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翅夜鹰,(拉丁黑枕黄鹂马来亚种:Macrodipteryx longipennis,英文名:Standard-winged Nightjar),也称旗翼夜鹰、缨翅夜鹰。它是一种非洲夜鹰,其分布于塞内加尔东部、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利比里亚、苏丹西南部和乌干达等地。

旗翅夜鹰属于小型鸟类。其体长约为8–9英寸(20–23厘米)。体重约60克,翼展为57至64厘米。翅上有根极长的羽毛。大小几乎与两翼相当,非常奇特。繁殖期,雄鸟两翼中间各长出1枚非常长的饰羽,饰羽末端连接着深灰黑色旗帜般的羽片。雄鸟通常会在繁殖季节后失去这些长长的装饰性翅膀羽毛,要么掉落,要么折断。除了繁殖季节外,雄鸟和雌鸟之间没有羽毛区别,但雌雄鸟羽色不同。

旗翅夜鹰昼伏夜出,捕食昆虫,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活跃,就近觅食。它们是一夫多妻制的,雄鸟会接受不止一个配偶。旗翅夜鹰通常在中非干燥的稀树草原栖息地繁殖,每年产卵2次,每次2枚,它们并不像大多数其它鸟类那样筑巢,只是将鸟卵放在覆盖着枯叶的开阔土壤上。

演化

旗翅夜鹰(拉丁黑枕黄鹂马来亚种:Macrodipteryx longipennis,英文名:Standard-winged Nightjar)是一种非洲夜鹰,它与三角旗翅夜鹰有关,在繁殖策略、栖息和摄食习惯以及发声方面与它有显着的相似之处。

夜鹰目这类鸟的化石有很多,2019年,研究者陈(Chen)等人的研究中分析了14种不同的化石。这些化石支持了大家比较认同的一种鸟类进化关系。

名叫帕拉普雷菲卡(Paraprefica)的古老鸟类,可能生活在很早的始新世时期,它或许是夜鹰、油鸟和蛙嘴夜鹰这些现代鸟类的早期祖先,但这一点还不是很确定。

另外,还有一种生活在古新世晚期或始新世早期的鸟类叫始雨燕属(Eocypselus),它可能是夜鹰这类鸟的更早的祖先,但这一点也还不能确定。

这些古老的鸟类化石表明,夜鹰和雨燕科这两类现代鸟类大约在6000万到5500万年前就开始分离演化了。大约4000万年前,猫头鹰夜鹰、夜鹰和耳夜鹰的祖先与油鸟和蛙嘴夜鹰的祖先也分开了,各自演化成了现代看到的不同鸟类。

分类

旗翅夜鹰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隶属于夜鹰目夜鹰科旗翅夜鹰属,同属还有翎翅夜鹰。

发现与命名

旗翅夜鹰(Caprimulgus longipennis Shaw,1796),这一物种由乔治·肖(George Shaw)于1796年描述并命名。在肖与诺德(Shaw \u0026 Nodder)合著的《自然学家的杂录》(The Naturalist’s Miscellany)第8卷的第265图版中,首次公开发表了该物种的学名。

形态与特征

旗翅夜鹰属于小型鸟类。其体长约为8–9英寸(20–23厘米)。体重约60克,翼展为57至64厘米。翅上有根极长的羽毛。大小几乎与两翼相当,非常奇特。它的尾巴相对较短,能发出汹涌的颤音。其羽毛大部分是杂色灰色,脖领处呈棕色调,翅膀或尾巴上没有类似其它夜鹰的白色斑块。雄鸟通过黑色原色(最长的翅膀羽毛)上宽阔的白色带来识别。繁殖期,雄鸟两翼中间各长出1枚非常长的饰羽,饰羽末端连接着深灰黑色旗帜般的羽片,羽翅比它的身体长度长得多,可达到约15英寸(38厘米)。此时,雄鸟的每个翅膀上一根宽阔的中央飞行羽毛长出,伸长至38厘米(15英寸),比鸟的身体长得多。其中20厘米(7.9英寸)或更多是裸露的杆身。在正常飞行中,这些羽毛落在后面,但在展示飞行中,它们垂直升高。繁殖期一结束,雄鸟很快就会把这两根长羽毛啄下。尽管这两根长羽毛对求偶很重要,但对旗翅夜鹰来说它们在其他方面很碍事。除了繁殖季节外,雄鸟和雌鸟之间没有羽毛区别,但雌雄鸟羽色不同。

