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献玉,源于《韩非子》卷四〈和氏〉的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卞和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先后三次向君主献上,却因被认为是在欺骗而遭受刑罚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成为比喻有才能的人难以遇到赏识自己的人的典故。

典故来源

三献玉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卷四〈和氏〉。据记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发现了璞玉,他将璞玉献给了当时的楚王——厉王。然而,厉王并不相信这是真正的美玉,而是认为卞和在欺骗自己,因此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作为惩罚。之后,厉王去世,秦武王继承了王位,卞和再次带着璞玉去见新任的国王,希望他能认识到这是一块珍贵的玉石。不幸的是,武王同样不相信卞和的说法,又一次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直到周文王登基,卞和第三次献上了璞玉。这一次,文王听取了卞和的解释,命令玉匠对璞玉进行了仔细的加工,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块稀世珍宝。为了纪念卞和的坚持和勇气,文王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参考资料

卞和三献玉.喜马拉雅.2024-11-01

《三献玉》.《三献玉》.2024-11-01

三献玉[ sān xiàn yù].百度汉语.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