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游补

西游补

《西游补》是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神魔小说,由明末清初小说家董说创作。该小说是《西游记》的续书之一,共十六回,内容紧接《西游记》第六十一回。小说以三借芭蕉扇后的情节为主线,另行铺演,着意于刻画世相。小说中既贬斥醉生梦死的“风流天子”,又痛恨秦桧一类的奸臣人;既描绘了追逐功名士子的种种丑态,又刻画了失意文人的悲惨命运。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该书主旨“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而“其造事遣辞,则丰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该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意识流小说。

内容简介

叙述唐僧师徒离开火焰山后,孙悟空化斋被情妖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境,当了半日阎罗天子,曾用醢刑审问秦桧。后在虚空主人的呼唤下,醒悟过来,寻着师父,化斋而去。作品情节荒诞,文笔诙谐,对晚明社会的世情世相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在《西游记》的续书中最有特色。鲁迅于《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其赞赏有佳,称其“其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徘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也。”近来有学者认为《西游补》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风格。

《西游记》三大续书之一。(另两者为《续西游记》、《后西游记》)

此书的故事梗概,系接在唐僧师徒四众过火焰山之后,写孙悟空化斋,被鲭鱼精所迷,撞入了这个自称为小月王的妖怪所幻造的“青青世界”。他为了找寻秦始皇借驱山铎子(想用来把上西天路途所有的藏妖怪的高山赶走),也为了找寻师父唐僧的下落,往返奔走,上下探索,却跌到了“万镜楼台”;从而他通过这楼台上的镜子,进入“古人世界”,后来又进入“未来世界”。他忽化为虞姬,与项羽周旋,想探明秦始皇的住处;忽又当了阎罗王,坐堂把秦桧审判、行刑,并拜岳飞为第三个师父。接着,他从镜子里跳出来,又在小月王的王宫和“青青世界”有了许多经历。最后,孙悟空得到虚空主人的呼唤,才醒悟了;及至他从“青青世界”这个假天地脱身出来,走回到旧时山路上,恰好见到那想吃唐僧的鲭鱼精已变作一个小和尚,正在把唐僧哄弄。于是,他一棒对小和尚打了下去,现出鲭鱼尸首。这整个过程的描写,其情节极尽奇幻曲折之能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关于《西游补》的成书年代,《西游补》最早的刻本有明确的题署,嶷如居士的序注明为“辛巳中秋节”,此处的“辛已”只能是明崇祯十四年(1641)。董说诗《漫兴十首》之第四首自注云:“余十年前曾补西游,有《万镜楼》一则。”《漫兴十首》作于庚寅年(顺治七年),上推十年,即崇祯十三年(1640年)。董说自注与嶷如居士吻合。《西游补》最后成书于崇祯十三年,刊刻于崇祯十四年。因董说主要生活在清代,明清鼎革时,董说二十五岁,董说的著作也都刻于清朝。作为《西游记》的补书,它和《西游记》的关系非常密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唐三藏均源于《西游记》。作者特别说明该书“入三调芭蕉扇后”,是受到《西游记》三调芭蕉扇故事的影响。

人物介绍

【孙悟空】《西游补》的主人公。心刚性急,但又恢谐幽默。离开火焰山后,在化斋过程中误入鲭鱼精幻化的青青世界,先到新唐国绿玉殿,起念要向秦始皇借驱山铎,再到雕青轩,为担心师父安危,欲上灵霄殿探听真假,见踏空儿凿天,又入万镜楼,看天字第一号镜中头风世界众士子应科举考试做八股文章的种种丑态,复入第二号镜中古人世界,化身虞姬项羽调侃继进未来世界代理阎罗天子审处秦桧,并拜岳飞为师,然后出镜到节卦宫见到担任小月王宰相之职的唐僧。接着唐僧出征,悟空又变化为六耳弥猴孙悟幻从军作先锋。直至唐僧阵亡,被虚空主人喝醒,重新见到真唐僧,打死变成小和尚的鲭鱼精。

【鲭鱼精】《西游补》中的主要妖魇。与孙悟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神通广大更胜悟空十倍,身躯巨大,头枕昆仑山,脚踏幽迷国,自号青青世界,又化身为小月王。小说里种种景象与各色人物均由其幻化而生,目的是想迷惑孙悟空,好吃唐僧之肉,与此同时它又变成小和尚悟青,以哄弄唐僧。最后被孙悟空识破打死。“鲭”“青”与“情”谐音,“小月王”是“情”字的分拆,“鲭鱼”又是“情欲”的谐音,小说以此点明鲭鱼精是情妖。

作品鉴赏

从此书的现实意义来说:一开始写孙悟空进入“青青世界”的王宫时,就通过宫女的口,揭露皇帝的荒淫无耻,腐化堕落。在孙悟空担任阎罗王审判秦桧时,又通过判官的口,说:“如今天下有两样待宰相的:一样是吃饭穿衣娱妻弄子的臭人,他待宰相到身,以为华藻自身之地,以为惊耀乡里之地,以为奴仆诈人之地;一样是卖国倾朝,谨具冕冠,奉申白玉玺,他待宰相到身,以为揽政事之地,以为制天子之地,以为恣刑赏之地。泰捡是后边一样。”而秦桧受刑,竟然叫屈道:“爷爷!后边做秦桧的也多,现今做秦桧的也不少,只管叫秦桧独独受苦怎的?”书中还有一大段讽刺科举制度的淋漓尽致、维妙维肖的描写,并通过李老君的口说:“哀哉!一班无耳无目,无舌无鼻,无手无脚,无心无肺,无骨无筋,无血无气之人,名曰秀才;百年只用一张纸,盖棺却无两句书!做的文字,更有蹊跷……你道这个文章叫做什么?原来叫做‘纱帽文章’!”如此等等,可见此书为了讥弹明季世凤,其内容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思想。

