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楚玉(公元669年-公元734年),本名薛瑶,字楚玉,河东万泉(今万荣县)人,唐朝藩镇将领,薛仁贵的第五个儿子,昭义军节度使薛嵩的父亲。

薛楚玉自小随薛仁贵在唐朝京都长安生活,青年时在哥哥薛讷军中服役,曾随薛讷出征作战,立有战功,被任命为郎将。之后,薛楚玉又先后担任幽州长史、范阳节度使等要职,并在边境推行了军事改革。公元733年,突厥首领可突干侵犯边境,朝廷下诏命薛楚玉挂帅出征,担任行军大总管。薛楚玉率领唐军和奚族军队在都山脚下与可突于决战。由于奚族人惧怕突厥人,战斗刚开始,奚族军队就掉头逃跑,导致薛楚玉的部队陷入突厥重围。之后,薛楚玉因为这次战败被追究罪责,免去了官职。734年,薛楚玉去世。公元761年,薛楚玉的儿子薛嵩立下功劳,受到朝廷封赏,薛楚玉也因此被追封武威郡都督、太子太傅,迁归山西省葬于安邑三路里,并立有《大唐太子太傅薛公神道碑》。

人物生平

薛楚玉大约出生于公元669年,自小随薛仁贵唐朝京都长安生活。青年时,薛楚玉在哥哥薛讷的军队中服役,曾跟随薛讷出征作战,立下战功,被任命为郎将。到了中年,薛楚玉担任边关主将,转战于燕、云、幽、朔、析、并等州,为边疆稳定屡立战功。他先是被授予云麾将军,后来升任左威卫大将军,封爵汾阴县男。

公元725年,薛楚玉被皇帝任命为幽州长史。公元733年,突厥首领可突干侵犯边境,朝廷下诏命薛楚玉挂帅出征,担任行军大总管,郭英杰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担任副总管。薛楚玉率领唐军和奚族军队在都山脚下与可突于决战。由于奚族人惧怕突厥人,战斗刚开始,奚族军队就掉头逃跑,导致薛楚玉的部队陷入突厥重围。薛楚玉率领将士与突厥连续奋战两天一夜,终因实力悬殊,副总管郭英杰、吴克勤战死,乌知义、罗守忠败逃,薛楚玉苦战得以脱身,而八千唐军将士被突厥杀害。之后,薛楚玉因为这次战败被追究罪责,免去了官职。其被免职后仍留在边关居住。734年,薛楚玉去世,被草率就地埋葬。公元761年,薛楚玉的儿子薛嵩立下功劳,受到朝廷封赏,薛楚玉也因此被追封武威郡都督、太子太傅,迁归山西省葬于安邑三路里,并立有《大唐太子太傅薛公神道碑》。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薛楚玉神道碑

薛楚玉神道碑顶部雕刻有螭龙纹饰,碑身呈上窄下宽的收分造型,右侧刻有线条勾勒的花草图案,碑身正中用隶书刻写着“大唐赠太子太傅薛公神道碑”十二个大字。碑身部分高282厘米、宽118厘米、厚44厘米;碑额部分高142厘米、宽123厘米、厚44厘米。碑文为楷书,材质为青石。全文共25行,每行30字,总计640字。1974年,三路里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出此碑并上交博物馆,当时碑文因风蚀磨损严重,部分字迹已难以辨认。之后,此碑收藏于盐湖区博物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