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庭
耳前庭(vestibular apparatus)是内耳骨迷路的一部分,包括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是人体的位置感受器。
耳前庭位于骨迷路的中部,为一不规则的椭圆形腔隙,长约5mm。耳前庭的三个半规管主要负责人体做曲线运动的调节,比如转身,扭头,抬头等,这些运动轨迹是一条弧线。球囊和椭圆囊主要是负责人体直线运动中的加速问题。比如乘电梯上行,乘公交车/地铁时(站立状态)等这些运动轨迹是直线。
耳前庭控制着平衡、协调、垂直平衡、肌肉紧张度及身体所有的肌肉,包括眼睛的肌肉,耳前庭还是身体传达给肢体所有感官信息的重要中继站。
结构组成
耳前庭是身体的耳部结构之一,与骨半规管、耳蜗构成骨迷路,并与膜迷路构成内耳,是位置感受器。耳前庭包括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
耳前庭位于骨迷路的中部,为一不规则的椭圆形腔隙,长约5mm。向前连于耳蜗,向后连接3个半规管。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前庭的内侧壁即内耳道底,有前庭蜗神经通过。在内侧壁上有前庭峰,借此峰将内侧壁分为上、下两个隐窝。而椭圆囊隐窝位于后上,容纳椭圆囊;球囊隐窝位于前下,容纳球囊。前庭峰的下部分,在分叉处内有一小的凹面为蜗管隐窝,容纳蜗管的前庭盲端。
椭圆囊隐窝与球囊隐窝之间有一小孔,为前庭水管的内口,经前庭水管至位于内耳门后外侧的前庭水管外口。内淋巴管经此管至内淋巴囊。内淋巴囊位于颞骨岩部后面靠近前庭水管外口处的硬脑膜内。
生理功能
耳前庭与骨半规管、耳蜗构成骨迷路,并与膜迷路构成内耳,共同起到听觉、维持身体平衡和机体运动调节的作用。
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
椭圆囊和球囊中充满内淋巴液,囊内各有一个相似结构的感受装置,称为囊斑,毛细胞顶部有纤毛,纤毛的游离端伸入耳石膜中。耳石膜属于一种胶质板,内含耳石,耳石由蛋白质和碳酸钙构成,因其比重大于内淋巴液,故具有较大惯性。当人体处于直立且静止不动状态时,椭圆囊囊斑处于水平位,其毛细胞的纵轴与地面垂直,顶部朝上,耳石膜在纤毛之上;球囊囊斑的平面处于垂直位,毛细胞的纵轴与地面平行,顶部朝外,耳石膜位于纤毛的外侧。
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是感受头部的空间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在这两种囊斑中,各个毛细胞顶部的静纤毛和动纤毛的相对位置都不相同,因此,能够感受各个方向上的变化。当头部空间位置变化时,由于重力作用,耳石膜与毛细胞发生位移,导致纤毛向一侧弯曲;当机体进行直线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作用,耳石膜与毛细胞也会发生相对位移引起纤毛弯曲。
由于不同毛细胞纤毛排列的方向不同,囊斑受到重力及变速运动刺激时,有的毛细胞兴奋,有的则发生抑制。这种信息传入中枢后,不仅可以引起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或直线变速运动的感觉,同时可以引起反射性的肌张力改变,以维持身体平衡。因为椭圆囊毛细胞的纵轴与地面垂直,因而其主要对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反应敏感;球囊毛细胞的纵轴与地平线平行,因而其主要对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反应敏感。
半规管的功能
人体两侧内耳迷路内各有前、后、外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分别代表空间的三个平面。每个半规管与椭圆囊相连接处都形成一个膨大部分,称为壶腹,壶腹内有一隆起的结构,称为壶腹嵴,它是半规管内的感受装置,壶腹嵴中有一排毛细胞面对管腔,上有一胶状物称为终帽,毛细胞顶部的纤毛都埋置于终帽中。毛细胞上动纤毛和静纤毛的相对位置固定。在水平半规管内,当内淋巴液由管腔向壶腹方向移动时,毛细胞顶部的纤毛由静纤毛向动纤毛一侧弯曲,从而引起壶腹嵴向中枢发放的神经冲动增加。而当壶腹内的内淋巴液流向管腔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壶腹向中枢发放的神经冲动减少。
半规管壶腹嵴的功能是感受机体旋转变速运动,即角加速度运动。当机体围绕不同方向的轴开始旋转时,相应半规管壶腹中的毛细胞由于惯性作用使管腔中的内淋巴液发生相对运动,顶部纤毛向某一方向弯曲;而当机体停止旋转时,又因为管腔中内淋巴液的惯性作用,使顶部纤毛向相反方向弯曲。这些来自不同侧半规管内毛细胞兴奋或抑制的信息经前庭神经传至中枢后,可引起眼球震颤,躯体、四肢骨骼肌的紧张性发生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姿势,保持身体平衡;同时,这些神经冲动上传到大脑皮层,导致机体产生旋转变速运动的感觉。
前庭反应及眼震颤
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传入冲动到达相应神经中枢,除能引起运动觉和位置觉外,还可引起各种前庭反应,包括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和眼震颤。
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
