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
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原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民国建筑——东亚旅社。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建于1919年,当年由地方军阀白宝山建成,故又名“白公馆”。
景区简介
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建筑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四栋二层楼围合成四合院式连体建筑,屋脊高度9.50米。建筑门厅为欧式风格,置阳台、穿堂,东西两侧各砌圆柱形门柱,柱头为砖雕,雕以卷叶堆纹浮雕图案。院落内廊柱、廊沿、楼梯、扶手等。建筑门前铺设一段长约40米、宽约6米的石板路。该处建筑对研究新浦地区的开发史以及清末民初时期的都市建筑风格,有一定的价值。
创办经历
2002年,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刘兆元先生为首的一批对地方民俗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学者,成立了“民俗博物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收集民俗文物及资料近600件套,组成一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物陈列”。
为更好地促进民俗博物馆的发展,经过文化局领导与刘兆元先生交流、磋商,2007年1月29日,刘兆元先生自愿民俗博物馆移交文化局管理,并将收藏的近600件套民俗文物及资料捐献给市文化局。
刘兆元,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江苏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民俗学会会长,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民俗资料和实物。1992年前后,他四次自费深入到海、赣、、灌了解民俗、收集资料,写成了《海州民俗志》,对研究我市的民俗渊源具有很高的价值。2003年元月,刘兆元倾注其一生积蓄,又从银行贷款8万元,自费开办了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将其收集到的1000多件民俗实物向港城人民进行了展示。馆内的民俗实物极其宝贵,展品内容反映了清末我市的社会风貌,是东夷文化的沉淀,对研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景区维修
经过半年时间的紧张筹备,按照“修旧为旧,保持原貌,以存其真”的原则,2007年5月16日,民俗博物馆的加固、维修工程正式开工,预计维修时间约四个月。这次维修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维修,共需资金20余万元。
维修以后,根据馆藏和研究成果,确立“连云港市民俗陈列”,其主题是:运用民俗文物展品,辅之的艺术化的陈列手段,展示定型于明代中期,下迄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属地区民俗文代概貌,发挥民俗陈列的教育功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连云港市的现代化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同时,增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牌子。1160平方米
馆藏文物
目前,民俗博物馆已接受三批捐赠,第一批为刘兆元先生的捐赠,刘兆元先生将毕生收藏的民俗文物及资料近600件套捐赠给了连云港市人民,为兴建上档次的民俗博物馆构筑了良好的平台。
第二,三批捐赠者为我市署名收藏家周方伦先生。周先生捐赠造像14尊,有铁质鎏金的、木质的。其中木质“妈祖”造像较为珍贵,反映了我市沿海地区的民俗崇拜。周先生还捐赠陶器32件。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位于该市中华民国建筑东亚旅社。
该建筑建于1919年,砖木结构,为当年地方军阀白宝山所建,故又名“白公馆”。民俗博物馆将设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庆、教书育人、农工百商及“非遗”成果展示6个专题,通过300余件民俗实物、近百件“非遗”展品,生动展示连云港市地区上起明代晚期、下迄20世纪40年代的民俗文化概貌。
馆藏的四百余件藏品大致上可分为人生礼仪、农工百商、岁时节庆、教书育人、衣食住行等类别。其中较为珍贵的有:清末民初的花轿,称量珍贵物品的子以及部分反映清末至民国期间新浦地区群众生活习俗的物品,如分家契约,合婚书,商业合同等。
截至2019年,博物馆藏品数量830件(套)。
交通路线
地址:新浦区新市路35号。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