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根古驿站驿道
墨尔根古驿站驿道全长700多公里,其头站至十站位于今嫩江市境内,共计261公里。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人物
清王朝为了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开辟了许多新的驿站驿道。黑河市地区驿站驿道发展最快,是清代统治民族满族发祥地,又是对付沙俄侵略的前哨。
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年)初,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扎特选派蒙古兵五百人,索伦兵一部,增设从墨尔根至雅克萨之间的驿站。循嫩江上游而设,自墨尔根城(今嫩江市)至额木尔河口(今漠河市兴安镇二十五站村),对岸为被沙俄侵略军盘踞的雅克萨城。每隔30公里左右设一站,沿途共设置25个站舍,均由驻墨尔根的站官崔枝蕃管领。这条驿站还与吉林省、沈阳市原有的驿站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可以直达京师的交通网。
“南临沃野,北覆群山,江水襟连,上下要输”。这条驿道的设立,比由墨尔根经黑龙江省省将军驻地爱辉区再溯黑龙江上行而至雅克萨城的驿路,缩短了100余公里行程,加快了军事情报的传递及军用物资的供应,对保证雅克萨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清军第一次攻克雅克萨城,捷报沿雅克萨——墨尔根的北路驿站传递,再经吉林、盛京至北京,然后转送至古北口。六月六日,康熙帝在古北口收到这份捷报,前后11天,飞驰近五千里,速度在每日200~250公里之间,而当时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要保持如此速度,如果没有驿站的接济是无法实现的。
驿站的设立对抗击俄罗斯帝国侵略、保卫边疆领土、沟通边疆与内地的交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雅克萨战争的结束,清军撤走,驿站也随之荒废。到了1887年,吉林省候补道李金庸从陆路赴漠河市督办金矿,伴随漠河金矿开发,重开墨尔根至额木尔河口驿道,并延伸至八道卡(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木古纳右旗境内),全线设驿由25处增至33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金之路”。
墨尔根驿站驿道遗址的存在与发现,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开发建设保卫北部边疆的历史文脉,为我国古代东北边疆开发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佐证。同时,对于深入挖掘雅克萨之战的“奏捷之路”和李金庸开发漠河金矿的“黄金之路”的文化线路内涵,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各站特色
这条驿路的一大历史特色,是在地图上断断续续留下二十几个按顺序号排列的,由驿站演变而来的乡土地名,勘称黑龙江省地名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按顺序号寻迹,驿路从头站墨尔根到九站卧都河,只留下“四站”(黑河市嫩江市四站林场)一个顺序号地名。到阿鲁河为第十站,取名阿鲁河站,如今阿鲁河已改称“十站河”。顺驿路进入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塔河县境内,顺序号地名联袂出现,有十二站、十三站和十四站;有十六站、十七站、十八站、十九站、二十站、二十一站、二十二站;其中以十八站最为著名,现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和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驻地。接下还有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二十四站、二十五站、二十六站、二十七站、二十八站、二十九站。最后一个是三十二站,在漠河县北极镇洛古河村,洛古河支流兴华沟沟口,淘金带上的洛古河金厂旧地。顺序号地名空缺部分,或原已形成固定地名,如第三十站漠河,或在地名演化过程中被取代,或因今地失考湮灭无存。
