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序蛛毛苣苔(学名:Paraboea swinhoei (Hance) B. L. Burtt)是苦苣苔科蛛毛苣苔属的一种小灌木。
形态特征
高30—60厘米。茎圆柱形,不分枝,密被淡褐色毡毛。叶对生,具较长的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4厘米,宽2—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近全缘或具疏锯齿,上面被灰白色绵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毡毛,侧脉每边7—11条,下面稍隆起;叶柄长1—5厘米。聚伞花序伞状,组成圆锥状,顶生或成对腋生,具10—20花;花序梗被淡褐色绵毛;苞片2,卵形,长约5毫米,顶端圆形,被淡褐色毡毛;花梗细,长5—7毫米,被淡褐色绵毛,后变近无毛。花萼长2—2.5毫米,5裂至近基部,裂片相等,长圆形,长约1.2毫米,顶端钝,外面被疏柔毛。花冠白色,长4—6毫米,外面无毛;筒长约3毫米;上唇2裂,半圆形,长约1.5毫米,下唇3裂,比上唇稍长,裂片相等,卵圆形,长约2.3毫米。雄蕊2,无毛,花丝短,长约2毫米,不膨大,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毫米处,花药狭长圆形,长约2毫米,顶端连着;退化雄蕊2,长1.5毫米,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2毫米处。无花盘。雌蕊无毛,子房狭卵形,长约2.5毫米,直径约1毫米,花柱长约3毫米,柱头1,头状。蒴果线形,长2—2.5厘米,直径约1.2毫米,顶端具短尖,螺旋状卷曲,褐色,无毛。花期6月,果期8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泰国、越南至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300-750米的山坡林下阴湿岩石上。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新鲜种子的萌发率较高,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发芽率有下降趋势。因此,尽量使用新鲜种子播种。种子采收后,将其置于阴凉干燥无直射日光处,并尽快播种。播种前无须进行额外的种子处理即可获得很好的发芽率。播种时,将种子均匀地洒在栽培基质表面,无须覆土,然后采用浸盆法供水以避免由于种子太小而被流水冲走,最后盖上一层塑料薄膜,10天后将薄膜掀开,保持足够的空气湿度和基质湿度以及良好的通风,并适度遮光。播种后7天内开始出现萌发,萌发可持续到播种之后1-2个月。温度在15-28℃时都能正常萌发,以25-30℃萌发势最好。
插繁殖:叶片横切或纵切后,将切口在100-200毫克/升IBA水溶液中速蘸2-3秒,把叶柄端或近叶柄端插入基质中,纵切叶片则将切口端插入基质中,深2-3厘米,插后浇透水。温度控制在18-30℃,基质含水量保持在20-3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80%,置于60-70%阴蔽环境中。扦插后10-20天即可生根,50-60天可产生新芽(即子株)。叶片生根后要减少喷水的次数,以免烂根。
栽培技术
湿度:锥序蛛毛苣苔需要较干燥的环境、荫蔽的环境,但不同环境中的种类对土壤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的需求有一定差异,栽培环境应尽量模仿原生镜的水分和湿度条件。土壤水分的管理要做到基质表面见干即要浇水,浇水必浇透,对于叶面被毛较多的种类,浇水时切忌浇到叶面上。不同生长期的植株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幼苗期需水量较少,应少量多次。营养生长期适当增加水量,浇水必浇透。花芽分化期,要适当控水。孕蕾期要多浇水,以利花蕾发育。开花期则要适当少浇水,防花早谢。休眠期也要少浇水。
施肥:施肥可采用基肥和根外追肥2种方式进行。基肥可在移栽定植时加入,将基质和少量经过腐熟发酵的鸡粪、花生麸等农家肥均匀混合,同时还可参入少量磷肥。或者在春天将有机肥埋在盆边的基质中,但肥料不可与根直接接触。在植株的生长旺盛期,可进行根外追肥,可用0.1%复合肥溶液20-30天灌根1次,也可将沤制好的饼肥、油渣稀释成1000-1500倍液进行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