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王府及王陵是由王府和王陵两部分组成。靖江王府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王城路1号独秀峰下,面积21.4公顷,是明代建成时间最早、现存格局最完整的藩王府邸,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千古名句的发现地。靖江王陵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靖江路1号尧山西麓,分布面积约10000公顷,是明代十一代靖江王与妃及其次妃、夫人、将军、中尉及宗室的陵墓群,被誉为“桂林十一陵”。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建藩国于桂林。洪武五年(1372年),始建王府,4年后建成。明永乐六年(1408年)五月,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赐葬于尧山,谥号悼僖,这是桂林尧山的第一座靖江藩王陵墓。随后第三至第十二代藩王的陵墓也分别先后建于尧山西麓,同时还有一代靖江王朱守谦的衣冠冢。靖江王府在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被焚毁,清朝时期改王府为贡院。民国时期,1939年广西省政府迁入王府内办公,1944年日军攻占桂林后迁出,1947年在原址重建广西省政府,1949年后几经演变,王府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址。
靖江王府反映了桂林自秦置郡以来的历史情况,保留了南朝以来,包括唐、宋、元、明、清、民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时代的历史遗存,是桂林的一部实物史书。靖江王陵是研究明代藩封制度与陵寝文化难得的实物史料,也是研究明代建筑、科技、艺术的宝库,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价值。同时靖江王陵也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所独有的,与尧山风景区融合为一个更大的风景人文景区,为桂林这座风景旅游城市构建了最壮观的人文特色,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环境价值。
1996年11月20日,靖江王府及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靖江王府及王陵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12月29日,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地理位置
靖江王府位于桂林市秀峰区王城路1号独秀峰下,面积21.4公顷。靖江王陵位于桂林市七星区靖江路1号尧山西麓,分布面积约10000公顷。
历史沿革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藩国桂林市。洪武五年(1372年),始建王府,4年后建成。明永乐六年(1408年)五月,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薨,赐葬于尧山,谥号悼僖,这是桂林尧山的第一座靖江藩王陵墓。随后第三至第十二代藩王的陵墓也分别先后建于尧山西麓,同时一代靖江王朱守谦的衣冠冢。
清代顺治九年被焚毁,之后被改为贡院。民国初年,独秀峰下的定南王府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参议会所在地。1922年,孙中山以桂林市为北伐大本营,设总统行辕于王府。1939年,广西省政府迁入王府内办公,1944年日军攻占桂林后迁出,1947年,在原址重建广西省政府。之后,被改为人民解放军24步兵学校所在地,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所在地。
整体布局
靖江王府是按照明王朝对藩王府规制的规定建造,仿造北京紫禁城的风格。除城及城门外,城内中轴线上序筑有承运门、承运殿和王宫。轴线的东西两侧配置有旁殿、旁宫、回廊、斋宫、进膳厨等建筑。城与城垣之间有府库、堂馆等。城南左设宗庙、右设社稷。承运门,承运殿均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王城东西宽335.5米,南北深556.5米,城周1784米,占地约280亩。四个城门依制为南“端礼”,北“广智”,东“体仁”,西“遵义市”。王城的城墙为青砖包砌,墙内夯土。现王府内大部分明代建筑物已被毁,主要遗存有城墙、承运门、承运殿台基,王宫门和王宫基础、月牙池等,太平岩和独秀峰上有历代留下的数十方摩崖石刻。现王城内还保存有17幢清朝及中华民国的建筑。
靖江王陵是靖江王及其王妃次妃、王府宗室、姻亲的陵园,其范围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方圆近百平方公里。从靖江王朱赞仪葬于尧山起,先后有11位靖江王葬于此,有“靖江王十一陵”之称。其间还分别葬有王府将军、中尉、县君、乡君等官员。据可查,共有300余座墓葬。王陵中各陵的建筑布局均呈长方形,中轴线上序列有陵门、中门、沈阳昭陵隆恩殿和定陵地下宫殿。各陵大小不一,大的约占地270余亩,小的不到10亩;都有内外两道陵墙,通常可分为外墙、内宫两大部分。在陵墙之外,陵门之前有厢房;进入陵门,有神道、玉带桥以及石人、石兽等;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外筑围墙。墓葬以神道为中轴线,有三进五开间享殿,左右方碑亭、三开中门、三券拱陵门、左右朝房等建筑。墓室为双室券顶结构,青砖料石砌成,各有前室甬道、中门、玄室、头、左右壁龛和棺台。王墓外石作仪仗,排列于墓前神道两侧。王墓墓园大小不一,最大的悼僖王墓地面积达315亩。主要的王陵有:庄简王陵、恭惠王陵、康僖王陵等。
主要遗存
王府城墙
王府城墙南北进深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高7.9米,城墙顶路面宽5米,城墙周长1745米。城墙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分别为体仁门、遵义门、端礼门和广智门。
