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卦,也写作,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周易》通行本第三十三卦,帛书本第三卦。卦辞曰:“亨,小利贞”,象征“退避”。

遁卦下艮上乾,艮为主,乾为客。“乾”为天,象征日气、云气;“艮”为山,象征留止、蓄止;云气出于山,却不为山所蓄,故而离去。遁卦所言“退避”,并非宣扬无原则的消极逃避,而是在告知人们,在事物的发展受阻碍时,可以暂行退避,等待来日振兴复盛。如爻辞初六、六二、九三说的都是“时止则止”的道理;九四、九五、上九则说的是“时行则行”的道理。

历代易学家对《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遁卦六二爻,《象传》中所说的“固志也”,就有多种解释,或说固守中正之志,或说六二束缚遁退者,不使遁去;亦或说六二志在退避,固不可移。对于九五之“位”的喻象,诸家也有不同的说法,或说是“大臣”象,或说是“天子”象。

卦名

遁卦,也写作,下艮上乾,艮为主,乾为客。“乾”为天,象征日气、云气;“艮”为山,象征留止、蓄止;云气出于山,却不为山所蓄,故而离去,象征贤人不为朝廷所畜养而遁去。朱熹周易本义》曰:“天体无穷,山高有限,遁之象。”在《释文》中“遯”同“遁”,有隐退,匿迹避时,奉身退隐的意思。

遁卦颠倒,则为大畜卦,象征贤人为朝廷所畜养。《周易·杂卦》中载: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大壮卦义是君子知时为止,所以与遁为卦翻覆关系。《序卦传》中还说,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所以遁卦在恒卦之后;而物不可以终遁,必将重新振兴盛大,所以遁卦之后是大壮卦。

卦辞

卦辞原文及译文

遁:亨,小利贞。

译文:遁卦象象征着退隐和逃避:亨通。做事小有利益。

哲学解读

遁卦上乾下艮,“乾”为天,“艮”为山。从卦爻上看,初、二两阴渐长,上迫于阳,是阴渐长而阳渐衰之象,是遁卦将转否卦之时。此卦与他卦“小贞吉,大贞凶”意思是一样的,皆是阴长渐盛之时,不宜大事大为,仅宜小事。

“亨”就是指阴长渐盛之时,及时遁隐方能亨通。小利贞,“小”比喻柔小者。《尚氏学》中又以“阳大阴小”,因此“小”也代表阴。《传》中说“阴方长,长则消阳”,《正义》说“小人方用,君子日消”。因此,君子需洞察几微,审时度势,知时而退。在阴长渐盛之时,及时遁隐方能亨通。

周易》中的《象传》又解释到,高天之下立着大山,犹如天远避山,象征“退避”;因此君子远避小人,但不显露憎恶之情,始终能矜严自守,不与混同。《集解》中引崔憬解释到,以天比喻君子,以山必须小人。君子日退,小人日进,小人得志,必定胡作非为。在这种情况下君子需自守,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同时也不能对小人表现的太过憎恶,否则反至其乱,要先远离,再徐徐图之。朱熹总结说:“严者,君子自守之常,而小人自不能近。”

彖传原文及译文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彖传》说:所谓“遁亨”,是讲初六在“退隐和逃避后将会得到亨通”。阳刚居中正而应于下,顺应时势而行。“做小事有利益”,这是因为阴气将渐趋漫延、生长。这说明遁隐的时间具有很大的意义。

这里“刚”指阳爻九五;“应”指下应六二。阳刚居尊应下,说明阳刚将退之时;阴爻由初至二,象征阴气逐渐增长,此时应及时退避。若阴爻渐而至三,则成《否》卦,“否”后再隐退,就来不及了。《尚氏学》中说“不能不逝者,时不可也,故曰'与时行’。”意思是说要审时度势,讲究“遁”的时间。书中还拿东汉严子陵西汉刘歆作为例子,“遁”太早,有过情之讥,如严光早遁致刘秀思贤不得;“遁”太晚,不能自拔,纠缠于小人之中而无法挣脱,如刘歆事王莽不能退,最后致诛莽不成,自杀身亡。

象传原文及译文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译文:《象传》说:高高的天空之下耸立着一座座大山,这种景象象征着遁隐。君子因此归隐山林,远避小人,没有凶恶的心,却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小人。

此处“君子”指四阳爻。“小人”指二阴爻。阳爻居外,阴爻居内,象征君子退避,小人日进,所以说“君子以远小人”。“恶”,音为wù,“不恶”,指憎恶不形之于外。“严”,指“威严”“严厉”,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意。

爻辞

卦之初为尾,卦之上为首,阳爻为九,阴爻为六。

初六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译文:初六,退避之时,落在末尾,这是有危险的,不宜有所前往。《象传》说:退避之时落在末尾”就会有“危险”,若不前往,又有什么灾祸呢?

