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凝聚力
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on),也即社会内聚力、向心力,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基于共同目标所形成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合作行为,表现为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性和整合性。
社会凝聚力的研究可追溯至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8、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期出现诸多新问题,涂尔干怀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在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中提出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概念。受涂尔干理论启蒙,不少社会学家研究社会团结,但难以达成对该概念的普遍认可且操作困难。后来有学者将社会团结直接指为社会凝聚力,主要涉及心理和结构方面。社会凝聚力在欧洲得以延续发展,尤其在社会福利大范围推广后,其作为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一个维度愈发受重视。
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凝聚力,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社会凝聚力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内动力,它能强化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满足感与整合性,由此带来归属感、使命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群体的积极创造性。同时,社会凝聚力有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强心,一个团结的集体可激发集体荣誉感,使其成员对个人与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催生出奋进的动力。此外,社会凝聚力能够提升社会组织的战斗力,自人类诞生起,对世界统一、自由与和谐的渴望就驱使着不同国家、民族、信仰的人们携手奋斗。
起源和发展
社会凝聚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8世纪和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大转型期间,出现了很多的新社会问题,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涂尔干期望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探寻社会失范根源,其在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里提出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概念。他从社会分工出发研究社会团结,探讨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关系,如个人越自主为何越依赖社会等问题,试图解答社会凝聚力如何产生。他认为传统社会人际交往范围小,基于血缘或地缘,同质性强,形成机械团结,但范围有限。随着社会发展与分工,人际关系复杂,依赖性增强,陌生人互动增加,信任感和认同感成为凝聚向心力,形成有机团结,不同凝聚力向心力产生不同团结形式,团结论述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社会凝聚力。
在受到涂尔干的理论启蒙之后,很多社会学家也随之开始研究社会团结,但是对社会团结概念一时很难达到一个普遍的认可,操作起来也很困难。后来就有学者直接把社会团结指为社会凝聚力,主要是指心理和结构的团结或凝聚。社会凝聚力在欧洲得到了延续和发展,特别是社会福利在欧洲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发展以后,社会凝聚力作为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一个维度越来越受到重视。
概念
社会凝聚力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基于共同目标所形成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合作行为,表现为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性和整合性。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事生产,由此产生了个人对他人和集体的依赖性。从个人依赖集体的角度,形成“认同性凝聚力”;从个体自由交往结合的角度,形成“互补性凝聚力”;社会与社会组织以整体系统联结这两种凝聚力,就成为社会凝聚力。
分类
依照凝聚力的产生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认同性凝聚力,它产生于个人对整个集体的依赖性。这种认同,产生了组织成员对整个集体的“认同性凝聚力”。第二是互补性凝聚力,它是自由结合和自由交往的成员,各以对方作为自己从事某项活动的条件,从而产生的凝聚力。
认同性凝聚力
认同性凝聚力产生于个体对于集体的依赖性,它将集体利益看成是个体利益的来源与保证,因此,组织成员的共同的集体利益是认同性凝聚力的物质基础,这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阐述的真理。正是在这个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产生了个人对整个集体及其巨火力量的崇拜与认同,这正是认同性凝聚力的本质。集体本身(包括整个社会)及其力量是最本质的认同对象。然而,这个抽象的认同对象总得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层次的认同对象。
互补性凝聚力
互补性凝聚力是社会成员(包括社会单位,下同)之间由于相互提供所需条件而形成的相互吸引力。正象认同性凝聚力的基本问题是认同对象及其产生机制一样,互补性凝聚力的基本问题是互补物及其互补方式。社会成员之间的互补物和互补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是自由交换式的互补,社会成员之间自由交换其产品,形成市场性的互补关系。其二是合营式互补。其三是工作性互补,也即内部分工性互补。第四种互补是带有剥削性的互补,是私有制剥夺了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后制造的“互补”现象。第五种是依附性互补,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结构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主要来源