旗翅夜鹰的体羽浅蓝褐色,羽端白色,形成白色翼斑。初级飞羽、初级覆羽栗色,具黑色斑。喉淡黄色,下体棕色。雄鸟在黄昏和黎明时围着雌鸟展翅飞行,炫耀特别的白色翼斑和两枚漂亮的饰羽,雌鸟会发出尖厉而婉转的鸣叫。它们的标准基础体色为灰色至红褐色。它们还有复杂的隐蔽性覆盖标记,包括白色、黑色和不同深浅的棕色。此外,身体类似于隼,具有长而尖的翅膀和长尾巴。此外,成年雄鸟拥有白色的下喉部,通常由灰色或橙色的垂直条纹分成两个不同的区域。它们还有黑条纹胸部和波浪状的暗肩线。雌鸟看起来相似,但拥有棕色的尾巴和翅膀斑块。而幼鸟看起来与成年雌鸟非常相似,但颜色更浅,肩胛骨和腹部的对比度较低。

分布范围

旗翅夜鹰是一种非洲夜鹰,原产于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利比里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苏丹、多哥、乌干达。也会迁徙到索马里。其分布于塞内加尔东部、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利比里亚、苏丹西南部和乌干达。还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赤道以北的地区、刚果民主共和国、喀麦隆中部和北部、肯尼亚西北部地区等。在旱季,从12月到3月,它们主要分布在从利比里亚到喀麦隆西部以及乌干达东南部的沿海地区。

栖息环境

旗翅夜鹰栖息于非洲热带,它生长在干燥的热带草原栖息地灌木丛中,栖息于灌木散生、岩石较多的乡村地区。它也栖息在干燥的稀树草原、亚热带、热带干燥灌木地和草地,以及耕地、牧场、乡村花园和城市区域等人工陆地环境中。

生活习性

昼伏夜出

旗翅夜鹰昼伏夜出,捕食昆虫,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活跃,就近觅食,它们在黑暗中觅食,有时甚至在阴天。其在空中捕食昆虫,巨大的嘴巴张开,捕捉通常在黄昏时分飞行的飞蛾类甲虫,还有豆娘差翅亚目蜚蠊目凤蝶总科,偶尔还有蜘蛛目等。由于其是夜间习性,其棕色斑驳的羽毛能在白天很好地伪装自己,也常在白天隐藏起来睡觉,在白天,当夜鹰休息时,它们通常面向太阳栖息,这样做是为了尽量隐藏其对比鲜明的羽毛阴影。它们在黄昏时出行,日落时分最常见其身影,还经常与果蝠属(或狐蝠科)一起被观察到。通过旗翅夜鹰在黄昏时发出的大叫声能知晓它们出现了,夜晚当旗翅夜鹰出现在轨道或道路上时,汽车前灯的光线将它们的眼睛反射出宝石红色,因而它们在夜间很容易被发现。

季节性迁徙

旗翅夜鹰会季节性行为迁移。它们不是特别合群,交配季节成对生活,可能会以20只或更多的群体形式迁徙。在非洲的冬季,可能会出现单性别群体,这些个体是暮行性的。

交流

旗翅夜鹰使用多种鸟鸣声进行交流,但最常见的是“titititititit”(滴滴滴)。雄鸟会在其领地的栖息处发出长时间的“churring”(嗡嗡声)叫声,有时连续叫上10分钟。然而,雄鸟和雌鸟都会发出重复的尖锐“qoik-qoik”声作为联系叫声。有趣的是,在巢穴中,雄鸟和雌鸟会发出“wuff”(呜夫)声。当雄鸟接近巢穴时,它通常会发出啁啾声。它们还经常拍打翅膀,并结合声音和视觉元素进行展示。这种翅膀拍打行为可能用于多种目的,是一种通常针对其它个体的交流方式。

旗翅夜鹰还会用翅膀拍打行为在地面和空中假装受伤。它们张开翅膀并在背后拍打,从而产生拍打声。翅膀拍打也用于问候、恐吓、防御和求偶展示。

生长繁殖

旗翅夜鹰是一夫多妻制的,雄鸟会接受不止一个配偶。在繁殖季节,雄鸟长出高度特化的翅羽,长达38厘米,主要是裸露的轴,末端有羽毛。这些羽毛被用作飞行表演的一部分,以吸引雌鸟。在求偶期间,雄鸟以V形翅膀滑翔,频繁地拍打翅膀。当雌鸟降落在地面上时,雄鸟面向它降落,它们一起摇摆。当雌鸟停止摇摆时,雄鸟上下跳动,展开翅膀并短暂地抽动尾巴。在交配开始之前和一旦配对形成,两个个体就会一起栖息。雄鸟建立它的繁殖领地,用类似昆虫的歌声吸引雌鸟的注意,然后进行表演飞行,接受的雌鸟会加入行动。

