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因说(古希腊语:αἴτιον / αἰτία;英语:four causes)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概念。这一理论是在他的著作《物理学》中首先提出的,在《形而上学》中又再次深化拓展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四因说构成了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提供了一种全面而综合的方法来解释事物的生成和变化。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四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完整解释。
这四个原因分别是:质料因,即构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质,例如砖瓦就是房子的质料因;形式因,即决定事物“是什么”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决定一物“是如此”的样式,例如建筑师心中的房子式样就是房子的形式因;动力因,即事物的构成动力,例如建筑师就是建成房子的动力因;目的因,即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例如为了安置人和财产”就是房子的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感性实体,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具备这四种原因。
这一理论在古代哲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阐明了存在的问题,并启发了后世著名的经院利奥六世托马斯•阿奎纳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方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也以该理论为基础论证了一系列关于存在的问题。
原文
亚里士多德对“四因”的论述出自其作品《物理学》第二卷第三章和《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三章。
词源定义
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原因”这个词是从古希腊文αἴτιον(发音:aition),英语翻译为cause。这种翻译是一直以来的传统,但在古希腊语中,这个词的内涵要更丰富一些。它不仅仅指某事发生或某物产生的原因,也有追究、负责和探寻的意思。比如a 能够以任何方式对b负责,或者a可以由于任何理由被归因于b ,那么a就被称为b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原因,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他详细区分了各种不同的原因。概括地讲,从纵的方面看,原因可分为本因、偶因和自发因三类;从横的方面看,可分为先因和后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实现因和潜能因、远因和近因五种。
“质料”的古希腊语是ὕλη(发音:hule),英文翻译为material,表示物质或原料。“质料因”是指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它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
“形式”的古希腊语是εἶδος(发音:eidos),英文翻译为formal,表示形状、外表或形式。“形式因”是指事物的模型或形状。它可以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原则或模板,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定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和形式是密切关联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存在。质料提供了事物的实际物质基础,而形式则赋予了事物其独特的特征和身份。比如一只猫,质料因涉及到构成猫的具体组织等物质方面的内容,而形式因则涉及到猫的生物学特征、结构和形状,使其成为一只猫而不是其他生物。
“动力”的古希腊语是κινοῦν(发音:kinoûn),英文翻译为efficient,表示引起。“动力因”是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父母是孩子的原因等。任何事物都在运动,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动因与事物的关系因事物自身类别的不同而不同。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分为两大类,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术而存在的事物。前一类包括动物及其部分、植物、单纯物(指水、火、土、气等元素)。后一类范围很广,包括一切技艺产品。区分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它的动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
“目的”的古希腊语是τέλος(发音:telos),英文翻译为final,表示目标、终点或目的。“目的因”是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目标,例如健康是散步的目的,制作产品是为了实现这件产品的功用等。亚里士多德十分推崇目的因,把它看作一切生成变化的最高原则,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生成和存在的,无论是人工(技术)制造物还是自然生成物都包含有目的。制造者的制造活动从开始起就受目的所支配;自然物在生成过程中,它的构成元素、质料、成分的组合方式和功能发挥从开始起就都趋向一个目的,或者说被一个目的所支配。