首站墨尔根即墨勒根屯、墨尔根城,以墨尔根河(今喇嘛河)得名,今黑河市嫩江市。“墨尔根”意为“射手”。明代置木里吉卫。清代,为达斡尔族、索伦镇(鄂温克)游猎之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辖区衙门以“首尾易制”移驻墨尔根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增设墨尔根副都统,与将军衙门同城。将军衙门移驻齐齐哈尔市城后,墨尔根专为副都统(曾一度只留协领)驻地。墨尔根地当交通要冲,《盛京通志》称其“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带,上下要枢”。清初雅克萨战争两条驿路,皆以墨尔根为依托。雅克萨战争主线驿路,水陆兼程,从墨尔根转向东北行,而至瑷珲城,再沿黑龙江上水北进鄂苏里、呼玛县,而至雅克萨;雅克萨战争通信驿路,则以墨尔根为起点径直北上,抵黑龙江上游额木尔河河口,与战争前沿古城岛、雅克萨城相接。初建墨尔根城,清代雅克萨战争中,由康熙派往宁古塔督修战船的尚书伊桑阿详勘奏准,以墨勒根屯地方紧要,决定筑城设兵,“城内四隅,亦有楼橹,外郭筑土为之方十里,五门,而二居北。康熙二十五年筑。”(曹廷杰《东北边防辑要·征罗刹》)。后置八旗、水师营、官庄、驿站等,人丁始旺。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黄金之路”,以墨尔根为起点,更无出其右者。如今在嫩江县城,火车站站前广场,一个硕大的“驿”字石碑,书写着这座新城的文脉源流。在嫩江县高峰森林公园(高峰林场),有墨尔根水师营总管、黑龙江将军辖区(卜奎)北路驿站首任总站官崔枝蕃,及家族墓葬群,俗称“崔家坟”。清代乾隆二年——四年建成。此墓地规模较大,历经清朝九帝三百余载沧桑岁月,以崔枝蕃为祖墓的崔氏家族从第六代到第十五代后人在朝廷、政府为官近百人,葬于此墓地为近五百人,形成九座独立墓区。崔枝蕃任站官身为六品,后来还被封为资政大夫,崔姓也因此成为墨尔根城的大姓氏。驿路自墨尔根出发,初段沿嫩江左岸径直北行。由于前述“黄金之路”驿站的特殊致因,驿站今地对照,不可能也不必要过分求真,因为传统意义上的驿站并不存在。特别出墨尔根从第二站到第十二站,沿途的十个驿站,至今民居稀疏,就连与驿路相关的地名也没有留下,更进一步说,即便从第十二站开始,有大量顺序号驿站地名沿用至今,被标注于全国和分省地图,也不意味那里历史上有站房、站官、站丁的存在。“黄金之路”更多的是古代交通、驿传文化方面的意义。
二站嫩江市左岸,地无确考,多指为今黑河市嫩江县联兴乡哈什太村。
三站嫩江左岸,门鲁河、嫩江汇合口北侧,今黑河市嫩江县门鲁河种畜场属地。
四站固巴河站嫩江左岸,固固河、嫩江汇合口南侧,今黑河市嫩江县门鲁河乡属地,嫩江县四站林场场部西十四里。“四站林场”是“黄金之路”衍生、沿用的首个顺序号地名。
五站雅鲁萨台河站江左岸四里,雅鲁萨台河右侧,今黑河市嫩江县建边农场十三队。自雅鲁萨台河站起,脱离嫩江左岸,转向东北行,到达额木尔河入黑龙江省河口附近。
六站库凌河站靠左岸江边,关鸟河入江口北岸,库凌河右侧与。今黑河市嫩江市星火乡。
七站古龙河站今黑河市嫩江县多宝山镇内盘龙山村。
八站三松河站江左岸2里,南面,今黑河市嫩江县卧都河乡南十八公里。
九站鄂多河站鄂多河与嫩江汇合处,靠江边,头道亮子左岸,今黑河市嫩江县卧都河乡。
十站阿鲁河站嫩江左岸,阿鲁河(今十站河)西,南岸,现名新建农场。今黑河市嫩江县卧都河乡。
十一站嘎鲁河站嘎鲁河左岸,与嫩江汇合处。今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林业局江源防火检查站。
十二站庆兰站嘎拉河林场北,二根河东侧,今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林业局属十二站林场,位于呼玛县北疆乡境内。嘎拉河林场也在其区域内。
十三站二根河站二根河左岸,此地为冲积河谷平原。今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北疆乡。
十四站兴安岭站绰纳河上源左侧,今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兴隆乡。
十五站北实黑站今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兴隆乡。现名北西里。
十六站会宝沟站内外倭勒根河汇合处右侧,韩家园子西南20里处,今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东方红乡。后淘金时代被淘金者视为风水宝地的兴隆沟,就在十六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黑龙江省巡抚曾在娘娘沟设立库玛尔金矿总局,一年后又迁至兴隆沟。
十七站达拉罕站今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韩家园镇“老十七站村”。上世纪九十年代遭受洪水,迁移二十余里外新址,即今十七站村。“老十七站村”在嫩漠公路旧道旁,已被开垦成农田。
十八站-谭宝山站呼玛河左岸,山脚下,今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驻地。位于境内十八站村西,呼玛河北岸二级台地上的“十八站遗址”,属旧石器文化遗址。从十八站林业局出发,沿着嫩漠公路一路向北,公路与驿路重叠,如今成为通向大兴安岭北部延伸的重要公路之一。
十九站依沙溪站依沙溪河左岸,今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乡十九站村。
(以上墨尔根——漠河市。以下黑河地区志未记述)
二十站依西肯站小西尔根气河上游北岸,今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依西肯乡。有一嫩漠公路养路道班驻此。东北距离乡政府所在地百余里。
