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岩遗址

大岩遗址

大岩遗址,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区临桂镇临二塘村委小太平村下岩门山北麓,为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遗址

2009年5月4日。公布为第六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大岩遗址年代跨度达1万多年,为中国考古史罕见。

简介

大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临桂镇二塘行政村小太平自然村东南约0.5公里的下岩山北麓,东北距临桂县城约三公里,由A、B两洞组成。A洞位于东侧,B洞位于西侧,两洞洞口相邻,均朝向正北。

大岩遗址,早期体系完整,是岭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于1999年被首次调查发现。

年代

从遗址发现的墓葬、灰坑等遗迹现象及数量较多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遗物分析,其年代大约是距今15000年——4500年之间,其文化发展序列可分为五个时期:

(1)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万五千年前)

(2)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

(3)新石器时代早期

(4)新石器时代晚期

(5)新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4500年)。

遗址年代跨度达1万多年。年代跨度如此之长,这在我国考古史上极为少见,在广西洞穴遗址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出土文物

2000年10月至2001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队和桂林市文物队对大岩洞遗址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发掘,揭露面积72平方米,共发掘墓葬10处,用火遗址10余处,完整的陶、石、骨、蚌器数百件。

此次发掘的所有成果均出自A洞,依地层迭压关系及出土文化遗址的变化,自下而上大致分为六个时期:

(1)第一期为灰黄色粘土堆积,并夹杂少量碎螺。

(2)第二期是以螺壳为主要包含物的堆积,砾石打制石器仍占较大比重,新出现磨制骨锥、穿孔蚌器以及两件烧制的陶土块等。穿孔蚌器仅穿一孔,器身不加磨制。

(3)第三期堆积仍以螺壳为主,出土物包括砾石打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等文化遗物以及较多的水陆生动物遗骸。

(4)第三期堆积以螺壳为主,出土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数量较少。

(5)第五期仍为含螺壳的堆积,但地层中螺壳数量较少,出土物抱括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6)第六期为棕红色粘土堆积,仅分布在洞口一带,出土遗物较少,仅见陶器和石器两种。

在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还发现了水稻植硅石,由于是孤证,目前还很难判断是栽培稻还是野生稻。考古队长傅宪国专程到临桂区会仙镇桂林市雁山区采集现代野生稻进行对比实验,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发掘中首次采用浮选方法来寻找古代的植物遗址,并对700多袋土壤进行浮选。

重大意义

目前(2011年),有关专家正用高科技在进行检验当中。不管其结果是野生稻还是栽培稻,对我国栽培稻与农业起源的研究,对复原当时在桂北的自然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11月,考古队对大岩遗址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碎片为主,还包括石器、骨器、蚌器等先民生产生活所留下来的遗物。其中,三件处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制作的陶器碎片尤为珍贵。这些陶器距今12000年左右的原始陶器。该批文物是目前中国岭南地区出土的最原始的陶器。目前(2013年),除部分陶器留作考古研究用途外,其余部分已进行保护性回填。

文化内涵

大岩遗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构筑了桂北古代文化发展的序列并填补了以往研究不足而留下来的文化缺环。通过科研可以揭示桂北古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面貌,并将首次揭示桂北地区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直至夏商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展示了古代文化与古代文明,种种迹象表明,大岩遗址将成为桂北古文化的一个标尺。

考古专家认为,其学术研究价值非常重大。大岩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桂北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难得的场所和极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出土文物有重大突破。

立项名单

大岩遗址这样的洞穴遗址桂林市已发现72处,是目前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桂林境内的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遗址已于2010年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目前(2013年),桂林市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划,集结境内的72处洞穴遗址,申请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体系”。

文物保护

2019年10月7日,大岩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大岩遗址-桂林临桂区大岩遗址旅游指南.大岩遗址.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