亚里士多德虽然提出四种原因,但他认为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也是形式(因为形式即是其所是,只有获得了形式才算达到了目的),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如房屋建筑的动力是建筑师,而建筑师之能建筑的原因在于他有建筑技术)。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了二因。三因合一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不仅突出了形式的地位和作用,也为第一哲学讨论实体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另外,虽然亚里士多德仍将原因区分为形式与质料两种,但当这两种原因不在同一事物中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是质料,对于泥土则是形式。可见,高一层次的东西是形式,低一层次的则是质料,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
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语:Ἀριστοτέλης;英语: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涵盖了自然科学、哲学、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和艺术等广泛领域。作为雅典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后来亚里士多德式的哲学传统,为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爱琴海北岸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city of Stagira),在他孩童时,父亲尼科马科斯(Nicomachus)去世,他由一位监护人抚养长大。17或18岁时,进入了著名的柏拉图学园(这时的柏拉图已有60高龄),在那里学习直到37岁左右(约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后不久,亚里士多德由于多种原因离开了雅典,回到北马其顿,然后前往小亚细亚半岛一带游学考察,撰写著作。后受马其顿王国国王腓力二世的请求,从公元前343年开始成为王子亚历山大的导师。亚历山大继位一年后(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办学,选址于城东北郊的吕克昂(Lukeio),该学园被后人称为吕克昂学园。由于他习惯于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人们又把他创立的学派叫做“漫步学派”(Peripatetikoi)。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病逝,雅典随即成为反北马其顿运动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因为与马其顿王朝的特殊关系而受到威胁,为免蹈苏格拉底的覆辙,不使雅典人对哲学犯第二次罪,他逃亡到埃维亚岛(Euboea Island)避难,第二年病逝,享年63岁。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横跨多个领域。在形而上学方面,他提出了形式和质料的理论,将存在划分为两个基本要素,构建了复杂而全面的本体论体系。他的“四因说”为解释变化和运动提供了综合的框架,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中世纪自然哲学和哲学思考。在伦理学中,他强调了幸福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中道”的概念,主张在行为中寻求适度和平衡,通过追求德行和美德实现人类的终极幸福。在政治学领域,他通过《政治学》一书深刻探讨了政治制度、公正和公民责任。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幸福,提出了混合政体作为最佳政治形式的理念。在逻辑学方面,他的范畴逻辑,包括了三段论的概念,强调了正确的推理和演绎过程。这对于建立科学和哲学体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关注了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德育和智育,个体能够实现人生的最高目标,即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多达1000卷,留传下来的只占全部著作的1/5,且不包括一些残篇。这些著作内容广泛,在各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是《工具论》(古希腊语:ὄργανον;英语:Organon)、《物理学》(古希腊语:Φυσικὴ ἀκρόασις;英语:Physics)、《论灵魂》(古希腊语:Περὶ Ψυχῆς;英语:On the Soul)、《形而上学》(古希腊语: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英语:Metaphysics)、《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语: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英语:Nicomachean Ethics)、《政治学》(古希腊语:Πολιτικά;英语:Politics)、《诗学》(古希腊语:Περὶ ποιητικῆς;英语:Poetics)等。他的这些著作主要是供讲课用的笔记和手稿等,他本人并没有出版的打算。因此它们大多关注的是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而没有严密统一的体系,是很典型的希腊式爱智慧、尚思辨、学以致知的哲学讨论文本。正如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所说:“人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他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却显出是从经验着手,他虽然论证,但却是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常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着。”
思想来源
质料因
亚里士多德提出质料因主要是受到米利都学派、原子论和四根说的影响。
泰勒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水滋养万物乃是生命之源,同时受到古希腊神话影响,从而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因此泰勒斯开启了早期自然哲学对于本原的追问。作为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对本原追问时不仅仅停留在日常观察,而是伴随着一种抽象思维。阿那克西曼德据说是第一位使用本原概念的自然哲学家,他将“无定”作为世界本原。阿那克西美尼则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米利都学派的利奥六世只是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质料),却也颠覆了神创世界的传统观念,提出自然本身可以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由此开后古希腊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究。
