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遗址
龙华寺遗址是北朝至隋朝寺院遗址,位于博兴县经济开发区张官村、冯吴村与崇德村一带,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遗址上不断有石、铜、白陶佛教造像以及其他文物出土。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寺遗址 VI-124
简介
龙华寺遗址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庙遗址。隋代曾重修,此后时废时建,至清末规模已变得很小,最终废。1926年在遗址上出土隋仁寿三年(603年)御造龙华碑,高1.45米,宽1.06米,有碑文25行,行存50字,楷体字,尚有魏碑遗风。1976年、1983年分别出土北朝佳品石造像七十多件、北魏至隋铜造像一百多件。龙华寺遗址位于博兴县陈户镇赵楼村北,文化堆积厚1米,暴露有砖墙基、灰坑等遗迹,面积约50万平方米。这里历年来出土了大量的南北朝到隋朝的石刻造像、金铜佛像和残碑断碣,其中较重要的有1976年出土的大宗石刻佛教造像,1983年出土的数以百计的金铜佛像,此外还出土过一批白瓷佛像。由于1927年在该遗址曾经出土过隋仁寿三年的重修龙华寺 碑,故通常将该遗址称作“龙华寺遗址”。
龙华寺
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北魏——北齐时期,该寺香火极盛。该寺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时期。隋统一全国后,佛教被尊为国教,杨坚在位期间,曾重修龙华寺,建龙华塔,并设立龙华塔落成碑。二是唐朝时期。隋朝末年王薄起义时期,龙华寺成为民众反对佛教、起义军进攻的重点而遭到劫难。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龙华寺,但寺院比原来已逊色不少。三是清代时期。宋朝时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使龙华寺毁于战火。直到清光绪年间,经过重修,龙华寺又重现生机。据说寺院建筑雄伟壮丽、古朴大方,大门朝南,分前后两院,院内建有大正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等。民国年间,寺院的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48年,龙华寺因连年不断的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成为一堆废墟,仅剩遗址至今。
龙华寺遗址
位于博兴县城东北8.5公里,张(店)东(营)铁路东,今陈户镇西南赵楼村北,包括整个张官村及冯吴村南、崇德村东一部分,因1927年在该遗址曾经出土过隋仁寿三年的重修龙华寺碑(简称“龙华碑”)而得名。该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暴露有砖墙基、灰坑等遗迹,是目前山东省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遗址。曾经出土南北朝中北魏、东魏、北齐和隋朝残碑断碣、金铜造像、石刻造像、白瓷素烧佛像等200余件和暗釉瓷罐、瓶、碗、壶、盘、杯、泥质灰陶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砖以及北齐和隋代铜钱等大量陶器、瓷器、铜器文物。这些珍贵文物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历史、书法、佛教、文学、艺术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次大发现:一是1976年出土过大宗石刻佛教造像,二是1978年出土了“东方美神维纳斯”——青石圆雕菩萨立像,三是1983年出土过数近百金铜佛像,此外还出土过一批白瓷素烧佛像。为保护这一珍贵遗产,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步认定需重点保护面积为120万平方米,已经与北京大学、省考古研究所联系,正在着手制订龙华寺遗址保护方案,争取国家和省级的支持,初步构建龙华寺佛教文化旅游景点雏形。该遗址在一座古城址东南,据考古发现和有关资料推断,该地可能有多处佛教寺庙,隋龙华寺可能只是这里诸多寺庙中的一处。1983年在此出土的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至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近百件铜造像证实,寺院始建于北魏中、晚期,隋朝曾重修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重修过。但这些寺庙在隋大业七年王薄起义被彻底毁坏后,包括龙华寺在内的寺庙群在隋代以后未再大规模重建,寺庙遗址上基本是荒地和农田,没有遭受村镇建设的破坏,使得掩埋在地下的古寺可能较好地保存北朝寺庙的布局。龙华寺遗址上的寺院对于我们研究南北朝——隋代的寺院规模、布局和佛教流传、佛教文化及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等均具有重要价值。该遗址为滨州市继魏氏庄园、丁公遗址之后第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国务院确定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80处,分为古遗址(220处)、古墓葬(77处)、古建筑(513处)、石窟寺及石刻(6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6处)、其他(1处)六大类别,龙华寺遗址是滨州市此次惟一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
文物
博兴龙华寺佛教遗物现计有309件,大量刻有题记的鎏金铜佛像和石造像座,清晰地反映出龙华寺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四个朝代,展现了当时民间佛教发展的盛况。本文采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金铜佛像为主分期断代,梳理出龙华寺建立、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探讨了各期造像的特点。研究表明,龙华寺造像深受青州市样式的的影响,但是地方特征也较为鲜明,其文化辐射范围基本囊括了青州北部大多数地区。本文通过对《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以及其它造像题记的研究,讨论了龙华寺信众的社会阶层、宗教信仰以及行政区划等相关问题,以期望对未来龙华寺遗址的全面揭露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资料
出土文物多,龙华寺变宝地.人民网.202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