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允恭
生平事迹1904年春,32岁的杨允恭投笔从戎,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 1911年2月,杨允恭和同乡葛昆山,随宋玉琳率领的江淮革命志士至广州市,准备参加广州起义。 1919年,杨允恭出任冯玉祥的国民军团长。
杨允恭(公元1872—1943)
杨允恭(公元1872—1943),字敬斋,蒙城县南关外二里杨庄人。出身农家,幼入村塾,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入泮,府试文生(秀才)。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120余名敢死队员直赴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收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在这场战斗中,皖籍志士宋玉琳、程良、石德宽三人壮烈牺牲,而参加战斗的两位蒙城志士杨允恭和葛昆山幸存下来,在后来推翻清政府的斗争中发挥了军事才能。
生平事迹
1904年春,32岁的杨允恭投笔从戎,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1907年春,他又考入保定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杨允恭技艺高超,弹无虚发,被誉为“杨准头”。
在安庆和保定市学习期间,杨允恭与葛光庭等进步人士结为“金兰”之好,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反清同盟会。1911年2月,杨允恭和同乡葛昆山,随宋玉琳率领的江淮革命志士至广州市,准备参加广州起义。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宋玉琳率众加入黄兴所部,举行“三·二九”起义。在这场战斗中,皖籍志士宋玉琳、程良、石德宽三人壮烈牺牲。
武昌起义后,11月8日,新军第九镇炮兵排长葛昆山随统制徐绍桢在陵关誓师起义,兵分三路进攻南京,炮轰雨花台张勋部江营防。13日,徐绍被推举为江浙联军总司令,葛昆山晋升为江浙联军第一师炮兵营长,在凤阳县和蚌埠市之间追击张勋,迫使张勋率部逃到了徐州市。杨允恭随葛昆山参加了攻克南京城的战斗,作战英勇,受到尊敬,1912年2月,被委任为陆军部军衡局第七师炮兵第七团第一营营长。
1913年,袁世凯窃国后,孙中山发动了护国讨袁的“二次革命”,柏文蔚等人受命在安徽举兵讨袁。杨允恭出任柏文蔚部炮兵营长。因为人厚道,又爱护部下,杨允恭深得官兵拥戴,所部因此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后来在进攻州正阳关镇的北洋军倪嗣冲部队时失利,退守到了南京。接下来遇上张勋部猛烈攻打南京,杨允恭因为一心拥建共和,反对复辟帝制,就下决心誓与南京共存亡。为了全力投入战斗,他派部下贺朝臣将自己的家室子女送出南京,让他们绕道渡江回到家乡蒙城县;同时他自己亲率炮兵营全体官兵坚守新街口,日夜与张勋部浴血奋战,给张勋部以沉重打击。“二次革命”失败后,窃国大盗袁世凯下令通缉革命党人,葛昆山是通缉的重点对象。此时,杨允恭又全力相助,掩护葛昆山东渡日本,投奔孙中山。
1915年,中华革命党在上海发动起义,杨允恭受命担任吴淞口炮台湾江防副司令兼炮兵营长。孙中山在广州市建立政权以后,亲自签署《准任杨允恭职务令》,委任杨允恭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大本营参谋、少校副官。杨允恭不辱使命,为保卫大本营的安全,在广州、韶关市一带不辞劳苦,转战奔波。
1919年,杨允恭出任冯玉祥的国民军团长。1924年,率部参加冯玉祥发动的“辛酉政变”,迫使贿选总统曹锟下野,驱逐爱新觉罗·溥仪溥仪出宫,迎接孙中山北上。
1930年,杨允恭率部参加阎、冯倒蒋的“中原大战”失败,他厌倦了军阀之间的争斗,适逢其父去世,他奔丧回到故里。从此便离开军旅,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
思想理念
杨允恭小时家境清贫,后来也一直宦囊如洗。此后,由过之瀚推荐,承办皖北地区税务。次年夏,十八场西北风,霍乱流行,哀鸿遍野,饿载道,百业萧条。他关心同情灾民,收税甚少,且大部分拿出赈灾,难以完成上缴任务,受到上司责备,因此愤然辞职,研医济世。他医德高尚,给人看病从不索取,穷人求医,分文不收,患者咸感其德。民国26年(1937年),65岁的杨允恭携眷回里定居。次年,日军犯蒙前夕,靠朋友的资助全家离开故土,取道郑州市,沿京汉铁路南下,避难耒阳市。客死后无钱殡葬,群众感其德,发起义捐,得以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