原子论是一种古代哲学和科学理论,由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和留基伯(Leucippus)提出。该理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是最小的基本单位,且是永恒的,不能被创造或毁灭。物质的性质由原子的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决定,它们通过在空虚中的运动和组合形成不同的物质。原子论试图解释感知现象,将颜色、味道等现象归因于原子的特性。这一理论为后来的自然哲学和科学提供了对自然法则的机械解释,并对物质变化进行了简单而基础的解释。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就是指火、水、土、气,但是这四种根并无组合与分离的能力,而需要“爱”与“争”作动力。爱是一种亲和力,使得四根聚集,而争是一种离散,它导致事物分离。恩培多克勒的这种理论事实上就是一种原因理论,亚里士多德洞见到了这一点,并且深刻地指出以上利奥六世的这些本原之思具有丰富内容,其中对质料层面的思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里士多德对质料因的思考。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仅仅只有质料并不能够揭示世界本原,因为在谈论苏格拉底可以变得文雅或善良时,苏格拉底作为载体,自身是不能变化的,因此它不能是造成自身变化的原因,就如木材不能够自己成为桌子一样,质料这种原因必须以其他的对象作为变化的原因,由此,就必须寻找一种能够使得存在物具有或生成为善良和美好的原因。
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将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实现世界,也可称做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理念世界是一个原型世界,现实世界则是一个类似于影子的世界,它的存在就是对于理念世界进行模仿或分有,现实世界作为影子,是一个虚假的世界,但是它又与原型世界相关联而存在,故而它是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在理念世界中,有着世间万物的原型,这个原型作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也即是“理念”,是此类事物的本身。例如:善本身、美本身。他主张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形式是真实的实在,是在具体事物之外的独立存在。而感官世界中的事物只是这些理念形式的不完美投影,如饼干的模具是完美的,而使用模具制作出来的饼干却有着不同程度的残缺。亚里士多德认同了形式的存在,但他将形式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认为形式是在具体事物之中的,与事物不可分,与质料相结合而存在。
动力因
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因”主要受赫拉克利特的影响。赫拉克利特强调世界的恒变性,认为一切都在不断流动变化。他将火视为宇宙的基本物质,代表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他提出万物的统一性,认为对立面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和谐。他的著名论断是“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强调世界的不断流动和永恒变化,反映了他对宇宙起源和运动规律的独特见解。这可以看作是对动力因的一种早期形式,即认为动力或能力嵌入了宇宙的基本元素中。
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思想主要是受了苏格拉底的后发,因为苏格拉底曾明确将原因等同于目的。苏格拉底将研究视角从自然转向了人,由此提出“美德即知识”,因为只有在知识的引领下,人的精神品质如:克制、勇毅、善良等,才能被称为美德。就此而论,苏格拉底目的论的展开实际上是以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为基础的。这种“善”的目的论思想通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显示出更大的理论威力。除此之外,目的因理论也源自亚里士多德对生命和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自然界中的每个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目的或目标,而这个目的是该事物存在的原因。目的不仅仅是某种结果,更是对事物本质和功能的完美体现。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生物的发育、功能和行为,以及其他自然现象,推断出存在一种目的性的导向力,驱使事物朝着其特定的完成状态发展。
主要内容
质料因
“质料”的古希腊语是ὕλη(发音:hule),英文翻译为material,表示物质或原料。“质料因”是指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它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
形式因
“形式”的古希腊语是εἶδος(发音:eidos),英文翻译为formal,表示形状、外表或形式。“形式因”是指事物的模型或形状。它可以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原则或模板,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定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和形式是密切关联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存在。质料提供了事物的实际物质基础,而形式则赋予了事物其独特的特征和身份。比如一只猫,质料因涉及到构成猫的具体组织等物质方面的内容,而形式因则涉及到猫的生物学特征、结构和形状,使其成为一只猫而不是其他生物。
动力因
