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松
汪松,男,1933年出生于苏州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生物科学联盟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从事哺乳动物学研究工作。他曾组织和参与东北等地区动物资源考察和志书编写。20世纪90年代初中科院和国内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时,汪松任中科院生物多样性专家工作组组长,第一、二届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和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中方组长。
人物经历
汪松于1933年出生于苏州,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人逃难至上海市。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1950年考入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系。
1952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复旦大学,1954年毕业。此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师从中国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开拓者寿振黄。
他曾参与编写《东北兽类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动物志》《中国哺乳动物图谱》等著作,并主持编写了《中国哺乳动物分类检索》,但因文化大革命而未能正式出版。改革开放以后,汪松开始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
他在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职位上任职近二十年,期间参与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制订,并参与主持了《中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制订工作。
此外,他还主持编写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等书籍。汪松曾担任过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科学顾问、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等职。2003年,汪松以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贡献获得爱丁堡奖章。
2010年4月27日,汪松在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了一场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术讲座。他用确切的数据和生动的事实,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贵州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多做工作。他还与师生进行了互动,对师生们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解答,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家庭
父亲汪福元,母亲郑芹。汪松为长子,有弟汪良、汪维。汪良曾任秦皇岛市政协委员,汪维则曾任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母亲郑芹来自苏州吴江盛泽镇的郑氏家族,其父亲郑咏春(郑传)英年早逝,叔父郑之番是数学家、清华大学数学系首任系主任,姑母郑佩宜则是柳亚子的夫人。郑芹的兄长郑重是海洋生物学家、厦门大学教授,姐夫周先庚(郑芳之夫)是实验心理学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妹妹郑蘅是蚕桑专家、浙江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