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布珠尔,公元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的先遣部队500人已经在内蒙古地区落脚。在渥巴锡父阿玉奇汗委派下,其侄子阿拉布珠尔一行500人,以到西藏自治区朝拜为名,回到祖国。只因与当时的准噶尔汗国部关系紧张,返回道路受阻,遂被清廷安置在嘉峪关附近放牧。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奉命移牧额济纳河流域,正式建立额济纳旗,成为一个特殊的中央直接管理的"世袭札萨克旗",上面不设盟,直接归清朝理藩院管辖,由陕甘总督节制。这500人的先遣回归和清朝的妥善安置,使土尔扈特蒙古族弟兄感到了祖国的温暖,对日后的最后回归起到了示范作用。
基本介绍
简介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蒙古族)曾游牧于伏尔加河。1698年,以阿拉布珠尔为首的一支土尔扈特人历经艰辛,携众从伏尔加流域归国礼佛,来时被准噶尔汗国部绑架,归路又被阻截,后求清政府赐牧地于党河、色尔腾流域,1731年安居于额济纳旗草原,成为1771年渥巴锡率众万里东归的先驱。后发展为额济纳土尔扈特谱系。事迹阿拉布珠尔系阿玉奇汗之兄纳扎尔玛穆特之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拉布珠尔陪同母亲、妹妹,率500精兵、13人艾力(村),以熬茶礼佛为名离俄进藏。在藏住了5年之久,其间他们前往北京市拜见清朝皇帝,后来借故留下,向朝廷索要栖居地。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清廷诏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色尔腾草原。在这期间,噶尔丹侵扰,清代征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阿拉布珠尔积极向清政府提出要求,并亲自率500精兵,前往准噶尔汗国,配合清军平息骚乱。同年,阿拉布珠尔去世,他的儿子丹忠袭位,雍正一年(1723年),额济纳旗土尔扈特部在丹忠的率领下,又一次到准噶尔参加了平息噶尔丹的战争。两次参战,建立战功。后因故请求内迁,雍正九年(1731年),定牧额济纳河。乾隆十八年(1753年),编为独立旗,授给扎萨克印,为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直属理藩院。阿拉布珠尔的回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形成的奠基人和先祖。而且,从一系列事情来看,这一回归行动是一种投石问路的试探,对于留在伏尔加河河畔的土尔扈特不能不产生影响。阿玉奇汗苦心经营,静观默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朝派出以内阁侍读图理琛为首的使团抵达阿玉奇的驻地,说想要将阿拉布珠尔遣回,阿玉奇和纳扎玛穆特说:“阿拉布珠尔已受重禄,并有了栖居之地,我们是很放心的”。 1997年6月16日,《内蒙古日报》第三版发表了东门翁先生的一篇文章,其标题为“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先驱———额济纳旗旗的由来”,这是近年自治区报纸上首次公开宣传额济纳土尔扈特的历史。文章史料详尽明朗,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清代内蒙古自治区各旗中唯一由土尔扈特蒙古族形成的旗是额济纳旗。它的形成,有着一段特殊的历程……。额济纳旗土尔扈特蒙古族是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先驱。这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所在”。伏尔加河河畔,土尔扈特人一面与清朝保持着联系,一面与俄罗斯人周旋,直到阿玉奇汗的重孙渥巴锡在计划东归的前3年,要求整个部落不生育孩子,不蓄养幼畜,家家户户制作奶酪、干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五日(农历),数十万部众突然撤离。土尔扈特人扶老携幼,赶着牲畜,战胜瘟疫,冲破俄罗斯帝国、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追截和劫掠,越过“无滴水寸草的大戈壁”,尽管人畜损失过半,仍于同年六月六日(农历)到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这就是渥巴锡(阿拉布珠尔的侄孙)经过周密准备的东归。电影《东归英雄传》就表现了这一历史壮举的英雄豪气和爱国主义精神。阿拉布珠尔做为一个探路者和东归的先驱,不断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伏尔加河河畔,那里的土尔扈特人对“太阳升起的东方”向往之情与日俱增。4代人筹划,73年的准备,180天的跋涉,万里的征战,使得第二批即土尔扈特部全部回归,在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