“动力”的古希腊语是κινοῦν(发音:kinoûn),英文翻译为efficient,表示引起。“动力因”是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父母是孩子的原因等。任何事物都在运动,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动因与事物的关系因事物自身类别的不同而不同。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分为两大类,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术而存在的事物。前一类包括动物及其部分、植物、单纯物(指水、火、土、气等元素)。后一类范围很广,包括一切技艺产品。区分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它的动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
目的因
“目的”的古希腊语是τέλος(发音:telos),英文翻译为final,表示目标、终点或目的。“目的因”是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目标,例如健康是散步的目的,制作产品是为了实现这件产品的功用等。亚里士多德十分推崇目的因,把它看作一切生成变化的最高原则,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生成和存在的,无论是人工(技术)制造物还是自然生成物都包含有目的。制造者的制造活动从开始起就受目的所支配;自然物在生成过程中,它的构成元素、质料、成分的组合方式和功能发挥从开始起就都趋向一个目的,或者说被一个目的所支配。
亚里士多德虽然提出四种原因,但他认为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也是形式(因为形式即是其所是,只有获得了形式才算达到了目的),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如房屋建筑的动力是建筑师,而建筑师之能建筑的原因在于他有建筑技术)。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了二因。三因合一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不仅突出了形式的地位和作用,也为第一哲学讨论实体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另外,虽然亚里士多德仍将原因区分为形式与质料两种,但当这两种原因不在同一事物中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是质料,对于泥土则是形式。可见,高一层次的东西是形式,低一层次的则是质料,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
相关概念
质料
质料(古希腊语:ὕλη;英语:Matter)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是指组成个体事物的基本材料,如铜是雕像的材料,肌肉和骨头是组成人的材料。它保持着一种潜在的状态,因此是消极的、被动的、没有统一性。它自始自终存在,但因为自身没有运动能力,所以不能自行改变潜在状态。但当质料取得了它的形式,生成的目的便得以实现,比如对于一块木头来说,它的质料是木材,但具体的形式(被雕刻成椅子或桌子)则赋予了它具体的存在。
形式
形式(古希腊语:εἶδος;英语:Form)是亚里士多德在先前利奥六世(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柏拉图)提出的概念基础上使用的哲学概念。他的形式概念更加强调实体的内在特征和功能,与具体事物紧密相连,而非超越性的理念世界(与柏拉图理念论中的形式相比)。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形式是事物的定义、本质、结构,如房屋的形式(本质)就是一个能安顿生物和家具的萌蔽体。形式相对质料而言是在先的(逻辑上,而非时间上)、现实的、能动的、积极的,是运动的源泉和目的。它赋予实体特定的特征或属性,是质料的实际化。形式不仅是每一事物的概念和本质,而且也是它最终的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力量。
潜能
潜能(古希腊语:δύναμις;英语:Potentiality)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是指质料生成为形式过程中的力量。它表现为一种尚未实现的状态,等待着适当的条件或因素来实现,如一栋还未建造完成的房屋。另外,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到:“潜能就意味着变化和运动的本原存在于他物之中或在自身中作为他物。同时,也是被他物或作为他物变化和运动的本原。”也就是说,潜能是实体内在的未实现状态,是实体具有的可能性和潜在能力,并且这种实现的可能性需要第三方给予。比如,建房的潜在能力不在房子中而在建筑者中;一位医生病了,他有为自己治病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作为病人而是作为医生才存在的,所以尽管在自身中,却是作为他物。
实现
实现(古希腊语:ἐνέργεια;英语:Actuality)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是指潜能被实际化或实现的状态。当潜能得到实现时,实体展现出具体的特征、行为或状态。实现是潜能变为现实、具体化的过程,是实体发展和变化的结果,如已经建筑起的房屋。实现是和运动相联系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道:“要实现地存在,就须去进行建筑,这整个的过程就是建造活动。学习、医疗、行走、跳跃、老化、成熟等活动也是如此。只有在实现性作为自身而存在时,运动才出现,既不能早,也不能迟。一个潜能上存在的实现,在实现存在并实现着的时候,不是作为自身而是作为能被运动的东西,就是运动。”也就是说,实现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运动的,因此运动也是实现的必然条件。
实体