“尾”意为末尾,滞后,卦中为隐遁滞后,又有尾随他人隐遁的意思。“往”在此指初六尾随九四之“好遁”而隐遁。如退避已晚,暂止则无灾。

六二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译文:六二,用黄牛皮制成的绳索捆绑,没有人能够解脱。《象传》说:“用黄牛皮制成的绳索捆绑”,这说明六二有固守不退的意志。

“执之”,执,系缚;之则是指代六二。“说”同“脱”,是逃脱,隐去之意。六二与九五正应,欲随九五“嘉遁”,但是被时势所羁绊,不能遁去。

九三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象》曰:“系遯”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译文:九三,心有所系,不能遁去,有疾患、危险;若是用于畜养臣仆侍妾,可获吉祥。《象传》说:“心有所系,不能遁去”,有“疾患、危险”,这说明九三深受疾患和困惫之苦。“畜养臣仆侍妾可获吉祥”,这说明九三不可胜任国政大事。

“系”是指心被“系恋”。九三处于下卦之终,无应爻。“畜臣妾”,以畜养臣妾,比喻九三与六二亲近。而九三未能遁避,就是在于亲念六二。同时,臣妾都是人之微者,比喻只可行小事,不可大事。

九四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译文:九四,喜欢遁隐,对于君子则吉,对于小人则不吉。《象传》说:君子喜欢遁隐小人则不能做到。

九四下应初六,九四已经出了艮卦,而入上卦;已离了“止”象,有了“遁”象。可以适时而隐,故“吉”;小人见小利,而不能如君子那般遁去,所以无法避开祸患,故“否”。

九五

九五,嘉遁,贞吉。《象》曰:“嘉遯贞吉”,以正志也。

译文:九五,嘉美的遁隐,是很吉利的。《象传》说:“嘉美的遁隐是很吉利的”,这说明九五能端正自己退隐的心志。

九五高居尊位,居中得正,下应六二柔中,故有“嘉遁”之象,可及时退避。《彖传》中所说“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指的就是九五“嘉遁”。

上九

上九,肥遁,无不利。《象》曰:“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译文:上九,高飞远举般地退隐而去,没有不利。《象传》说:“高飞远举般地退隐而去,没有不利”,这是因为上九心中无所疑虑。

上九在遁卦的最外,已无所牵系。“肥”通“飞””,“飞遁”即高举远遁之象,故可无所不利。《象传》中说的“疑”,指犹疑,怀念。而上九所处的位置,下无应、上无阻,已经心无疑恋,可子然一身,飞遁而去。

总论

《遁》卦所言“退避”,并非宣扬无原则的消极“逃世”;而是说明事物的发展受阻碍时,必须暂行退避,以俟来日振兴复盛。用“人事”比喻,犹如“君子”当衰坏之世,“身退而道亨”。欧阳修说“遁者,见之先也”,认为处“遁”贵在“见几”;程颐说“君子退藏以伸其道”,认为行“遁”主于“伸道”。初六、六二、九三说的都是“时止则止”的道理;九四、九五、上九则说的是“时行则行”的道理。

卦辞先称“遁,亨”,揭示了“遁”而求“亨”的道理;又称“柔小”者利在守正,来强调此时应当抑制阻碍力的增长,辅助“刚大”者顺利行“遁”。卦中六爻,下三爻因各种环境条件所限,或不及遁、或不愿遁、或不能遁,以贞定自守、不图“大事”为宜;上三爻阳刚在外,均能识时遁退,以不恋私好、毅然远去为美。全卦行“遁”之事,重在上卦,而上卦又以上九“高飞远退”的喻象最为典型。

争议

遁六二

易学家对《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遁》卦六二爻。爻辞说: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以“牛革”执缚为比喻,没有人能够解脱。这是说六二与九五正应,六二当“遁”之时,为时所系,不能“遁退”,须守正自持。所以有束以牛革、难以解脱之象。《象传》曰:“固志也”,是说六二居中当位,固守中正之志。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侯果之说,拿商朝的“父师”箕子作例,称其殷衰之时不肯隐遁避祸,“体艮履正,上应贵主,志在辅时,不随物遯,独守中直,坚如革束”。意思是当有六二有固守辅时不退的意志。《尚氏学》认为这还是“小利贞”之意。而孔颖达周易正义》则说“坚固遯者之志,使不去己”,这是承王弼周易注》之说,认为六二束缚遁退者,不使遁去。朱熹的《周易本义》又认为“以中顺自守,人莫能解,必遯之志也”,认为六二志在退避,固不可移。

遁九五

《彖传》所说“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正指九五“嘉遯”。但九五之“位”的喻象,诸家有不同的说法。如《折中》以为九五是“大臣”象,义主“功成身退”。马其昶以《盖宽饶传》引《韩氏易传》的内容,认为九五是“天子”象,义主“禅位让贤”。两种说法的释象虽不同,但是于及时退避,不恋尊位的大义却相吻合。

出处

遁卦出自《周易》通行本第三十三卦,帛书本第三卦。《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其实《周易》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殷末周初的人用来占卜算卦的方法,只有蕴涵数理逻辑的卦画而已。在长期的演绎过程中,人们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再以八卦“观物取象”,以八卦代表世间的诸多物象。之后,又通过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并产生了解说这些卦形所寓哲理的卦爻辞。

卦爻辞的出现使《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自此就形成了汉代易学家称之为《易经》的部分。到了汉代,又将《易传》并入,最后才形成了《周易》。现存《易传》共七种十篇,又称为“十翼”,即《系辞上》《系辞下》《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传》《杂卦传》。十翼的创作宗旨均是在解释《易经》的大义,但各有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故《易传》是研究《易经》的重要资料。

今本《周易》是经由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其文本在战国时代完成。今本《周易》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显性内容,同时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形结构内容。西汉时刘向校皇家书籍时所校《周易》以及晋朝发现的汲冢书《周易》,均与今本文字基本相同。该书蕴含丰富哲理,建立起了中原地区早期较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随着近代对《周易》文本的研究和传播,其在东南亚、欧美等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全球读者关注的重要中国文本之一,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