批《仪礼》简共有三本,各具特色,不仅材质有所不同,内容也有所差异。通过与今传郑玄注本和贾公彦疏本的比较,可以看出这批简本未经师法家法的打乱和今古文的糅合,展现了西汉后仓氏本的原始风貌。其抄写时代可能在西汉晚期,是《仪礼》版本研究中的宝贵资料。

医药简

1972年11月,在武威市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的东汉初期土洞墓葬中,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医药简牍,共计92枚,其中78枚更是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这批简牍采用松、杨两种木材制成,长度在23至23.4厘米之间,宽度为0.5至1厘米,简身上留有明显的上、中、下三道编绳痕迹。其中,宽1厘米的简牍有41枚,呈黑褐色,右侧刻有三角形锲口以固定编绳;而宽0.5厘米的简牍则有37枚,呈浅黄色,保存状况良好,字迹清晰,除两枚外均无锲口,其中一枚简牍尾部题有“右治百病方”。简文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多个领域。在临床医学方面,不仅描述了疾病症状、病名、病因和病理,还保存了30多个治疗方剂,涉及内、外、妇、五官、针灸等多个科室。在药物学方面,简牍列举了约100多种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并对药物的炮制、剂型和用药方法、服药时间都有详细记载。此外,简文还涉及针灸学,记载了针灸穴位、留针方法以及针灸禁忌等内容。

王杖简

11959年和1981年,武威市磨嘴子汉墓群分别出土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册简26枚,这些珍贵的文物连同其他汉墓中多次发现的“鸠杖文物”,为深入研究汉代优抚制度提供了可考的实物资料。其中,“王杖诏书令”册简原应为27简,除缺失的第15简外,其余保存完整,简长23.2-23.7厘米,宽0.9-1.1厘米,绳编两道,每简字数不等。简文中明确规定了对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尊重与优抚,特别强调了孤寡和残废无赡养老人的社会关注。简中还引述了刘询的话,强调了对高年老人的特殊照顾,包括赐王杖、在官府自由出入、在天子道上行走、市场买卖免税以及非首犯不起诉等特权。此外,简文还列举了全国执行这一制度的五个具体案例,涉及官吏和平民。从简册内容来看,两汉时期高年赐王杖的优抚制度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认真实施和执行。这一制度在两汉时期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惠帝时期免除老幼刑罚,宣帝时期高年赐王杖,以及成帝时期放宽授王杖的年龄限制。

价值

1996年,武威汉简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了三件“国宝”,成为简牍学中最有保存和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

《仪礼》简

《仪礼》简的主要价值在于其作为9篇完整的古代礼仪文献,不仅涵盖了今存《礼仪》17篇中的7篇内容,还包括《服传》篇的两种不同抄本,揭示了未糅合今、古文之前的后仓氏本原貌,为汉代经学和《仪礼》版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这些简牍保存完整,以成熟的汉隶字体书写,展示了西汉经书的原貌,具有极高的版本校勘价值,是研究汉代简册制度的重要实物依据。在所有的出土简牍中,它的完整性和保存状况堪称典范,为考古界带来了不寻常的发现。

医药简

从医药简的整体内容来看,其特点显著。首先,它展现了辨证施治的方则,将这一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具体应用于临床治疗,如对外感和内伤病进行区分并施以不同治法。其次,在药物学方面,简文记载了100多种药物,其中部分见于《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还有一些药物不见于上述古籍,这表明简牍在药物学内容上较《神农本草经》有所发展,且这些药物的治疗性能在当时已被人们熟练掌握。此外,简文中还提到了某些药物剂型具有多种用途。再者,虽然针灸内容相对较少,但仍反映了当时针灸学的一些情况,如留针方法和灸刺禁忌与年龄的关系。武威汉代医简不仅展现了汉代医学水平,更表明当时中医临床疗理已形成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对于校订古代医药文献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其中关于针灸穴位及刺疗禁忌的内容,尤为中医学界所珍视。

王杖简

王杖简揭示了汉代尊老、养老、爱老制度的成熟体系,该制度历经世代传承,法律完备且执行严格,为老年人提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优惠待遇。这种制度不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尊老爱幼社会风气,还发挥了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确保百姓安居乐业,老年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汉代统治阶级的这种优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3日,《简牍探中华》节目讲述了武威汉简医药简记录了“治伤寒逐风方”“治目痛方”等三十余则精妙方剂,其中“治伤寒逐风方”是中国古代早期治疗风湿病的罕见药方。

参考资料

武威汉简 永不褪色的“三国宝”.澎湃新闻.2024-06-03

西北汉简一百年.光明网.2024-06-03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