一个地方社会凝聚力的产生,既有外在的各种因素,也有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既有必然的客观因素,也有主观的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原因。大体来说,社会的凝聚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来源于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必然性以及人们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的认同。一种社会制度有没有凝聚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这种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当社会制度的存在本身具有充足理由时,其凝聚力也就必然存在;而且,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在与其他社会制度相比较中呈强势状态时,则其凝聚力也必然十分强大。相反,一切腐朽的社会制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的社会制度,必然没有什么凝聚力可言。此时,代表向新的形态转变的社会制度的凝聚力则会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二是来源于人们对社会治理者的治理行为的道德性、公正性、民主性、合法性的认同,即来源于人们对社会的信任感。三是来源于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及时正确的梳理,使社会建立互相信任基础,能互相保持合作的态度,进而达成社会的团结、各群体的和谐、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的实现。
内容指标
2012年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研究报告《凝聚力雷达:凝聚力测量》指出,社会凝聚力是社会集体属性的描述,是社会合作质量的表达。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具有亲和的社会关系、较强的情感联系和社会公益导向。他们发现,社会凝聚力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关系、社会联结、社会公益、共享价值观、社会公平性、生活质量。
这六个指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理念方面,包括:价值观、社会公益导向、社会联结(社会认同感、社会归属感)。社会凝聚力意味着群体或者某个地域范围内人群的互动,对特定社会集体(群体、宗教、城市、社会,或者超国家社区,比如欧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重要的社会凝聚力因素。认同感还是一种共享价值、生活方式、安全感传达、自尊的社会化的表达,能够提高个体对社会网络的适应和参与。而共享价值也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社会凝聚力成为可能,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必须是共享的,才会促进社会互动。因为价值观提供了人际互动的标准,整合不同价值观是提升社会凝聚力的前提。社会公益导向就是社会责任。社会凝聚力不仅包括一定程度的对社会的承认和义务,还包括愿意将公共利益纳入到个人的兴趣中,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和社会标准的认可。
第二是关系方面: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群体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维度也就是社会网络,用社会关系的数量、质量以及互动来衡量。此外,还内含社会参与,包括社会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社会信任,包括横向的人际信任和纵向的机构信任;对人口流动带来的人员异质性、文化差异以及多样性的接受。
第三是分配方面:包括主观、客观的生活质量,社会公平与否。社会资源分配是影响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包括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分配,反映在失业、收入、教育、健康状况和获得社会服务的权利和途径上。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社会排斥,社会中对个人或者群体的排斥也是测量社会凝聚力的维度。
加强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社会凝聚力,须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正确处理组织领导与组织成员的关系。第一是知人善任,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第二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是正确处理组织与组织成员间的利益关系。
二是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一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第二是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宣传教育,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传统美德。第三是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增进人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总之,增强社会凝聚力有许多途径,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中心就是要协调社会组织的各种关系。
作用
社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凝聚力,一定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首先,社会凝聚力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内动力。较高的凝聚力不但能增强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和满足感,产生百川归海的归属感,而且能增强社会组织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整合性,产生强大的使命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
其次,一定社会凝聚力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强心。在一个众志成城的强大集体中,既能焕发出集体荣誉感,也能产生出巨大的力量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前途充满信心,形成催人奋进的动力。
再次,一定社会凝聚力能够增强社会组织的战斗力。自人类产生以来,人类一直渴求世界统一、自由与和谐,这既是人类的井同目标,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当代,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走到一起,探讨诸如环境、人口、能源等全球性的共同问题,也有力地说明了人类需要一定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增强社会凝聚力是关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任何一个社会只有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才能获得稳定、发展,没有凝聚力,就意味着失去了民心士气的基础,社会就必然会陷人混乱动荡的局面,因此,任何社会都必然要努力通过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来增强其社会凝聚力。
参考资料
【学术中国·社会学】社会凝聚力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11-20
社会凝聚力简论.shxyj.2024-11-27
社会心态研究视角下的社会凝聚力.人民网.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