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19世纪中期随着“拉斐尔前派”的兴起而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物质至上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批判,强调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审美体验的价值。唯美主义文艺理论的世界观是建立在“艺术高于生活”上的,由此引出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艺术相对于现实世界是本源,是更高级的存在,第一是艺术,第二是生活。

背景与发展

唯美主义起源于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社会风气的不满,其思想基础来源于伊曼努尔·康德的美学理论。这种思潮旨在通过艺术创作来对抗现实世界的平凡和丑陋,倡导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为艺术而艺术”一语见诸于英文刊物最早是在1837年,但这只限于术语介绍,还谈不上理论的输入。“为艺术而艺术”作为一种理论真正进入英国批评界,是在19世纪后半期。

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1780年代至1840年代,唯美主义开始萌芽,期间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诗人兼画家威廉·布莱克和托马斯·基茨。

形成阶段

到了19世纪中期,“拉斐尔前派”的出现标志着唯美主义的正式形成。这个流派主张回归文艺复兴时期的简单朴素风格,其代表人物有诗人兼画家但丁·罗塞蒂、埃德温·亨利·兰登·彭琼斯以及艺术家兼空想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等人。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掀起了两次译介西方文学的热潮,大量的西方文艺思潮纷纷涌进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以欧美为代表、在文化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的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不断渗透、影响、改写着中国民族文化的面貌,也给我们带来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

高峰阶段

唯美主义在奥斯卡·王尔德和沃尔特·佩特的影响下达到巅峰。佩特的著作《文艺复兴史研究》被视为唯美主义的宣言,他在书中提出了艺术应致力于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享受美的观点。王尔德则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画像》和独幕剧《莎乐美》都是唯美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参考资料

唯美主义思潮之理论与创作关系考论.搜狐网.2024-11-02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豆瓣.2024-11-02

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戏剧概观.中国社会科学文库.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