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商务”(Virtual Business)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教授针对实体经济(Real Economy)发展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理论和方法。2005年逐步形成这一思想,2008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正式对外推出虚拟商务理论;此后成思危先生走访考察中国上百家大中型各类企业,对业界阐述和介绍虚拟商务理论,推动虚拟商务研究和应用发展。2015年7月,成思危先生出版最后一本专著《成思危论虚拟商务》,对虚拟商务的定义如下:“所谓虚拟商务(Virtual Business),是指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实体经济的最初生产环节一直到最终的消费环节联系起来,实现综合集成、整体优化,达到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果的目的。”此前其他渠道(包括学术论文定义)在内等多个版本的虚拟商务相似定义,均由全程协助成思危教授完成虚拟商务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生和助手田副教授根据成思危教授的讲话、报告整理归纳而成,不尽准确全面。

正文

根据《成思危论虚拟商务》一书描述,虚拟商务理论发展历史脉络如下:

第一阶段:虚拟商务理论的酝酿(1981-2005)

1981到1984年,成思危教授在美国学习,主修管理科学,辅修管理信息系统。1984年学成回国以后,成思危教授开始推动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1991年,在钱学森先生的支持下,由成思危教授牵头组织了12个部委,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并担任过程系统工程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1984到1998这十四年当中,成思危教授对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最初的时候用在生产管理上,实现管理和控制的一体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为追求工厂的整体优化,到企业的整体优化,在此过程中成思危教授提出了“综合集成、整体优化”的思想。

2000年前后,成思危教授开始关注互联网和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围绕生产企业为中心和围绕生产过程的优化(包括管理方面的优化),探索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三种新经济形态。从单纯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扩大到在经济领域中的探讨。

网络经济的发展又引起成思危教授进一步的思考。随着后工业化社会到来,商品供应逐步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要想有效地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就不能只从生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不重视消费这个环节,那就可能很难实现实体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二阶段:虚拟商务理论的提出(2005-2008)

2005年开始,成思危教授逐步形成了“虚拟商务”的整体思路。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招收第一名管理学方向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在汪寿阳教授(学术研究)和丁玉章教授(企业实践)协助指导下,前往多家中国大型企业现场,从理论研究、创新实践、应用论证多个角度对这一思想进行探索和论证。

2007年,成思危教授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风投主席等职位退休卸任,专门从事这一工作。深入现场调研考察近百家中国大型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金融企业以及产业园区,对这一思路展开深入思考。

经过三年多实践论证,由成思危教授领导,主要包括汪寿阳教授、丁玉章教授等组成的中科院虚拟商务团队,在中国企业内完成“虚拟商务”的创新实践,将“虚拟商务”思想成功落地实现。

2008年7月,成思危教授正式对外提出虚拟商务理论。2008年7月18日,成思危教授在担任主任的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下设第四研究室——虚拟商务研究室,由汪寿阳教授担任研究室顾问,丁玉章教授担任研究室主任。作为第一家专门研究虚拟商务的研究机构,成思危教授领导中国科学院虚拟商务团队前后走访和考察了阿里巴巴、一号店、宝供物流、金蝶集团、爱国者、生意宝、兴旺宝明通、海格客车、海航集团大族激光湖北能源等上百家大型企业,促进虚拟商务研究和应用,推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研究室也获得了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项。

第三阶段:虚拟商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2008-至今)

2011年11月11日,成思危教授在华东理工大学下设虚拟商务研究中心,以范体军教授为主任,下设虚拟经济、虚拟金融、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四个研究所,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马铁驹教授、周炜星教授、陈智高教授和范体军教授分别担任所长,致力于虚拟商务相关的经济、金融、电子商务以及运营管理的研究;

2012年1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承办,成思危教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虚拟商务论坛;

2012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首次开设《虚拟商务》课程。

参考资料

1号店联合创始人于刚:我的恩师良友成思危先生.界面.2016-12-02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新浪网.2016-12-02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视察生意社.中国金属新闻网.2016-12-02

成思危考察湖北能源集团.新浪.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