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城位于锦屏县县西南部,距县城47公里,距黎平飞机场21公里,是锦屏进入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重要通道。古城占地面积约70000平方米,现有居民760户,3280人。
正文
基本简介
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是明朝“调北征南”,“屯田戍边”形成的军事城堡,现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群。古城的整体轮廓近似长方形,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称“清阳”门,南门称“正阳”门,西门称“迎恩”门,北门闭而不开。城内以原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三个方向修建三条主街,为城镇的主要骨架,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此即当地俗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隆里古城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其防御体系设计十分精密。隆里居民的祖先大多来自江南,以安徽、江西省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现存古民居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大宗祠(所王和西王)最为完整和最具典型。古城周围存留有多处文物古迹,如古城墙、书院、古街、古井、古桥、古墓、古碑等,其中以龙标书院、状元桥、状元墓、状元祠最为著名。
隆里的文北,以汉文化为主,特别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同时揉杂当地苗、侗文化的内容,相互撞击、融合,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社区。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迎故事、唱戏等,均颇具特色。
隆里古城作为明代盛行的军事制即卫所制度下修建的军事城堡,已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城镇规划活的历史见证,得到了国家和省、州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1999年,隆里古城被省政府确立为全省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村镇,同年又被列为中国与挪威文化合作与交流项目——贵州省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2003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之一——黎—从—榕(包括锦屏、天柱)综合旅游区的重要景点。目前,古城的各项保护、建设、开发工作正有序进行.
历史发展
中国贵州省东部与湖南省接壤处有个县叫锦屏县,出县城往南走车程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一个有600年历史的古城——隆里古城。
隆里人也叫“客家人”。
隆里原本只有苗侗等少数民族居住,唐代以来便有汉族从中原和江南地区搬来。不过,城池却是迟至明朝初年才建。
究竟这里的客家人与主要居住在广州市,福建省和江西省的客家人有什么异同?
隆里人说,他们唱的是客家山歌,演的也是汉戏。
走入古城隆里,立即察觉它果然还保留不少旷古风味,十来条道路全由卵石铺成,还砌有图案,整齐美观,即使下大雨路也没烂泥。
全城街道不开十字,都是丁字。
“十与失同音。设丁字路则盼望人丁兴旺。”
原来隆里是在1386年开始修筑土城,并在十多年后朱棣继位后施行军屯制,以便随时镇压叛乱的少数民族。
根据当地学人编的《隆里古城集》明朝皇帝从中原调来这里驻守的常备军有360人,还有千户等各级官员13名,还下令“一官不得擅调,一军不得擅差,子孙世袭其职。”据说,清代也依袭明制。
隆里人的处境实在不容易,据说这里土地富庶,林业发达,几百年来民族之间的纷争不断,历史上已有几次屠城的记录。难怪他们还真盼望人丁兴旺。
建筑特色
隆里古城是用卵石框边筑成的土埂,周长1500米,高4米,宽3米。这里街巷纵横交错,建筑整齐和谐。隆里城设 置东、南、西、北四方城片。城门设置虚虚实实,让人感到“明通暗塞,暗通明阻”。隆里古城建筑的风格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它超前、合理的规划布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隆里古城建筑是王昌龄边塞诗派、京城建筑及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合体现。隆里古城虽经数百年风霜侵蚀和火灾的劫难,但整座貌仍保持完好,是中国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后人一直怀念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以在隆里的龙标书院、王昌龄祠、状元桥、状元墓都是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建的。张应昭墓、土司墓、龙里花桥、碑刻龙溪,真武山等景点融观赏和考古为一体。古城隆里是本书,一本读不尽看不完的书。国内外文物专家曾多次到这里考察,对这里的每街每巷无不着意观览,惊叹它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无价之宝。
