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
《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是史铁生的作品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结合在了一起,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本书荟萃了史铁生的5部小说,内容涉及社会、人生等多方面,充满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命题的精神思考,视角独特,思辨深刻,文字质朴凝重。
内容简介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结合在了一起,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本书荟萃了史铁生的5部小说,内容涉及社会、人生等多方面,充满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命题的精神思考,视角独特,思辨深刻,文字质朴凝重。
本书是“当代名家代表作”中的一册,“当代名家代表作”选入了史铁生、苏童、王安忆、残雪、刘醒龙、张欣六位“文学中坚”的部分作品,这六位作家,都是从80年代起就投身于文学事业,在他们的眼中,文学是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事业,值得一辈子为它所奉献。如果说,创作时间也是一种生命的过程,那么在从事创作二十多年者,也算是壮年了。他们不再是青年先锋,横空出世,惊世骇俗;他们也不是文坛大佬,拥兵自重,守成启后;他们更不是初出茅庐的娃娃,撒野以眩众,卖俏以自荐。他们已经拥有了个人的创作履历和创作声望,已经有了固定的文学观念和市场渠道,已经形成了个人印记的独特文字风格,让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管窥他们文学创作的轨迹。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鸭首钢篮球俱乐部。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小行星2045。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目录
文学中坚(总序)/陈思和
我与地坛
毒药
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
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
附:作者的话
书摘
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铃木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手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他捉到螳螂,直翅亚目,蟪蛄和差翅亚目,来取悦他的妹妹。有那么两三年,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栾树下见到他们,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渐渐长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这事很正常,没理由太搁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肯定就会慢慢把他们忘记。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竞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足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即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车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着那几个四散逃窜的家伙,一声不吭喘着粗气,脸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样一会比一会苍白。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 ……
读后感
中国当代文学因为有了史铁生才显得不那么浅陋与浮华,在繁华时代的闹市,他显得孤独而凄清。但是,他对人的生与死、苦与乐、爱与欲、残与全等等人们本不该忽略的大命题进行了深入而有力的拷问。面对人类无法挣脱的多种根本性的生存困境,他以自己的生命来思考,并给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向天国的朝圣之路。
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篇令他蜚声文坛的作品,曾经按照当时的解说惯例被纳入到“知青文学”的范围内大加褒扬,并认定史铁生的作品“洋溢着对我们的土地和人民耿耿深情”。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史铁生并未在主流评论家所言的这个方向上前进一步,相反,他以《命若琴弦》(写于1985年)为标志迅即拉开了?社会、历史、时代这些宏大的事物的距离。
因此,当1991年《我与地坛》发表之后,整个文学界对史铁生这个名字及其文学写作的欢迎,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个人与一个所在,一个绝对的障碍与一种克服之道,一个有限的孤独的个体与广大无垠深不可测的世界,就这样在《我与地坛》的深情厚意之间被诉说了。
史铁生41万字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写于1997年),是一部奇特的书,一部完全将生活心灵化的小说,一部在精神王国漫游中不断对世俗价值观念发出拷问的动人的“笔记”?《务虚笔记》演绎了20世纪汉文化语境中知青这代人和他们上代人以及更上一代革命者三代人的悲剧命运,但小说追求的却不是外在的史诗效应,其精神内核是对人的心灵苦难的抒写,对人生命存在的印象、虚无及各种可能性进行探究揭秘,是破译人生密码的生命寓言。
他一心致力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致力于对广阔而平凡的自然生活大道的探究。为此他付出了超人的代价。一方面他必须承受着文学写作内与外的双重压力,时刻担心创作资源的枯竭,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他坐在这轮椅上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他凭借一己之力和超出常人的弥天大勇克服着这些障碍,与命运进行着殊死搏斗,并不断向那些饱受命运折磨孤苦无告的人们奉献着自己的精神觉悟。
在玄思的哲学人生下,幻化了“生本无乐”的苦痛、泯灭,史铁生超脱出“虽哀尤爱”的斗争且平静心态。在孤独的残疾世界里,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悟性,激活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并转化成自己内在的动力,用来平静地战胜人生苦难的过程,这是活着的内需,这是爱的力量,这是人类都应具有的“顽强”。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曾经在90年代初期被陈凯歌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只是这部纯艺术电影在当时没有取得什么市场影响。
一个盲童从他师傅口中晓得有一道可以治愈双眼的药方,令他重见天日。不过,他必须要弹断一千根弦,才可以从琴匣里取出药方,否则无效。师傅死后,那盲童踏遍穷山恶水,唱尽千古苍凉,把一根又一根的弦弹断。有志者事竟成,盲终于弹断千根弦,以琴匣取出药方,立即到镇上药铺去买药,店员一看,赫然发觉是一张白纸。盲人琴师受到致命打击,临终之际,突然领悟到师傅的良苦用心。因为,如果没有弹断一千根弦的动力和过程?他黯淡无光的人生不会支撑到今天。于是,琴师又一次把那张白纸塞进琴匣,用同样的谎言告知他新收的小徒弟,告诉他如果弹断一千根弦,就可凭那张药方重见天日……
人生的尽头最终是一张凄空的白纸,但弹断一千根琴弦的过程却很重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