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郑向

郑向

郑向(976年—1038年)字公明,东京汴梁开封市(今河南开封)人,赵恒大中祥符元年姚晔榜南省省元。为大理评事,通判蔡州,迁屯田员外郎,知州,徙蔡州,召试集贤院,除三司户部判官,修起居注,迁度支员外郎、盐铁判官,出为两浙转运副。疏浚润州蒜山漕河直达大江,运输称便,以功右制,出使辽朝,再迁兵部提点诸司库务。后任直史馆修撰,率陆轸郑戬等名流修《起居注》。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景祐元年四月---景三年四月任杭州市知州,卒于任。景祐三年,向朝廷举荐音乐家阮逸女及理学先驱胡瑗。培养外甥周敦颐成为理学宗师,著有《开皇纪》30卷。葬在润州丹徒谢家湾马头山。

人物生平

周敦颐父亲过世后,母亲显肃皇后带着15岁的儿子北上开封市,投奔哥哥龙图阁大学士郑向。受舅舅学问和为人耳濡目染的时光,是周敦颐受到家庭影响最深远的时期。郑向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很喜欢外甥周敦颐,把他当自己的儿子看待,为其改名,督促其苦读经史。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郑向得到一次封荫子侄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不用考试即可得到官职。郑向没有将这一机会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给了外甥周敦颐。由此,周敦颐步入仕途。

召试集贤院,修起居注。出为两浙运副,疏浚润州蒜山漕河直达大江,运输称便,以功擢右制诰。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市,卒于任。精历史学,撰《五代开皇记》三十卷,《起居注故事》三卷。景祐三年(1036年)朝廷更定雅乐,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将阮逸女撰写的12篇《乐论》推荐给朝廷,阮逸与胡瑗一同受赵祯召见,一起校订钟管十三律,铸造钟各1架。康定元年(1040年)夏,上《钟律制仪并图》3卷。郑向一生最为人钦仰处,是培养外甥周敦颐成为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

天圣三年(1025年),在为父守孝3年后,年仅8岁的周敦颐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从道县(今湖南道县)楼田堡来衡州府投靠舅父。郑向爱甥如子,按郑家“敦”字辈为两个外甥取名入籍,并亲自授课督学,尽其所能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后来还让周敦颐荫补入仕。

因周敦颐聪慧过人,悟性超众,更得郑向喜爱,见他酷爱白莲,便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第二中学)构亭植莲,让其负其间参经悟道。“酃县八景”之一“西湖夜放白莲花”和白莲仙子的传说,系周敦颐所作,名篇《爱莲说》也是其在衡所作。周敦颐知恩图报,妻陆姓服侍舅母19年至舅母终老才随夫生子,周敦颐后裔们历称郑向恩舅,世代对他满怀感激之情。

郑向对其外甥周敦颐十分喜爱,待之如子,着力培养。后周敦颐成为北宋著名哲学家,其学说对宋代程朱理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家庭成员

祖父:郑志兴,福州市参政。

父亲:郑灿,字一体,由成都市入福建永安。

兄长:郑尧,郑国

妹妹:名不详,生于公元982年,嫁卢郎中,卢郎中死后再嫁桂岭周辅成,生周敦颐,封仙居郑太君。

儿子:

长子郑惇忠,字景孚,元祐二年六月乙酉卒,年六十一,葬黄州黄冈永安。

次子郑惇懦,字景真,宋熙宁年之前进士,葬江苏润州丹徒区谢家湾马头山。

惇忠子女:郑夷逸、郑夷道,长女嫁陆佃,次女嫁周寿,三女嫁沈,四女嫁曹彦辅。

惇懦子:夷甫、夷行、夷庚与沈括为挚友。

郑夷甫:少年登笠,有美才,嘉祐中,监高邮军税务,后调封州判官,年三十五逝。

郑向女嫁江州德化范端(字思道)。

侄子:郑仁一,于赵祯时期由江州衡阳市。郑仁一之孙郑行己北宋绍圣年间出任耒阳市知县。

侄孙:郑夷中,和州司户参军,娶范思道之长女。

作品

著作有《开皇纪》30卷。   《起居注故事》

参考资料

郑向(石鼓书院)-衡阳县宋代人物专题.博雅文化旅游网.202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