宫殿台基
王府大殿的台基内部纵横铺设着多达10层的砖垫,每一层都由坚固规整的青砖构成。
庄简王陵
庄简王陵是第三代靖江王朱佐敬及其嫡妃沈氏的合葬墓,改陵墓始建于永乐年间,莹地87亩。整修后的靖江庄简王陵,平面布局上采用了传统的延轴线纵深发展,左右对称的形式。
悼僖王陵
悼僖王陵陵园依地势坐东朝西,地表遗存有外门遗址、外围墙一周、神道石像生、中门基址、内围墙一周、享堂基址、圆丘形墓冢,构成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两道夯土围墙平面呈长方形“回”字布局。经发掘发现其北外陵墙长578.6米,西外陵墙长(含外陵门)418.7米,两周王陵的面积约为363.4亩。陵园内的南面偏西分布有一建筑遗址,平面大致呈“凸”字形,为三进院落,大致以大门、中门正门、后殿正门为中轴线左右对称有厢房及排水沟。
怀顺王陵
怀顺王陵陵园的西侧外墙内发现砖道路一条,宽3.2米,合明尺一丈。道路南侧与第四任怀顺王陵的神道相接,道路往北一直延伸约100米处与一亭相接。亭为长方形,长5.8、宽4.4米,尚存一道南北向的门栏石和门枢石。怀顺王陵的北外围墙就是在此与亭相接形成闭合,具有明显的后期加筑特征。怀顺王陵外陵墙呈五边形,这与其他王陵常见的四边形不同,其中南、西外陵墙共用悼僖王陵的外陵墙,北外陵墙则从亭子处建筑,而东北、东南外陵墙则分别连接到奉祠遗址。外陵墙南长138.5米,西长146.7米,北长113.65米(含亭子),东长173.7米(含奉祠)。
荣穆王陵
荣穆王陵陵园坐东朝西。荣穆王陵较之其他十陵,具有一些特殊之处:平面呈“日”字形,没有内陵墙一周,和其他常见的平面呈“回”字形王陵不同;陵门、碑亭为砖雕门楼,所用构件繁精美;整个陵寝建筑皆使用素烧瓦件,不见琉璃构件,只在享殿台基中部设一出垂带踏跺式台阶;整个两周王陵石像生使用一种当地称之为“槟榔石”的沉积岩雕制,与其他王陵使用石灰岩雕制的石像生不同;为靖江十一陵中地势高差最大、最陡峭的王陵,因而在宝顶前砌筑有三道挡土墙;陵门中间王道入口处铺砌石板路面,而出口处则为“人”字纹墁砖路面,两侧陪径则为“一”字墁砖路面,王道与陪径的等级区别明显。中门的三个门道中央和以往的墁砖地面不同,中间处为一块大石板铺砌。
昭和王陵
昭和王陵,坐东北朝西南,方向225°,由内、外两重陵墙分成两重院落,平面呈不规则“回”字形。
文化价值
靖江王府反映了桂林市自秦置郡以来的历史情况,保留了南朝以来,包括唐、宋、元、明、清、民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时代的历史遗存,是桂林的一部实物史书。
王陵选址布局与“山水相称”,背山面水,与自然景观完满结合,有王陵十二座,以及王陵周围的次妃墓、将军墓、及等级依次降低的宗室、姻亲等中小型墓葬三百余座,它们等级分明、序列齐全,是研究明代藩封制度与陵寝文化难得的实物史料,也是研究明代建筑、科技、艺术的宝库,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价值。同时靖江王陵也是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所独有的,与尧山风景区融合为一个更大的风景人文景区,为桂林这座风景旅游城市构建了最壮观的人文特色,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环境价值。
保护成果
靖江王府及王陵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并在2012年正式启动靖江王府及王陵大遗址考古工作。10年间,完成了昭和王陵、刘氏墓等七陵三墓的考古清理,实施了王府正阳东巷历史地段考古勘探和发掘项目,整理出版《桂林靖江昭和王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明代靖江王资料汇编》等系列考古成果,实证靖江王府是全国建成时间最早、现存格局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
经国务院批准的桂林市总体规划将靖江王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公园。之后桂林市文物部门对王府内文物进行了有计划地保护和维修,开展靖江王府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实现对靖江王府全面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利用。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靖江王府及王陵.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03-0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2-26
桂林市中心这处古迹又迎好事.腾讯网.2024-03-13
【桂林日报】靖江王府及王陵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广西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4-02-26
桂林市中心这处古迹又迎好事.搜狐旅游.2024-03-09
头条 | 暑期之约—— 研学之旅,从桂林秀峰出发吧.今日头条.2024-03-14
靖江王城古城墙对外开放.光明网.2024-03-09
靖江王城——桂林文脉.今日头条.2024-03-09
桂林文化之旅推荐:靖江王陵.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9
明朝藩王陵墓最典型的代表——广西桂林靖江王陵考古获重要发现.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9
靖江王府及王陵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百家号.2024-02-29
实至名归!靖江王府及王陵入选国家级名单.搜狐网.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