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毅,1965年生于山西省,1982-1993年在南开大学学习,先后获哲学学士(1986)、哲学硕士(1989)、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1994-95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开始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和政治学)。2002年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其他学术兼职有外交学院兼职教授(2006-2008)、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秘书长(2005-- )、日本财团(Nippon Foundation Group)学术委员会委员(2006-- )、Chulalongkorn Journal of Economics 编委(2005-- )。
人物经历
1982年至1993年,王正毅就读于南开大学,先后分别于1986年、1989年、1993年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王正毅前往纽约州立大学和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王正毅任教于南开大学,此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王正毅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2000年,王正毅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人文社会科学)培养计划”。2001年,王正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王正毅任教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同年,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第八届青年教师基金研究奖”。2005年,王正毅获教育部“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008年,王正毅主持的课程《国际政治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王正毅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同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王正毅参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著名教授论坛”第212讲。2014年,王正毅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王正毅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2023年10月,王正毅作客第25期“国是学者讲坛”,并作题为“地缘政治为何复兴?”的专题讲座。
所授课程
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理论、跨国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亚太区域化的政治经济分析
专著论文
专著
1 《现代政治地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2《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与张岩贵教授合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2004年);
5《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与冯怀信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6《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7《亚洲区域合作的政治经济分析:制度建设、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与[美]Miles Kahler、[日]高木诚一郎共同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论文
“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三种研究路径比较及其启示”(2006)
“超越“罗伯特·吉尔平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1990年代以来IPE及其在中国的发展”(2006)
“王正毅——探求中国与“世界体系”关联性的学者”(2005)
“理解中国转型:国家战略目标、制度调整与国际力量”(2005)
“世界知识权力结构与中国社会科学知识谱系的建构”(2005);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政治学的、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的还是其他?”(2004);
“争论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2004);
“社会科学知识谱系与国际关系研究方法”(2004);
“理解国际体系中的权力与财富”(2003);
“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三个难题”(2003);
“国际政治经济学:历史、理论与方法”(2002);
“21世纪中国的地缘发展战略”(1999);
“能否走出以欧美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理论?”(1999);
“国家利益是合法性相互制约的利益”(1997);
“东亚国际体系何以成为可能?”(1997);
“世界经济、历史体系与文明:评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1996)。
社会职务
1.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99)
2.泰国Chulalongkorn Journal of Economics 编委(2005)
3.外交学院兼职教授(2006)
4.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2006)
5.英国 The Pacific Review 编委(2008)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王正毅.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4-07-17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南开贡献】政治学:以概念引领理论创新.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2024-07-17
王正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4-07-17
放眼世界体系 关注中国崛起——北大王正毅教授来我院进行精彩讲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2024-07-17
北京大学王正毅教授做客国是学者讲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