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图书馆具有八十八年的发展历程,是区内唯一的一所区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海淀区图书馆的前身是1917年京师学务局在海淀西大街建立的西郊阅书报处。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原文化部组织开展了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经评估,海淀区图书馆评估定级为一级公共图书馆。
概述
1950年3月,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在海淀镇西建立第十书报阅览室。1951年12月改为海淀区文化馆。1958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师生提出建立区图书馆的倡议,经海淀区政府批准,在海淀镇南大街95号院内筹建新馆舍,于当年7月1日正式开馆,对外称海淀区图书馆,对内仍称区文化馆图书组。文化大革命中,馆舍被百货商场占用,1970年迁到海淀镇八一学校花园借住。1972年海淀区革命委员会,在海淀镇南大街89号,建起一座68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作为海淀区图书馆,对内仍称文化馆的图书组。
1979年海淀区政府3月21日批准海淀区图书馆单独建制。8月18日正式成立海淀区图书馆。
1984年2月,市计委批准海淀区图书馆建设一栋3500m的5层楼,1989年12月26日海淀区图书馆重张。新馆地处海淀大街19号,与区政府毗邻,著名的图书城近在咫尺,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海淀图书馆馆名。
2000年由于中关村西区建设的需要,图书馆再次拆迁。2005年搬入新馆,于2005年12月26日重新向读者开放。新馆位于中关村园区核心区,地址:海淀区丹棱街16号C座1—4层。
社区分馆建设缩短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目前我馆已在城乡社区建立图书分馆40个,总藏书50多万册,社区图书馆总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图书流动车每年送书下乡264天,建立流动服务点46个,直接把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的手中,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馆藏资源
藏书将达到60万册,其中特色藏书近4000册,阅览座位500席。
社区分馆建设缩短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我馆已在城乡社区建立图书分馆40个,总藏书50多万册,社区图书馆总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
海淀区图书馆预计藏书将达到60万册,其中特色藏书近4000册,阅览座位500席。馆内设有图书流通部、阅览部、少年儿童科普互动活动室、多媒体阅览室、语言交流中心、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著名企业家、爱国人士捐赠的石景宜书屋、多功能厅以及自习室、教室等。图书馆365天开放,每周开放63小时,借阅程序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和“一卡通”借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和网上漫游,充分体现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
场馆布局
海淀区图书馆南馆楼层分布
一层:咨询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二层:流通部、少儿部、采编部
三层:阅览部、计算机技术部、特色文献部、合作协调部
四层:活动室、多功能厅、办公区
海淀区图书馆北馆楼层分布
一层:咨询台办证处少儿馆
二层:社会科学文献借阅区电子阅览区残障阅览区
三层:文学文献借阅区电子阅览区
四层:未开放
五层:多功能厅会议室办公区
B1层:报告厅密集书库
开放时间
成人外借阅览:
周一、三、四 周五 8:00–18:00
周六~周日 9:00–16:00
周二 成人外借 8:00-12:00
成人阅览 8:00-18:00
少儿阅览室:
周一~周五 11:30–17:30
周二关闭
周六~周日 9:00–16:00
寒、暑假 8:00-18:00
自习室:
周一~周日 8:00–18:00
特色文献:
周一、三、四、五 10:00-16:00
多媒体阅览室:
周一~周五10:00–16:00
周六~周日9:00–16:00
乘车路线
公交:乘坐304、307、386、611、630、671、944、运通109线至海淀南路下车,下车后沿彩和坊路向北走即是
地铁:乘坐地铁10号线至苏州街站下车,从东北口出,向东走至第一个红绿灯处沿彩和坊路向北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