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作品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表达对郑板桥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为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学艺术遗产,于1993年11月22日发行的,志号为1993-15的特种邮票。

《郑板桥作品选》邮票全套6枚,选用了郑板桥的6幅作品,分别为小品竹石扇面画、小品兰花册页、兰竹石大中堂、竹石图轴、小品瓶菊册页、书法扇面。

发行背景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清之,字克柔,号板桥。郑板桥写诗作文,在艺术上追求“言外有言,味外有味”的境界,抒情议论,每多独见,大多数诗文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在绘画方面郑板桥以竹、石、兰最工,道劲潇洒,天趣横生。在书法方面,郑板桥的字有画艺之美感,人称独创“乱石铺街体”。郑板桥将诗、书、画、印有机地融合一体,浑然天成,犹如诸多艺术音符在他的笔下谱成了和谐的交响乐声。

1993年11月22日,正值郑板桥诞生300周年纪念日,为表达对郑板桥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为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学艺术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郑板桥作品选》特种邮票。

制票参数

(参考资料)

票面图案

邮票赏析

这套邮票的6枚图案,在选材上兼顾郑板桥的书法、绘画艺术,在图幅上兼顾册页、扇面、中堂和图轴,在构图上兼顾巨制小品和繁简疏密,使每一幅图案都具有个性特征,从某一侧面反映了郑板桥的艺术创造。从整体看,6幅平面设计尊重郑板桥原作不“勾勒着色”,“只论写墨”的风格,以“墨”作为画面基调,生动地体现出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边饰采用灰褐色绫纹,犹如一幅幅精心装裱的中国字画;画面中铃以一颗颗鲜红的印章,给冷色调注入暖的亮色,创造出了万墨丛中一点红的艺术效果,令人精神振奋。整套邮票的排列,第1枚、6枚为扇面,第2枚、5枚为册页,第3枚、4枚为中堂和立轴,形成以竖幅立轴为中心,两侧以册页和扇面相对称,有呼应,有起伏,具有一种音律的节奏感。

• 《竹石扇面》(6-1)

画面将高大的石块置于前景,将竹的主干隐藏石后,只让两三枝细竹枝旁逸斜出,而且竹枝上仅有几片叶子,疏密有致,既赞美了竹子不畏世俗、敢辟蹊径的顽强精神,又表现出了郑板桥师承自然、以少胜多的艺术造诣,确实:“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疏硫淡淡,何必重重迭迭。”邮票面值被设计为扇骨,构思巧妙。

• 《兰花册页》(6-2)

画面右上角聚生着两丛兰花,其他部位全部处理为空白,在构图上形成了鲜明的疏密对比;兰叶用焦墨挥毫,采用书法技巧,以草书之竖长撇法运之,撒得开,收得拢,少而不疏,初开、半开、全开之花恰到好处。

• 《兰竹石大中堂》(6-3)

在这幅画面上,上有一丛兰花,下有枝青竹,其他部位均让形态各异的岩石占领,构图和谐。画面左下侧写有题跋,运用细、乱扫和畅笔酣墨之技法,充分发挥中国画纸笔水墨的功能和作用,创造出了一种兰竹石和谐融为一体的艺术新生命,巧妙地引导人们享受到一种美妙意境。

• 《竹石图轴》(6-4)

画面中竹子在前,瘦硬苍劲;石岩在后,遒劲坚拔。丛密竹中,竹与竹之间居然无一交叉,刻画出了一种“风雨不能摇,雪霜颇能涉”的顽强性格,借物抒情,表现出了画家“纸外更相寻,干云上天阙的铮铮气概。竹子的老嫩之别,阴阳之分,前后之序,和谐自然,天趣横溢,创造出了一种真而且妙的艺术境界。

• 《瓶菊册页》(6-5)

画面上摆设着一个大肚小口呈椭圆形的水盂,内插一束枝叶扶疏、鲜花盛开的傲霜秋菊,勾花点叶,极富生活情趣。画家将名、印置于小孟腹部,似为小孟上的刻字,别有味道。

• 《书法扇面》(6-6)

画面上的书法以行楷笔法写隶书,在隶笔之中又渗入篆楷之韵,最后以行草的笔调书成。这种汉隶以楷书参半、以汉隶为主的独创行草隶体,不仅有架势,有笔力,有金石味,而且墨色浓淡相宜,遒劲雅逸。字的间架和用笔变化丰富,而全篇又不拘于一行直写到底,大小方圆,正斜疏密,犹如“乱石铺街”,行款活泼自由,灵巧别致。

收录情况

《郑板桥作品选》邮票被收录进以下集邮书籍中:

荣誉表彰

1994年,《郑板桥作品选》在全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中被评为“1993年第一优秀邮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