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晋南牛

晋南牛

晋南牛是偶蹄目洞角科牛属、哺乳动物。体躯高大结实,体较长,胸围较大,胸部及背腰宽阔,成年牛前躯较后躯发达。OX头中等长,额宽,嘴阔,角圆形,角根粗,颈较粗而短,垂皮比较发达,肩峰不明显,臀端较窄,蹄大而圆,质地致密。母牛头部清秀,鬐甲宽而稍隆起,角多为扁形,向上方弯曲,角色蜡黄,角尖呈枣红色,胸深且宽,背腰平直,长短适中,尻部较窄,乳房发育较差,乳头较细小。毛色以枣红为主,其次是黄色及褐色,被毛富有光泽;鼻镜粉红色,蹄趾亦多呈粉红色。

晋南牛原产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晋南盆地。耐苦耐劳,挽力大,速度快。饲料以棉籽油麦麸、豌豆、小麦秸等为主。牤牛9月龄性成熟。母牛一般在9-10月龄开始发情,两岁配种。终生产犊7-9头。平均单产745.1kg;黄油率5.5%~6.1%。

晋南牛是一个古老的役用牛地方品种,具有耐热、耐苦、耐劳、耐粗饲的特点。可用于改良中国一些地区的黄牛,效果较好。

形态特征

晋西南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体躯高大结实,具有役用牛体型外貌特征。公牛头中等长,额宽,顺风角,颈较粗而短,垂皮比较发达,前胸宽阔,肩峰不明显,臀端较窄;蹄大而圆,质地致密;母牛头部清秀,乳房发育较差,乳头较细小。毛色以枣红为主,鼻镜粉红色,蹄趾亦多呈粉红色。

成年体高,公138.6cm、母117.4cm;成年体重,公607.4kg、母339.4kg。性成熟年龄为9月龄;适配年龄为2岁。

产地与分布

产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晋南盆地,包括运城市地区的万荣县河津市临猗县永济市、运城、夏县闻喜县芮城县新绛县,以及临汾市地区的侯马市、坤远、襄汾县等县、市。据1981年统计,有晋南牛约30余万头,其中以万荣、河津和临猗三县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

品种形成

晋西南盆地位于汾河下腻:旁山带皋水丰富厂气坛驷,具有温暖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0—14℃,年降水量500-650mm,无霜期160—220d。土壤为褐土,土层厚,表层含有机质0.7一1.2%,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以棉花、小麦为主,其次为豌豆、大麦、谷子湛米、高粱;花生和薯类,素有山西省粮仓之称。当地传统习惯种植苜、豌豆等豆科作物,与棉、麦倒茬轮作,使土壤肥力得以维持。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区丘陵地和汾河黄河的河滩地带。以运城市为例,草场面积占总面积的12.1%,牧草覆盖度达80%以上。草地产莫量以7月份最高,平均亩产483kg。这样,给草食家畜提供了大量优质的饲料和饲草及放牧地。

当地还有独特的调制饲草的方法,就是把青苜蓿和小麦秸分层铺在场上碾压,使苜蓿的汁液被麦秸充分吸收,晾干后作为黄牛枯草期的粗料。

晋西南盆地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相传后稷教民稼于稷山县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远在石器时代,晋南盆地就成为我们祖先聚民繁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尧都平阳、舜都蒲坡、禹都安邑(今夏县)均在该区。农业开发早,比较发达,促进了对家畜的驯化、利用和选育提高,故有。山西省黄牛大于水牛,一牛牵一乘大车。之说,西汉东汉三国以下魏污,山西战乱较其他地方少,相对稳定的时间要长,因此种植业的发展也较快。汉代推行了代田法和区田法,创造了楼犁等农具;兴修了不少较大的水利工程,如开商系渠、引汾河黄河灌溉皮氏(河津市)、万荣县(万荣)和永济市三县土地,农业有较大发展,。大批粮食由汾入川漕运京师(西安市)。

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耕牛,在长期选留种牛中,当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对种牤牛要求“狮子头,虎身子,前裆能过头,后裆塞下手”对役用阉牛外形要求是前躯充分发育,呈前胜体型,有“前山(鬓甲)高一寸,力气用不尽;后山(荐部)高一掌,只听鞭子响”之说;要求母牛臀端要宽,奶盘(乳房)要大;毛色要求枣红色等等。所以这个盆地的黄牛体型、外貌、毛色都很一致,具有体躯高大、肌肉发达、役用性能好、耐苦耐劳、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繁殖力强的特点,并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在后汉“世祖建武元年(公元25年),曾转山西省来牛羊给南单于说明晋南牛早已具备较好的产肉性能,作为上贡之晶。

此外,晋西南各县、镇和寺庙,历年都有传统的集市和庙会,除进行物资、农具、农副产品交流外,各类牲畜交流额占很大比重。种畜户把种畜刷拭干净,披红戴铃,以招徕客主,扩大种畜的影响。这也是促进品种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960—1966年,山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曾对晋南牛进行选育,对中心产区的种牤牛进行综合评定,有计划地留用种牛,不合格的一律淘汰。对示范区(八个大队)的母牛作综合鉴定,编号建档。产区按等级选配,其中一个大队作个体选配,从幼犊开始即加强饲养管理和培育,对晋南牛质量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晋南牛遗传性相当稳定,适应性能良好、抗病力强、繁殖率高、耐苦、耐劳、耐热、耐粗饲。主要向肉用方向改良,也可作为奶牛胚胎移植的优良受体。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

晋南牛具有良好的役用性能,挽力大,速度快,持久力强。据1962年测定,公、母、阉牛行进间最大挽力分别为:275、216、289 kg,相当于该牛体重的55%左右。耕地经常挽力为体重的12%,耕地·一叫、时以内平均速度分别为每秒1.0、0.84和0.75 m;劳役后生理常值恢复的时间:呼吸分别为27.5、17、21.4 min,脉搏为33、19.8、28 min,体温为44、24.2、30.7 min。

产肉性能

据1975年试验,用9~10月龄晋南阉牛6头,分高水平(粗料3.3 kg、精料2.0 kg)、低水平(粗料3.6 kg、精料0.7 kg)两组,进行114 d的饲养试验,日增重分别为455 g、293g每公斤增重耗饲料,高水平组为7.49kg粗料、4.4 kg精料,低水平组为12.3 kg粗料、2.56 kg精料,亦即高水平组为122.51 MJ消化能、759.1 g可消化粗蛋白,低水平组为133.51 MJ消化能、592.2 g可消化粗蛋白。

所获荣誉

2020年5月29日,晋南牛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参考资料

关于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