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纳达棕翅鸠
格林纳达棕翅鸠(学名Leptotila wellsi),又名威氏棕翅鸠,是新世界热带的一种中等大小的鸽子。它们是小安的列斯群岛中格林纳达的特有种,也是格林纳达的国鸟。它们现时处于极危状况,被认为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鸽子之一。格林纳达棕翅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
特征
格林纳达棕翅鸠体长31厘米,是一种身体粗壮的鸽子,嘴爪平直或稍弯曲,嘴基部柔软,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颈和脚均较短,胫全被羽。喉咙白色,面部及前额呈粉红色,冠及颈背呈深褐色,背部是橄榄绿色。翼底呈粟色,颈及上胸是粉红色,下胸、腹部及尾底呈白色。在飞行时,格林纳达棕翅鸠的褐色翅膀和白色的尾巴尖看的非常清楚。这个物种的腿和脚粉红色,鸟喙黑色。
分布范围
格林纳达棕翅鸠是西印度群岛格林纳达的特有种。历史上纪录了它们在格林纳达及其离岸岛屿出没,而其模式标本则是在西岸的Fontenoy采集。它们主要栖息在岛屿的干旱森林社区中,这些森林是在更新世末期主导了西印度群岛的一种干旱灌木生境的遗迹。格林纳达棕翅鸠主要栖息在主岛西部和西南部的干旱森林中,这些森林大多是退化的栖息地,不代表自然生态系统。
行为
繁殖
格林纳达棕翅鸠被认为是地盘性的,而现时的数量也是基于此假设来估计。在Hartman山的格林纳达棕翅鸠是会打斗的,而其他棕翅鸠属也有不同程度的地盘性行为。例如在英格兰饲养的Leptotila verrauxi就曾将其他新来的同属物种杀死。
食性
格林纳达棕翅鸠是会在地上觅食的。饲养的Leptotila verrauxi则是会吃黄粉虫,而其他棕翅鸠属则会吃果实、种子及农作物。
保育
对于格林纳达棕翅鸠的所知甚少。其野外数量估计只有少于100只,而衰落是于1987年及1991年间出现。在飓风伊凡(Hurricane Ivan)后它们的数量达至新低:于2005年4月至6月及8月至12月,它们在Hartman山的数量竟分别只有5只及3只。格林纳达政府已经设立了保护区,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威胁
格林纳达棕翅鸠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分散。早在1947年,人类活动令栖息地消失就已被认为是西印度群岛鸟类消失或变得稀有的主因。土地发展、畜牧及伐林影响了它们群落的数量,同时在格林纳达棕翅鸠的栖息地经常有开采木炭的破坏。再者,掠食也严重影响格林纳达棕翅鸠的数量。入侵的黑耳负鼠及鼠负鼠属都会掠食它们。其他入侵的包括家鼠属、红颊獴、白额长尾猴及流浪猫。猎杀也曾对格林纳达棕翅鸠造成影响,但已被受到限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