直线变速运动可刺激椭圆囊和球囊,反射性地改变颈部和四肢肌张力的强度,从而维持身体的平衡。例如,人坐在车上,当汽车突然向前开动或加速时,由于惯性作用,身体向后倾,但在身体向后倾倒之前,椭圆囊的耳石因惯性而使囊斑毛细胞的纤毛向后弯曲,这种传入信息即反射性地引起躯干部的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增加,从而使身体前倾以维持身体的平衡。由此可见,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均与引起反射的刺激相对抗,其意义在于使机体尽可能保持在原有的空间位置上,维持机体的姿势和身体平衡。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当半规管壶腹嵴受到长时间或过强的刺激时,可通过前庭神经核与网状结构的联系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加快、发汗以及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唾液分泌增多等现象,称为前庭自主神经反应。正常人一般只在前庭器官受到过强刺激时才引起前庭自主神经反应,但某些人前庭功能过于敏感,前庭器官受到一般性的刺激也可引起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如晕动病、晕船现象的产生等。
眼震颤
半规管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时引起眼球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称为眼震颤。这种现象属于最特殊的一种前庭反应。不同半规管受刺激可引起不同方位和类型的眼震颤。如当两侧水平半规管受刺激时,可引起水平方向的眼震颤;上半规管受刺激(见于侧身翻转)时,可引起垂直方向的眼震颤;而后半规管受刺激(见于前后翻转)时,将引起旋转性眼震颤。通常情况下,人类在水平面上的活动较多,如转身、回头等,所以在水平方向的眼震颤最为常见。临床脑干损伤的患者在未进行正、负加速度运动的静息状态时,也出现眼球震颤,这属于病理性的眼震颤。
相关疾病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主因是膜迷路积水,引起膜迷路积水的原因很多,可能与病毒感染、血管神经因素、内分泌因素、循环障碍等有关。梅尼埃病的症状因人而异,发作期的主要症状为发作突然,可在任何时间发作,甚至入睡后也可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者睁眼时,感觉房子或周围物体在转动,闭眼时则自觉身体在旋转,眩晕来势猛烈时可使患者突然倒地。发作期间患者睁眼或转动头部则症状会加重,故大多数患者闭目静卧,头部和身体都不敢转动。多数患者在发作时出现单侧耳鸣及耳聋,少数是双侧的。约25%的患者在发作前已有耳鸣及耳聋出现,而在发作后加重。
针对梅尼埃病的治疗方案包括多个层面:首先,一般治疗强调低盐饮食、保持静卧休息、严格禁烟酒及浓茶,并鼓励适量躯体运动。其次,药物治疗包括使用镇静药物如安定、艾司唑仑、盐酸异丙嗪,抗眩晕药如西比灵、眩晕停,脱水剂如双氢克尿噻、氯胺酮,镇吐剂如舒必利、维生素B6,血管扩张剂如5%碳酸氢钠、50%葡萄糖、东莨菪碱,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以及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维生素B族。最后,若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减压病术、迷路切除术或前庭神经切除术等。
耳石症
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病因较为复杂,部分病因不明,部分与神经及耳部疾病有关。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继发于头颅外伤、病毒性神经炎、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和内耳供血不足、中耳炎等耳部疾病;遗传性因素;内分泌紊乱因素;自身免疫因素;体内钙离子代谢的变化可能也与耳石症的发生有关。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特征为强烈的旋转型眩晕,持续时间较短,多不超过1分钟,且常在体位变化如坐位转动或卧位翻身时突然发作,严重时可因轻微头部动作而诱发,甚至使患者从睡眠中惊醒。眩晕发作后,患者常伴随长时间的不稳定感或漂浮感。此外,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还可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严重患者甚至会出现腹泻。循环系统也可能受累,出现心悸病、胸闷、气促、出冷汗等症状。在体格检查中,医师可观察到患者眼球出现不自主、有节律的往返摆动,即眼球震颤现象,这是耳石症的一个体征。
耳石症具有自愈倾向,部分患者不采用治疗措施也可自行缓解,但自愈时间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年。目前临床治疗效果好,但该病可复发。需注意的是,耳石症引发眩晕后可出现剧烈呕吐伴消化道出血及跌仆外伤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造成的危害可能比耳石症本身更严重,极少部分患者可能有后遗症。
耳前庭功能检查
根据前庭系统的解剖特性,耳前庭功能检查分为半规管检查和耳石器功能检查。半规管检查包括温度试验、绕垂直轴旋转试验、摇头试验、头自旋转试验、头脉冲试验;耳石器检查包括四柱秋千检查、两柱秋千检查、主观重力垂直/水平线试验、线加速度试验、偏转轴心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势、眼重力错觉试验。
根据前庭系统宽频特性可分为低频、中频、高频检查。此外,还可以根据眼动或眼球震颤进行分类,根据机体重心进行分类等。
参考资料
【解密眩晕】你了解前庭吗?.微信.2024-09-29
晕车的秘密—旅途中注意事项请查收.微信.2024-09-29
前庭,是啥?.微信公众平台.2024-09-29