二十一站正路站或卜拉格站今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依西肯乡。有一嫩漠公路养路道班驻此。
二十二站斡路站大西尔根气河上游左岸,今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开库康镇。现为二十二站林场驻地。东北距离乡政府所在地50里。
二十三站盘古河站盘古河左岸(西岸),今塔河县开库康乡。现为沿江林场,或开库康林场驻地。东北距离乡政府所在地里。
二十四站安盖站今大兴安岭地区兴安镇。这里是历史上雅克萨驿路的终点。兴安镇的古城岛是雅克萨战争的指挥所。目前,岛上已经没有常住居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遭遇洪水后,岛上居民已经整体搬迁至兴安镇。古城岛已全部开垦。1964年前额木尔公社曾驻于岛上。1985年春汛,发生冰凌灾害,仅剩二层楼房一栋,现只供游人及村民上岛寄宿之用。岛上立有雅克萨之战纪念碑,当年的城堡与炮台至今留有痕迹,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铜炮“震北侯”佚落在岛东南的南益山中。
二十五站额木尔河口站额木尔河右岸,距离黑龙江省边约10里,上距兴安渡口18里,今大兴安岭地区兴安镇二十五站村旧址,现为二十五站新村农田。
二十五站村旧址距第二十五站新村大约10公里左右,在额木尔河下游的南岸。由于河水经常淹没土地,水质也存在一定问题,长期饮水会导致农民患上大骨节病,因此这里的50余户居民于1989年和1990年分两次进行整体搬迁至二十五站新村。驿路沿黑龙江右岸西行,进入黑龙江、额木尔河中间采金带。
二十六站卧龙河站额木尔河左岸,今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兴安镇,东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0里。二十六站是黄金之路延伸首站。阿木尔林业局的防火中队驻地。
二十七站吉龙河站额木尔河左岸,距额木尔河公路大桥一里,今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兴安镇。
二十八站吉牛河站额木尔河左岸,北距离村驻地30余里,今大兴安岭地区图强林业局二十八站林场,或今漠河县北红村。北靠黑龙江省、南临额木尔河,四面环山、三面靠水的特殊地形。209省道从林场经过,更为其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著名的龙江第一湾、乌苏里浅滩等景点就在该林场辖区范围内。
二十九站永合站黑龙江南岸,靠江边,位于北极村与北红村之间,今漠河县北极镇。
三十站漠河站漠河又称漠口,以漠河河得名。今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漠河乡北极村(原漠河村)。黑龙江上游南岸,元宝山西北侧,靠江边。漠河,又名“墨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北流注入黑龙江省,因河水黑如墨,故名。明置木河卫,属奴尔干都司。从北极村出发,向东南行进,大约1公里左右,古漠河县城的遗址,但那座旭东桥早已经不在。有人说它毁于大水,也有人说它毁于战争。看着眼前的泥沙和滚滚的黑龙江水。1914年,为了迎接建县,由各界商民集资修建了这座“旭东桥”,据史料记载,桥长15丈6尺,宽1丈8尺。大桥落成之后的1917年,即漠河市成立时,城内东西有三道街,南北有五条巷。1917年前后,漠河县内的大商号有22家,而漠河全境有大小商号上百家,烟馆、妓院总数也已过百。
三十一站老沟站又名胭脂沟,今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西林吉镇金沟村,又称金沟林场。最先开工的漠河金厂、漠河矿务总局旧址。现有一路道班和勘探队在此。光绪十四年(1888年)金矿、筑路未竟,李金镛赍志而逝。李鸿章上《请恤积劳病故道员折》,感慨进言,“默数边才,弥堪惋惜。合无吁恳天恩,饬部将已故二品衔吉林市补用道李金照军营之功后积劳病故例,从优议恤。”光绪帝旨意“赠内阁学士,授光禄大夫,宣付国史馆立传”,准予在原籍无锡、漠河老沟建祠,“以为绝域勤事者劝”。老沟建有李金镛祠堂,李金镛以腐败清政府官吏而受鄙夷,祠堂塌,重立。
三十二站洛古河站今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镇洛古河村,洛古河支流兴华沟沟口,洛古河金厂旧址。位于老沟西部七八十里处。黑龙江省南源额尔古纳河,与北源石勒喀河在洛古河村合流,形成黑龙江源头,始称“黑龙江”,洛古河村誉称“黑龙江源第一村”。
三十三站八道卡站三十二站西八十里处,在恩和哈达河西岸,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内蒙古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镇西口子村。李金镛时代技术落后的溜法淘金,并未伤及黑龙江上游采金带的丰富矿藏,在内蒙古自治区乌玛、西口子、八道卡一带,采矿业仍具规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