旗翅夜鹰在中非干燥的稀树草原栖息地繁殖,每年产卵2次,每次2枚,卵的颜色是红奶油或粉红色的,有棕色的斑点或斑点。它们并不像大多数其它鸟类那样筑巢,只是将鸟卵放在覆盖着枯叶的开阔土壤上。雄性夜鹰具有领地性,会积极地保卫自己的繁殖领地,在空中或地面上与其它雄鸟战斗。旗翅夜鹰通常在5月至9月间繁殖。一只雄鸟和一只雌鸟形成持续一年的配对关系,共同抚养一到两窝后代。有时配对完可能会分开,可能会由不同的雄鸟抚养另一窝后代。白天,卵的孵化由雌鸟进行,而在晚上雌雄双方共同孵化。早成雏孵化期约为19至21天,孵化后能够在24小时内进行短距离移动。雄鸟通常守卫并保护巢穴和雏鸟,它会悬停在巢穴附近的原地,身体几乎处于垂直位置,尾巴张开,通过轻柔的咯咯声与雏鸟交流,雏鸟对此做出回应。雌雄鸟双方都给雏鸟喂食昆虫,会继续育雏直到雏鸟羽翼丰满。雏鸟在大约在孵化后20到21天时能进行第一次飞行。如果条件允许,雌鸟会在靠近第一窝卵的地方产下第二次,当它孵化新的蛋时,雄鸟继续照顾第一窝的雏鸟。

保护

旗翅夜鹰的种群趋势稳定,其种群状况为无危等级(Least Concern,LC)。其分布范围极大,种群趋势似乎是稳定的,因此根据种群标准,该物种没有达到易危的阈值。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将旗翅夜鹰评估为无危物种,表明它不会面临大规模的直接威胁。然而,由于农业扩张和退化而导致的栖息地丧失仍然是当地居民关注的问题。旨在保护自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对于确保这类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此外,人类活动,尤其是土地利用变化和栖息地破坏,对旗翅夜鹰有重大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草原被转化为农业用地,这些鸟类失去了宝贵的筑巢和觅食栖息地。人们使用杀虫剂会减少旗翅夜鹰的食物供应,进一步影响它们的人口。提高对旗翅夜鹰的生态作用的认识可以促进更好的保护实践和栖息地保护。

生态作用

旗翅夜鹰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作为食虫鸟类。通过捕食各种昆虫,如蛾和甲虫,它有助于控制昆虫数量。此外,这种鸟类还作为较大捕食者如猫头鹰和蛇的食物来源,从而参与到支持生物多样性的复杂生命网络中。这种夜鹰的生态作用不仅体现在控制害虫数量上,还包括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种间关系

旗翅夜鹰尽管努力保持隐蔽自己,但它们仍有天敌。福特猛禽,如猫头鹰和鹰,以及陆地捕食者如蛇,都构成了重大威胁。夜鹰目静止不动并依靠其伪装的能力显著增加了它们躲避这些威胁的机会。这种能力使得夜鹰在面对捕食者时能够更好地隐藏自己,从而提高生存几率。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Caprimulgus longipennis Shaw, 1796.www.gbif.org.2025-02-25

旗翼夜鹰 一种“四只翅膀”的鸟.知网.2025-02-25

[科普中国]-夜鹰目.科普中国网.2025-02-25

Standard-winged nightjar.animalia.2025-02-25

Standard-winged Nightjars.earth life.2025-02-25

Caprimulgus longipennis.懂鸟网.2024-09-11

the standard winged nightjar.African wilderness tours.2025-02-25

The amazing display of the Standard-winged Nightjar.why evolution is true.2025-02-25

Caprimulgiformes facts for kids.kiddle.2025-02-25

Standard-winged Nightjar.www.oiseaux.net.2025-02-25

Standard-winged Nightjar.datazone by birdlife.2025-02-25

Standard-winged Nightjar (Caprimulgus longipennis).avian discovery.2025-02-25

Pennant-winged Nightjar.ebird.2025-02-25

资料.www.sunature.com.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