主题思想

《西游补》名义上为补《西游记》而作,实际上已非神魔小说。作者本意既不在编撰神魔故事,也未借神魔斗争去演绎善恶正邪真妄是非之旨,更不去宣传宗教教义。作者只是借用原有故事框架通过孙悟空的行事见闻,来指责社会弊端,讽刺社会乱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

在《西游补》,作者构建了多重世界,各个世界之间相互关联,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内心的隐语。其中,“青青世界”是作者构建的第一重世界。按照书中所言,行者化斋不成,按落云头,却不曾直接堕入“青青世界”,而是先来到“新大唐”,面对“新天子李世民三十八代孙中兴皇帝”十四个字,作者借行者之口调笑了明朝皇帝的荒淫,二十年间,皇帝更替之多,正是短命的缘故,而短命正是荒淫所致,朱常洛曾因贪恋女色,大量服用红丸药助其床褥间事,三十八岁就一命呜呼,在位仅二十九天,人称“一月天子”,行者所言“若是一月一个皇帝,不消四年,三十八个全换到了”,直指其非。而后,孙悟空耳闻目睹了“新天子之风流,珠雨楼之快活”,人主之荒淫,眠花卧柳,不过问朝政,大臣门户之见,逞口舌之利,置国家安危于度外(如女娲不去补天,四处闲话),正是万历以来,明朝廷的乱象,作者借行者在新唐朝的所见所闻,对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正是由于皇帝贪一人的风流,不管百姓的死活,大臣则虚与委蛇,但知敛财,或升植同党,或打压异己,故有“踏空凿天”之事,一帮不务实的工作人员,能力底下,凿天凿差了,“把一个灵霄殿光油油儿从天缝中滚下来”,惹来天兵,他们非但不承担责任,反而嫁祸于孙悟空,这推卸责任的作风,不由得让人想到崇祯朝大臣之间的“斗法”,当时的明帝国内忧外患,他们本有机会与满族议和,调动兵力镇压流寇,孰知大臣们畏首畏尾,生怕“议和”政策失败,日后反攻倒算,自己落了不是,后来李自成的军队长驱直入,崇祯皇帝本有迁都南京,保留国本的机会,仍然没有大臣愿意站出来,他们深知迁都若成,功在崇祯,迁都若稍有不虞,则言官的口水将迅速把自己淹没,明王朝的大臣们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丝毫不以家国兴亡为念,正如《西游补》中那些“执斧操斤之人”,只以为“我们听得,晓得脱了罪过,想将起来,总是别人当的罪过”,就万事大吉,而且还落井下石地对孙悟空加以侮辱,不由得让人感慨。

艺术特色

在时空安排方面,《西游补》比《西游记》更为奇幻。在《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中,与孙悟空打交道的都是妖魔,住在山中,罗刹女住在翠云山芭蕉洞,玉面狐狸牛魔王住在积雷山摩云洞,老龙精则住在乱石山碧波潭,孙悟空与妖魔的厮杀及故事都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大山中,孙悟空凭借其十万八千里跟斗云在相距遥远的空间自由穿行而时间顺序丝毫不乱。《西游补》中除孙悟空、猪八戒这些原书中的人物带有神话色彩外,作者增加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人物,如项羽虞姬岳飞秦桧等,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作者利用神魔小说时空自由的特点,别出心裁地将时间转化为空间,虚构了青青世界、古人世界、未来世界等不同的活动场所。不仅让不同时代的人物形成交集,而且打乱了原有的时间顺序,历史上从汉代(古人世界)、唐朝(青青世界)到宋代(未来时间)的自然时序,变成了从大新唐国(唐代)、青青世界(唐代)、古人世界(汉代)、未来世界(宋代)、再回到青青世界(唐代)的空间链条。

作品评价

近代文学家鲁迅:“全书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于宗社之痛之迹少,因疑其成书,尚在明亡以前,故但有边事之忧,亦未入释家之典,主眼所在,仅如时流。”

作者简介

董说(1620~1686),明末小说家。字若雨,号西庵,法名南潜。明亡后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中年出家苏州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乌程(今湖州市)人。一生著作很多,据《南浔志》载共有 100多种,但传世较少。今存有《补樵书》、《七国考》和《西游补》等。

《西游补》16回,约作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神话小说。叙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之后,化斋时为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境,所见所闻,变化莫测,后被虚空尊者唤醒,始离梦境。作者托笔幻想,抨击明末的腐败政治和浮薄士风,刻画种种社会世相,对于权奸谴责尤烈。《西游补》有明崇祯间刊本、空青室刊大字本和1955年文学古籍刊印社影印本。

参考资料

西游补.豆瓣读书.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