文化发展
隆里现流传下来的文北,以汉文化为主,特别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同时揉杂当地苗、侗丈化的内容,数百年 来,与当地苗.侗民族文化相互撞击、融合,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杜区.以民间为载体的玩花脸龙、迎故事、唱戏等,均颇具特色,隆里岁时节日内容丰富,饮食制作精致。
龙标书院
相传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因一首《黎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庭贬龙标尉。其好友著名诗人李白同情其遭遇,遥赠一首:"杨华落尽子归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来到隆里之后,王昌龄又写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并创立了龙标书院,伶教授学,以变风俗。为封建时代培养了不少人才,旧时为黎平县八大书院之首。
隆里习俗
隆里东南西北门的用途是有讲究的,东门是财门,南门是喜门,西门是水门,北门是鬼门;隆里迎亲、出殡等,只从东门进出,是不走北门的。迎亲时也不正面迎着庙的大门走,据说这样才吉利;出殡时很热闹,出殡的队伍要在城内游一圈,抬棺的人要走三步退一步,要放铁炮,亲属们还要在街口跪接出殡队伍,孝子们要回跪,热闹一番,才出东门上山土葬。
隆里人文科学概论姓氏分布
南门大街有很多“窨(印)子屋”,主要是胡、姚、王、江、杨、廖姓人家的祖业,江姓人家主要分布在南门大街、“上(下)头小街”和南门城外,是隆里大姓之一,“上头小街”也有一座江家的“江家祠堂”;江家文武双全的人很多,隆里有很多老学究都出至江家,他们有的文武双全,有的才学和书法出众,很受隆里人敬佩,多数人家的墓碑碑文出自江家学究之手,但他们因年岁过高,存世的不多了。
西门大街、“木马街”、“背街”主要分布的是王、陈、陶、胡姓人家,在西门大街中部,有陈家的“陈家祠堂”,王姓人家也是隆里的大户人家。
“张所街”大多是张姓人家,也有夏姓人家和王姓人家,听老人说,张家出过状元,传说张状元说家乡隆里了不得,有一首打油诗:“龙标有条火焰冲,九天九夜走不通,蚊子有母鸡大,蚂蝗有扁担长,人去人死,鸟去鸟亡”,皇帝喜欢陈状元,后来皇帝派人来隆里跟陈状元家用铜尺测量地基修房子。按老人们说,用铜尺测量了的地基,人就发不起来了,但感觉隆里陈家虽然不是大姓,但也有很多人口,张家现在还有老学究,他们文化很高,毛笔字也写的很好,算隆里的老一代文人了。
“张所街”王家,是有名的书香门第,他们世代为师,学问高深,是隆里历代学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家很受隆里人的尊重和崇敬。
北门大街和“燕子上”,全是胡家人居住,也是隆里的大姓人家,胡家也出了很多名人;但记忆较深的是胡姓人家喜欢在正月间上山打猎,主要是打野猪,或有人说自家的庄稼被野猪吃了,告诉了他们,他们就要去打,好象是为人们除害的英雄;当然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野猪是保护动物,不能打了。记得到正月间,只要带头的一声吆喝,他们就带着猎狗出门打猎去了,一般他们有十多人,他们都是老猎人,他们根据山形可以知道野猪的跑向,枪法好的猎手在一定的位置埋伏,其它人就到处打石头,让猎狗去追,直到把野猪追出来,看到野猪出来,他们就大叫,把野猪追向他们的埋伏圈,当然野猪肯定是跑不了的。打死野猪,把它抬回家,把野猪耳朵拉到那,就把野猪头从那里切下,猪头敬给打死野猪的人,大家再评分剩余的野猪肉,有猎狗的人家猎狗也有一份;如果外人在野猪跑动时跟着吆喝,打死野猪后,主动点和他们把野猪抬回家,外人也可分一份,他们很耿直、大方、豪爽,按他们的说法是“玩意子(好玩的意思),分剩下的野猪肉,当然是留给几个老朋友猎人的了,他们喝洪洞醪糟吃野猪肉,交流些打野猪的经验,他们感觉很快乐。当然别姓人家也有喜欢打猎的猎户。
白斑笛鲷龙
初一至十五玩龙灯是隆里人民每年的庆春传统节目,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要赶来观看.开锣玩龙的时间由东西南北各门事先约定,锣鼓一响,各路舞龙同时出动,会聚城中广场,锣鼓号齐鸣,群龙竞技,热闹非凡.其龙灯制作精巧,鲜艳美观,风格独特。玩耍的技巧也多达十余种,如串花龙、金龙抱拄、滚地龙、二龙抢宝、双龙戏珠、黄龙吐丝、青龙翻身、天龙穿雾、黄龙出海、大盘龙、小盘龙等.场面恢弘状观,势若翻江倒海,活灵活现,令人目不暇接.1998年4月,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到隆里考察时,被隆里舞的龙表演震惊住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过去我在泰国曾经看过舞龙,但隆里舞的龙就特别有劲.栩栩如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正月元宵节是舞龙活动的高潮,为隆里的“狂欢节",是古域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这天除表演舞龙技艺外,玩花脸龙是当地特有的风俗,其花脸龙表演活动由傩戏演变而来,舞者均画脸谱,相传取材于宋朝建国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民间故事,为全国独一无二。
旅游指南
进出交通
凯里洗马镇汽车站乘到黎平县的车,隆里古城下车,250多公里。
气候与游季
隆里古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6℃左右,年降雨量1057毫米左右,无霜期达310天左右。
四季皆可前往游览。
停留住宿
隆里设有接待站,床位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