实体(古希腊语:οὐσία;英语:Substance)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是存在的基本单位,是那些有独立存在性的东西,是其他事物的基础。实体不依赖于其他东西而存在,而其他事物可能依赖于实体。它作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亚里士多德对它进行了多次论述,主要集中在《范畴篇》、《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这个概念也在其讨论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第一实体(古希腊语:Οὐσία;英语:Substance)是指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独立、独特和完整的实体。如具体的人、动物、植物或物体。第二实体(古希腊语:Δεύτερα Οὐσία;英语:Secondary Substance)是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马或人等)和种(如动物或植物等),是一组共享相同本质或特征的个体的总体。例如,在第一实体中,一个具体的人是第一实体,而人类(作为人的种类)则是第二实体。第二实体是抽象的概念,是由共同属性或特征连接起来的一组个体,但其实体性(个别性)不如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认为,越个别和具体的事物实体性越大,越普遍的东西实体性越小。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提出了更为复杂的分类,涉及到他的四因说概念。他区分出四种实体以及它们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当中,不再将实体排序为第一或第二,他的四种实体及意义是平等的。并且他排除了种属概念,增添了事物内部的根本性因素,如本质和形式等。关于实体的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衡量主体,第二个意义是规定形状和形式。
四根说
“四根说”与“四因说”在人们了解古希腊哲学的过程中是很容易被混淆的两个学说。“四根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在综合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学说。他将本原理解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有四种: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每一种都是永恒不变的“一”,不能互相转化,但它们结合和分离则产生变化和“多”,它们“在时间的流转中轮流占据上风”,但总量不变,只是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世间万物。例如,肌肉是由等量的四种元素混合而成,神经是由一份火、份土和两份水构成,骨骼则是由两份水、两份土和四份火构成。人的聪明与否也与元素的混合情况有关,凡是各种元素混合均等日间隔适当的,就是聪明的人,反之则是愚蠢的人。这就较好地解决了一和多、永恒和生成的关系问题,由一构成的多被看作了自然界的结构方式。
相关著作
《物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古希腊语:Φυσικὴ ἀκρόασις;英语:Physics)是他自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著作之一,涵盖了对宇宙和自然的广泛研究。该书的创作时期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当时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物理学》中的许多观点是对其他自然利奥六世(如柏拉图和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观点的回应。亚里士多德试图超越早期哲学家的理论,并提出自己对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见解。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物理学”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包括现在被称为心灵哲学、感觉经验、记忆、解剖学和生物学的主题。它构成了支持他许多作品的思想基础。
首先,他对重新对自然的本原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原必定是可变事物的本原,因为存在的事物是众多的且变动的;并且本原必然是对立的,因为新的事物总是从对立面产生,如黑源自于白。其次,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概念。他在解释了本原问题之后,便继续深入讨论本原或者说事物存在与生成的原因。他认为事物的生灭变化共有四个原因,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在他看来,任何事物,不管是人造物还是自然物,它的形成都得有上述四个原因。人造物以房屋或雕像为例,建筑材料(砖、瓦)或大理石是质料因,设计图样或模型为形式因,建筑师或雕刻匠即为动力因,建造房屋或雕像的目的、用途就是目的因。另外,亚里士多德还在该书中重点描述了宇宙的样貌。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天、地和被包含在它们之中的自然事物构成。整个宇宙系统分为天和地两部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界是诸神居住之处,其中充满着神圣物体,称为“星体”。它们永恒运动着,在同一的圆形轨道上和所有天体一起永无休止地旋转。自然物体由水、火、气、土四种元素组成,它们的组合或分解使自然物体生成或消灭,而天体是不生不灭的,它们的运动是圆周形的,是永恒的,它由另一种称为“以太”(aithera)的元素构成。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古希腊语: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英语:Metaphysics)由14篇论文集合而成,其中部分论文的完整性存在争议,而且论文集合为现在该书所呈现的样貌也并非出自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在公元前1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全集是按照斯多亚学派对哲学的分法编而成的,即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三部分。但在《形而上学》中探讨的那些内容并不能恰当地落在这些标题之下。《形而上学》这个书名也许是想表明它研究的对象是超越可感知世界的题材,也有可能是想表明它是在关于自然科学之后研究的东西。
