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南缺鳍(学名:Kryptopterus moorei)是鲇科缺鳍鲇属的鱼类,主要分布于泰国曼谷、湄南河、澜沧江-湄公河以及云南澜沧江下流的景洪市等地。
形态特征
体延长,很侧扁。头纵扁,短而钝,后部隆起,在腹鳍起点的垂直上方达到最高点,向后逐渐降低向尾部弯曲。口较小,端位。口裂较浅,口角至眼前缘的距离约为吻长之半,从头前视,口裂呈“Λ”形。上、下颌等长,具绒毛状细齿,形成新月形齿带;犁骨齿形成一块椭圆的齿带,后端略内凹。眼大,眼缘不游离,被皮膜覆盖。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为裂缝形。颌须长,后伸至胸鳍条末端,颏须伸及胸鳍起点。鳃耙细长,较密。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无背鳍与脂鳍。臀鳍基较长,具鳍条65—66根,后端不与尾鳍相连,起点距尾鳍基远大于距胸鳍基后端。胸鳍长,无骨质硬刺,第一根不分枝鳍条极少骨化而柔软,前后缘光滑,末端超过臀鳍起点。腹鳍小。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尾柄细,其高与吻长相等。肛门位于腹鳍基后端与臀鳍起点之中间。尾鳍深分叉。
栖息环境
生活于雨林带平原河湖中的肉食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河湖开阔地带水流平缓的河段,雨季涨水时亦到沼泽地带活动。
种群保护
保护价值
缺鳍鲇以无背鳍的奇特形态,构成我国鲇科鱼类中的一个特殊属种,也为我国渔业产品多样化增添色彩。
致危因素
本种是属于主要分布在国外河流的下游,由于水系相通而偶尔上溯的种类。本来就是偶见种类,加之澜沧江一湄公河整个流域资源的衰减,云南省境内就更为少见了。
现有保护措施 1998年被列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一鱼类。江河鱼类资源实行江河分段由沿江村寨包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