在这部作品中,亚里士多德以“存在是什么?”和“存在为什么?”这两个根本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了多种形而上学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即“质料”和“形式”)、变化的原因、目的和本质,以及实际与潜在的区别。通过这些讨论,他继续深化了在《物理学》中提到的“四因说”问题,即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作为解释世界和事物存在的基础。在论及实体时,他区分了实体的不同层次,从具体的个体到种类和属的普遍性。他特别关注于个体实体作为实在的基本单位,强调个体实体的独特性和独立性。此外,他还探讨了普遍性的问题,即普遍性是如何存在于个体之中,以及它们是实在的一部分还是仅仅是思维的产物。另外,潜在性与实际性的概念也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潜在性是指事物未实现的可能性,而实际性是指事物实现其潜在性的状态。他使用这一区分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运动。最后,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对“第一动力”或“纯粹实际性”的概念,作为所有运动和变化的终极原因,这个概念后来发展成为他的神学观点的基础。《形而上学》不仅展示了亚里士多德对存在、实体、变化和因果关系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的哲学思考和科学探索奖奠定了基础,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影响
托马斯·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阿奎那提供了一个哲学框架,帮助他将理性思考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完成了对上帝存在的论证。阿奎那运用质料因概念,强调上帝创造的事物有一定的物质构成。例如,上帝使用物质来形成并赋予生命。之后,他将形式因与上帝的设计和智慧联系起来。他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形式,这是上帝为其设定的目标。再者,他将动力因与上帝的力量联系在一起,并表示,一切变化和存在都是由上帝的行动引起的。最后,他将目的因与上帝的目的和计划联系在一起,上帝创造事物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目标。
海德格尔
20世纪现象学家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试图重新解释四因说,将其纳入他对存在、时间和意义的独特哲学框架中。海德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可以被解读为存在性的四方面,包括存在的方式、存在的根源、存在的方向和存在的目的。
海德格尔认为,质料因和形式因结合起来,构成了存在的方式。这是关于存在的基本方式或表现,涉及事物的物质性和形式性。比如对于一幅画作,存在的方式包括画布的材料和艺术家赋予画作的形式。形式因则是存在的根源,海德格尔强调了存在的本质或核心。这是关于事物本质的层面,是使事物成为其独特存在的原因。比如对于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的根源涉及作品的核心思想、主题和形式结构。存在的方向是存在的发展和变化,也就是动力因。这是关于事物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涉及存在的动态性和变化性。比如对于一项科学研究,存在的方向可能是研究的目标、发现的动力和实验的效果。目的因关注存在的目标和意义,即存在的目的性。这是关于事物存在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涉及存在的最终意义。比如对于一项社会活动,存在的目的可能是社会变革、改善条件或达到某种共同目标。
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将时间的概念引入了存在性的四个方面。存在的方式包含在时间的流逝中,呈现事物在历史中的特定表达和演化。存在的根源被视为历史中不断涌现的存在性本质,形成事物的核心。存在的方向在时间中展开,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进化。存在的目的被纳入时间的维度,揭示了事物存在的意义和目标。目的因不仅是过去的目标,更是未来可能性的驱动力。
评价
英国经验论利奥六世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论:或解释自然的一些指导》中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他说道:“亚里士多德以他的逻辑败坏了自然哲学;他以各种范畴范铸出世界;他用二级概念的字眼强对人类心灵这最高贵的实体赋予一个属类;他以现实对潜能的严竣区分来代行浓化和稀释二者的任务;他断言单个物体各有其独特的和固有的运动,而如果它们参加在什么别的运动之中,则必是由于一个外因;此外他还把无数其他武断的限制强加于事物的性质。培根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实际上并没有从自然规律中得出结论,他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过于抽象,缺乏实证观察和实验的基础,因此对科学研究的推进并不实用。他主张采用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强调通过具体经验和感觉观察来获取知识,而非依赖抽象的哲学推理。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中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哲学和科学观念的限制,而且在后来的哲学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黑格尔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将原因分为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解释方式。然而,他批评亚里士多德未能充分理解这四种因,认为这种分割是过于机械的,缺乏统一的原则。黑格尔特别强调了形式因的问题。他认为,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理解仍然受到某种“外在”或“客观”的先验形式的束缚,未能充分理解形式与具体存在之间的内在联系。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主张要从一个更具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形式。此外,黑格尔也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未能充分地解释事物内在的目的性,而是过于外在和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